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第二外语」?

黄钦勇
2022-06-17
产业观察-318

学习外语,青菜萝卜各有所好,但对臺湾人而言,除了英语之外,多数人选的第二外语都是日语。只是除了老一辈的日语吓吓叫,年轻一辈有哪一位日本专家能受到普遍的推崇呢?语言只是手段,对文化、政治、经济、科技等多重层面的理解才是目的。

最近某大科技公司的总经理问我,教授要求在美国名校念Business School的女儿选第二外语,女儿在臺湾念完国中以后念美国学校,中英语俱佳,教授规定她必须在中英语之外再选一种外语,女儿想学韩语,也征询父亲的意见。老爸说电子时报的黄社长可以讲英语、韩语,他是过来人,听听他的说法。

其实我也学过日语,日语、韩语都是阿尔泰语系,语法非常相近,但两种语法的学习环境不同。日本人太龟毛,甚至会挑剔外国人的日语,所以日语的学习环境比较「严峻」。但韓國是个后发的国家,有人能讲几句韩语,在韓國是很受欢迎的,绝对不会挑剔语法上的毛病。但崇拜强权的韓國人更喜欢会讲英语的外国人,如果在对话时先讲英语,还能讲几句韩语,那么你就是尊贵的贵宾了!

其次,从学习「第三外国语」的立场来看,韩语更接近中文,许多隐而不见的词汇其实是中文,华人甚至比日本人容易上手,而华人当中,臺湾人又比中国多数省分的朋友更具优势,因为闽南语、客语是中原古音,与韩语的词汇都是出自河洛地区,现在中国除了福建、浙江、广东之外,多数已经没有「促音」了,这也是臺湾本地人占优势的地方。

这位总经理问女儿,看到一篇文章,妳会先选中文,还是英文?女儿回答如果是西方题材,她会选择看英文,但臺湾的题材与新闻,当然看的是中文。如果不考量过去的文化背景,从日韩两国的现状在学习日语、韩语时也要有不同的认识。

1983年,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投入存儲器研发时,韓國人均所得不到2,000美元;1988年汉城奥运时,韓國人均所得不到日本20%,但2002年日韩合办世界杯足球赛时已经是60%,现在则是80%;而预期2028年时,臺湾与韓國的人均所得都可能在这一年超越原先的殖民宗主国。这件事半个世纪以前的日本人没想到,臺湾人与韓國人连作梦都会偷笑。

从这个角度看,学习韩语似乎更有前途?当然学语文不仅仅是商业利益的考量,但我也认为在未来10年、20年,臺日从科技、经济到第一岛链价值的合作,可能将是臺日合作的黄金时期。起步较早的日本,拥有的基础科技与臺湾的量产能力具有高度的互补,而1.27亿人口的日本,也比5,100万人韓國能以更开阔的视野进行国际合作。

针对跨国的合作,日本没有选择,韓國则是还在犹豫,而年轻人也不要把太多的心思放在韩流。人太多的地方别去,太多人会的技巧价值也不高,但无论如何,多一种语言,多了一扇观察世界改变的视窗。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著有《决胜矽纪元》、《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數字臺湾》、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中国、欧美、亚太主要城市。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