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力增AI时代的能力

林一平
2025-09-24

在AI快速发展的數字时代,我们常谈演算法、效率与算力,但真正决定AI能否成为「增能力」工具的关键,不是技术本身,而是人类是否具备想像力。

想像力,让我们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当孩子仰望夜空,问:「为什么月亮会跟著我走?」多数大人会回答光线与距离的原理。虽然正确,却抹去问题背后的惊奇。若改说「因为月亮想陪你回家」,孩子的笑声才是最有创意的理解。

这种回答不是科学事实,而是一种想像练习,提醒我们在理解真实之余,也别失去感受世界的方式。

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在《就是这样的故事》(Just So Stories, 1902)也以此方式回应「为什么」。〈骆驼怎么长驼峰〉、〈小象怎么得到长鼻子〉、〈豹怎么有了斑点〉,这些故事并非科学解释,而是透过荒诞的情节创造新的「真实」。重复与韵律让故事像咒语般朗朗上口,而亲密的语调则让它成为亲子之间的共享语言。它们不是说教,而是透过幽默与幻想,培养孩子的好奇与创造。

这正提醒我们:想像并不是错误信息,而是与真实并行的另一种创造能量。这样的思维正是我们在AI时代所需。

AI能生成文字、影像、方案,但若缺乏人类的想像力,它不过是冷冰冰的输入输出。只有当我们以孩童般的好奇来提问,并以创意去引导,AI才会展现真正的增效能。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分辨:AI有时生成虚构或错误(所谓「幻觉」),这些并非可靠信息,但若经由我们的判断与引导,这些虚构元素也能成为启发新想法的原材料。

AI可以提供「是什么」的答案,但「为什么」与「如果不一样呢」仍须人类来追问。就像吉卜林的故事,它们延续人类自古以来用神话解释世界的传统。AI今日同样能生成新故事、新情境,但要转化为启发与价值,仍取决于我们的想像与判断力。

因此,在AI數字时代,想像力不是奢侈的附加品,而是核心能力。科学说明规律,AI延展边界,而想像力则确保我们不会在效率中迷失。当我们勇于像孩子般问出「月亮为什么跟著我」时,AI才能真正陪伴我们,开启新的旅程。不是因为它替代真实,而是因为我们用想像力为它注入新的可能。

现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资工系终身讲座教授暨华邦电子讲座,曾任科技部次长,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兴趣为物联网、移動计算及系统模拟,发展出一套物联网系统IoTtalk,广泛应用于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校园等领域/场域。兴趣多元,喜好艺术、绘画、写作,遨游于科技与人文间自得其乐,著有<闪文集>、<大桥骤雨>。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