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服务中的电子病历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副院长曾志仁,以该医院从2012年到2014年电子病历投入的实务经验,来探讨智能医疗中推动变革的实务执行面及困难处。
曾志仁举例美国最有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院(John Hopkins Hospital)提到,一个医院除了有临床教学研究之外,还务必记得要有管理品质与信息。在2014年,他引领医院从临床、教学、研究、管理、品质与信息进行信息化变革。全台湾甚至全球90%以上的医院病历,或所谓电子病历,还是以文件为主体,少数有结构表格缺少整合图片、或心电图等连续线图。
因此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首先从HIS端着手,花3个月时间将电子病历,从门诊、住院、急诊电子病历、X光片?超声波影像系统(PACS)、TPR、护理病理、心电图、生产纪录、手术报告等做整合,成为有丰富图文补注,能在电脑、平板、手机以图文并茂方式呈现出来的电子病历,不仅让病患容易理解,也比较不会有医疗纠纷。把难懂的病历写成给病患与家属的信,正是达到病人为中心的医护最佳实践。
临床电子病历的变革
曾志仁指出有些慢性病或癌症病患,其10几年病历数据累积起来有几十甚至上百页,可能厚到连打洞装订都很困难,而如今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的电子病历数据,靠一个USBU盘即可复制;过去跟病患解释白内障要开刀,丰富而详细的照片有助于让病患了解并接受手术,也使医病关系融洽。就连药丸、试管都有照片,检验图表以直观的折线图做呈现。
曾志仁说明,他的门诊处具备健保卡读卡机,两个高分辨率直式显示器,尽可能一页全屏幕显示病历,若要翻页,透过脚底下的踩踏式鼠标设计,用脚踩一下就往下或往上卷动。文字、图像、表格的整合就是电子病历变革的第一步。
曾志仁回忆过去老医学教授,在实习医师的纸本病历报告上头,那个红笔纠错、注解的笔迹与力道,所代表的教学传承的价值。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撷取类似Word开放源码,嵌入电子病历的文字编辑器,使电子病历俱备文件编辑、字形控制、就连错误追踪修订功能都跟Word相同;经过权限控管,可针对错误的原始报告加入红色的修订文字与追踪纪录,不怕原始报告被覆盖、窜改而失去原貌。丰富的教学纪录,都可以进一步可被教学报告或教育训练所引用,医师、护士及学生都能很直观的看电子病历就一目了然。具备教学等功能的电子病历,就是变革的第二步。
但他也提到,即便有好的电子病历系统设计,仍需考量如何有效的实施。在医院像是临床病历、临床试验、科研纪录、教案材料、医学讨论、护理表单、特殊报告与孤儿表单等,光健保局就定义了至少108种格式,而实务上,医院上上下下病历表单绝对成千上万,以当前一个工程师要应付1?200个医护人员,加上两边的思维与沟通语言的不同,如果都要导入电子化,会搞得工程师人仰马翻,工作重担沈重。
中山医大学附设医院特地将电子病历的编辑器,设计出会自动产生相对应XML或HL7格式的病历档,医师或护士自行设计某种病历或表单上传后,再由工程师负责纠错、与数据库介接的作业。如此可以避免工程人力在医护人员表单需求上的重复设计,节省成本、创造绩效与时间效益,易于维护、速度加快且提升品质。这种使用者参与设计的新流程,就是变革的第三步。
回顾两岸医疗信息发展,他指出医疗信息发展的弊病,就是在初期,一家医院不同科室使用不同系统,到发展中期做院区整合,一个医疗体系不同分院使用不同系统,到发展后期进入区域整合,一个医疗区域内不同分院使用相同系统。
中山医学大学附设医院进一步推动产业标准化、易于信息整合的模块化电子病历,以及标准化的程序码电子病历模块,达到不同院区之间信息的整合,进而导入数据分析。标准化的建立,就是变革的第四步。
接下来曾副院长正积极推动第三代电子病历全面移动化,能在医护人员手机或平板上调阅查询病历,曾副院长结论说道:电子病历的发展,日新月异,待续提升电子病历的应用,对医院的品质与管理,必然会有重大贡献。
- 整合创新医疗照护、拓展智能医疗商机
- 新兴科技与创新医材研发
- 以VMware虚拟化技术打造安全稳定的移动医疗云
- 迈向智能化的未来
- 以移动资通讯科技,打造沟通无距离智能医院
- 数码记忆革命医疗版-情绪状态侦测与移动照护
- 物联网的医疗应用
- 智能医院及云医疗解决方案
- 银发族的线上健康照护
- 智能医疗面临的大课题-电子干扰
- 临床数据库管理与应用
- 心血管疾病同步实时线上照护之成本效益
- 通讯科技如何提升电子病历的适应速率
- 临床照护需求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 医疗病历文件数码化解决方案
- 建构巨量数据分析基础 创造高价值医疗信息中心
- 将保护数据视为和保护病患一样重要的使命
- 智能医疗服务中的电子病历
- 移动心电图及其在临床的应用
- SDN为关键性任务医疗业带来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