生理数据传感蒐集技术与穿戴式医疗装置设计
国立台北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李仁贵指出,对于高龄化社会下须加快智能移动医疗进度这点大家都有共识。而IMS Research调研指出到2016年有1.7亿部穿戴式装置数,其中最大宗的属照顾与医疗用穿戴式装置(占31%)。他负责5个穿戴式装置专案都是运动健身,肇因于医疗法令的不允许。所幸科技部张善政部长已政策宣示,对于医疗法中线上视讯是否等同于面对面,以及其他不合时宜的法令可以再讨论。
穿戴式医疗装置服务模式有生理量测、数据蒐集上传、云端数据分析,最后才到应用及服务模式的建立,但最后这端还需医疗、照护供应商的配合。目前医疗穿戴式装置分植入式与配件式,但植入式要面对生物兼容性问题,配件式穿戴装置只能设计于女生内衣、男生内裤、耳机、手臂(手表或手环)、鞋子等区域。
李仁贵指出ECG心电图、血压、活动量与呼吸,是最需要连续性的量测。ECG监测器设计上以3点监测最准确,但受限于体积,目前以两点式监测较普及。他利用光通过血管时因脉搏造成折射光的差异性,创造出仅米粒大小的光学生理传感(PPG)芯片,可置于耳机,或智能手表、手环内,只要靠近掌面朝下的手腕15个量测点,以及掌面向上正面约9个量测点,即可量测脉搏与血氧,进而推算出心跳速率与心电图。
穿戴式医疗装置设计
意大利与爱迪达(Adidas)先后已发表将乾式电极片(Dryelectrodes)嵌入衣服里面做为心脏病人术后量测之用。他跟裁缝厂商讨结果,目前只能以导电布二次加工。还有当前已有把传感电路PCB板直接做在衣服织布的技术,可曲挠、水洗。他曾经制作一件内嵌加热布、生理、GPS与姿态的云端检测装置的夹克给他父亲,但只告知这是冬天能保暖的发热衣;后来父亲发现怎麽事业这麽忙碌的儿子,居然在他改变生活型态、血压飙高时会主动打电话,因此会开始自主量血压。
李仁贵提到如何能设计一件外观与一般衣物相同,量测无感、服务有感且纳入关怀元素的穿戴式医疗衣,才是能普及的关键。既有电池厂对防水电池意愿不高,他们退而求其次,设计一个贴在洗衣机的RFID标签,当穿戴式衣物靠近洗衣机时会发出警示,提醒用户移除电池模块后再水洗。该团队设计出来的穿戴式医疗装置,只需将蓝牙心率监测器扣在胸带及背心胸口前的金属扣上即可使用。
符合:1.Mobile Care(移动照护),量测位置具有高精确度取样及分析,能配合医疗判读。2.Consumer Health(消费者健康促进),配戴舒适、产品具时尚感,穿戴时即便进行户外运动,亦可进行生理信号量测并过滤杂讯,做到「量测无感,服务有感」的目标。
该团队亦利用智能手机的耳机(听筒)、镜头(感光元件)的原理,前述PPG感光元件整合、另外设计成一个听筒附件或OK蹦形式,能紧附在用户胸口,能连续性回传心跳、ECG量测信息到手机上的穿戴式装置的研发工作。
穿戴式医疗装临床应用案例
李仁贵指出美国心脏协会(NYHA)订出分级标准,从Ⅰ级最轻微(身体活动不受限制)、Ⅱ级身体活动轻微受限、Ⅲ级(身体活动受限)、第四级(做任何活动都不舒服)。前两级心脏衰竭,若能在其症状加重前提早发现,便能有机会痊癒;后两级一定要住院治疗,不然会有生命危险。
因超声波心电图仪器成本高,而需专业人力操作,临床上仅重症病患才会使用。另一个诊断心脏衰竭的方式是心跳变异率(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他们跟台北马偕医院急诊室合作,在留院4小时内请病患穿上传感衣或手表,连续性记录HRV变化并转Wi-Fi上传,让院区相关医护人员都能藉由手机或平板得知其监测值的变化。他们量了31位病人,其中有3位照NYHA分级落在Ⅱ、Ⅰ、Ⅱ等级,实际上心脏已衰竭到Ⅲ、Ⅱ、Ⅲ必须就院诊疗的等级。
李仁贵最后总结,穿戴式装置作为消费性健康(Consumer Health)的平台已是趋势,但穿戴式技术需要跨界合作、经验累积才是致胜关键,像是无感量测及高杂讯下生理信号侦测是关键。CaaP(穿戴衣平台)需要更多材料与电子、医工及纺织专家共同投入。当系统端验证成功后,仍须芯片商投入资源进行微小化及低功耗设计。最后完整的平台服务、社群分享与使用者经验,才是产品热卖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