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论坛 勾勒创新医疗照护未来蓝图 智能应用 影音
EVmember
Event

智能医疗论坛 勾勒创新医疗照护未来蓝图

  • DIGITIMES企划

DIGITIMES与台大医院等各医疗协会单位及产业共同合作,于日前举办「2017智能医疗论坛」,就「IoT系统创新:医疗照护的未来」主题铺陈一系列精辟论述,探讨解析带动医疗照护转型的关键科技,吸引众多学员参与。
DIGITIMES与台大医院等各医疗协会单位及产业共同合作,于日前举办「2017智能医疗论坛」,就「IoT系统创新:医疗照护的未来」主题铺陈一系列精辟论述,探讨解析带动医疗照护转型的关键科技,吸引众多学员参与。

放眼全球,包括台湾在内许多国家或地区,皆进入高龄少子化社会,因而导致医疗照护资源配置日益失衡,若不及早导正,恐使最基本的民众健康维护,都将形成沈重的社会负担与危机;因此如何促使医疗照护体系加速推动数码转型,善用各种数码科技与网络通讯基础,打造创新医材、先进生理量测技术与移动式医疗网络等元素,实现智能医疗愿景,让有限医疗资源得以发挥极大功效,已成为关键课题。

然不可讳言,前述目标实现与否,单凭医疗界一己力量不足以克竟全功,一方面需要与电子、电机、纺织、运动生理或其他不同产业跨域整合,共同加速孕育智能医疗解决方案与应用场景,二方面需结合政府、学术与研究机构的力量,让现今仍存在诸多限制的政策法规面,逐步走向合理宽松,形成有利智能医疗产业应用发展的好环境;在推动过程中,显然有许多挑战急待克服。

台湾医务管理学会理事李懋华。

台湾医务管理学会理事李懋华。

台大医院北护分院院长黄国晋。

台大医院北护分院院长黄国晋。

台北医学大学卫生政策暨健康照护研究中心主任陈再晋。

台北医学大学卫生政策暨健康照护研究中心主任陈再晋。

台湾IBM系统事业处资深信息工程顾问陈俊杰。

台湾IBM系统事业处资深信息工程顾问陈俊杰。

勤业众信风险管理谘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温绍群。

勤业众信风险管理谘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温绍群。

微软亚洲医疗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启平。

微软亚洲医疗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启平。

威强电工业电脑资深处长余柏宏。

威强电工业电脑资深处长余柏宏。

奇翼医电总经理李维中。

奇翼医电总经理李维中。

施耐德电机东亚区能源管理系统行销经理陈如芃。

施耐德电机东亚区能源管理系统行销经理陈如芃。

游能俊诊所院长游能俊。

游能俊诊所院长游能俊。

国立台北科大电子工程系特聘教授李仁贵。

国立台北科大电子工程系特聘教授李仁贵。

有监于此,DIGITIMES与台湾医务管理学会、台湾医学信息学会、台大医院等单位共同合作,于日前举办「2017智能医疗论坛」,就「IoT系统创新:医疗照护的未来」主题铺陈一系列精辟论述,期盼从政策法规、跨域整合、相关设备与服务开发等不同角度理出头绪,为智能医疗勾勒最佳发展蓝图。

台湾医务管理学会理事李懋华致词指出,透过前述四个单位携手合作,促成论坛举行,并且如愿吸引踊跃的与会人潮,在在证明智能医疗不仅是众所瞩目焦点,更是挡不住的趋势潮流,可望带给人们莫大憧憬,引用资通讯科技的进步成果,促使医疗照护资源管理效能之大幅精进,亦能在医护病之间加速信息流动,从而让医疗服务品质随之精进,带动急性、慢性、长照或线上等所有医疗服务的水平全面上扬。

藉助数码科技  助长健康智能、自我照护意识

接着由台大医院北护分院院长黄国晋登场致词,他引述2017年一份报导指出,现阶段台湾逾65岁的老龄人口占比达13.33%,小于14岁的孩童人口则为13.31%,两者比重首度出现交叉,足见台湾高龄化现象至为显着,唯恐加速耗用门诊、住院等医疗服务资源,但同时间可提供医疗服务的生产力人口却下滑,使供需不对称的现象加剧。

唯今之计,必须藉助智能医疗力量,使得台湾的医疗,从过去以疾病为导向的专科化模式,转向以功能为导向的老年病患照护模式,藉以提升民众在于健康智能、自我照护的意识,并整合责任照护体系,让医疗保健与生活照护产生更紧密的连结。

医疗照护法规有待修正

台北医学大学卫生政策暨健康照护研究中心主任陈再晋强调,法令订定之目的在于增进民生福祉,朝令有误,夕改可也;建议主管当局可针对现今医疗机构、生技产业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与时俱进调整若干法规内容,为医疗照护智能化打下更佳发展根基。

陈再晋透露在5月间一场论坛,曾向与会的卫福部官员提出诸多良性建议。例如按医师法第11条规定,「山地、离岛、偏僻地区或有特殊、急迫情形,为应医疗需要」,医师得以通讯方式询问病情,为之诊察,开给方剂;但目前除山地、离岛、偏僻地区外,包括特殊、急迫情形,皆因界定范围不明而迟未实现,务须尽速厘清。

另依长照法第10条至第12条有关居家式、社区式、机构住宿式长照服务之项目规定,可考虑均增列「线上照顾」项目,并于长照服务机构设立标准内,增订有提供线上照顾之长照机构应设置之设备、设施及人员。

透过认知运算  强化医疗影像分析

台湾IBM系统事业处资深信息工程顾问陈俊杰表示,台湾乳癌发生率与增加速度,皆位居十大癌症之首,连带使人工智能(AI)乳癌筛检跃为火红话题,也让「认知运算」益发值得期待。认知运算强调机器的理解、推理、学习能力,透过建构深度神经网络分析历史数据,对模糊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并以自然形式与人互动。

IBM与医疗机构合作,将Power AI认知运算技术运用于胸部影像分析,藉由乳房X光摄影识别乳腺肿瘤,进行肿瘤的检测与分类,并从影像中提取之特徵转为医疗词汇,借此提供候选目标,裨益病理医生毋需费时费心在大量切片样本里识别微小癌细胞,即可轻易提高诊疗效率且避免遗漏。此一智能辅助分析情境,实为智能医疗应用的最佳演绎。

以病患为中心的医疗数码转型

勤业众信风险管理谘询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温绍群认为,在可及、可用、当责与可负担前提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护作业模式变革,乃是医疗产业新一波数码转型的轴心。

勤业众信顺应此一趋脉络,提出智能医疗框架,所包含的范围相当广阔,除了位居中心的病患本身外,参与角色尚有厂商、医院与政府,涉及的新兴科技涵盖云端、移动化、大数据、物联网与AI,至于应用场景,则散见于移动医疗、精准治疗、紧急救护、公共医疗、Telemedicine及Telehealth等众多领域。

藉由前述医疗数码转型模式,可望产生不少综效,包括了透过穿戴式装置接收人体健康数据,顺势启动预防型健康照护病患旅程;提供定制化医疗辅具,可望使医材更贴近患者,进而为产业界创造无穷商机;此外医疗机构也借重移动应用、数据分析与跨萤整合等科技应用,创造诸如移动挂号、个人诊疗、在线实时谘询等多种全代理O2O服务,打造优良的使用者体验。

智能科技当道  触动医疗照护数码转型

微软亚洲医疗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启平说,综观各国对于Health IT的投入发展,早期皆围绕于HIS、EMR等核心系统,也借此打下良好基础,更能有效收集病患信息,如今愈来愈多医疗院所,则开始跳脱过往单纯的数据记录范畴,利用智能科技进行数据挖掘,期望对患者产生更多洞察,进而订定对应的移动方案,与患者产生更良性的互动,不仅优化使用者体验,也一并提升医疗照护服务品质。

至于可望带动医疗照护转型的关键科技,杨启平认为有四个要项,包括人工智能(含机器学习)、网络云端化、IoT穿戴装置,及医护照护型机器人。以医护照护型机器人为例,微软推出的对应产品为Health Bot,它可与使用者交流,随时藉由聊天方式解决疑惑,让使用者对于身体不适现象产生初步理解,未必凡事都需要求助医学中心,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分级应用。

锁定患者需求  孕育医疗创新方案

威强电工业电脑公司资深处长余柏宏说,威强电(IEI)集团成立至今20年,早期产制的工业电脑产品,偏重工厂端应用,尔后随着涉猎的产业领域变广,开始跨足医院IT与医材范畴,如今已发展出一系列医疗创新解决方案。

主要环绕在护理站、手术室及病床等三大应用场景,相关产品含括Medical Cart Computing、床边照护娱乐系统,乃至于具备线材收纳、易洗涤、静电隔绝保护、强大计算能力等多重优势的HTB-100医疗嵌入式系统,据此满足手术室需求。

截至今日,威强电已凭藉这些医疗创新方案,与国内外医疗系统整合商广泛合作,陆续催生应用案例。譬如一家欧洲业者,已针对市面上各种心电图、血压计、血氧计等生理量测信息,开发逾700种驱动程序,如今以威强电的模块式Panel PC为基础建立中控系统,有效汇集各式传感数据,继而发展大数据应用,协肋医院推动以患者为中心的智能医疗模式。

智能穿戴  挥洒预防医学奇效

奇翼医电总经理李维中表示,心电图(ECG)量测是一项百年技术,主要藉助PQRST波形变化为判断依据,如今ECG已随着智能穿戴技术的演进,化身为移动化、可携化,甚至是令人难以窥见的微小化元件,进而与衣物结合,为使用者提供长时间持续性量测,可以在日常生活状态下进行医疗信息的取得,有利于及早察觉如心脏、疲劳、压力与情绪等异常症候。

除此之外,由于约全球4分之1人口将会下载健康Apps,表示愈来愈多人关心自己的健康。随着智能纺织品的脚步愈来愈快,透过先进的科技找出解决之道,并实现既有产品无法办到的功能,将是穿戴式产品发展的重点。

为此奇翼医电致力结合医疗、电子、纺织、运动生理学等四大产业能量,期盼借重跨域整合,打造兼具量测、感知、传输、耐洗能摺、穿着舒适及时尚等特性的智能心电信号传感衣,发挥预防医学暨保健与运动之功效。

凭藉IoT  创造持续发展之医疗环境

施耐德电机东亚区能源管理系统行销经理陈如芃强调,环顾各种智能医疗议题,有关于医疗环境的优化,无疑是无法忽视的要项,因此如何利用物联网技术,致力在病患舒适度与效能之间达到最佳平衡,确实至关重大。

归纳现今医疗组织面临的挑战,就宏观的角度,主要源自于人口及医疗需求变化、政府改革与法规影响、技术进步与发展、业务及运作模式变化,这些趋势引发了医疗组织的诸多痛点。

为此施耐德诉求绿色智能医院,运用网际网络、物联网、云端运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推出一系列方案,协助医疗组织打造智能后勤的神经中枢,保障医疗环境的安全、可靠、高效与可持续发展;例如从线上中控室监测手术室的能耗与绝缘阻抗值状态,力求创造节能效益,也避免因为感电而伤害病患或医护人员。

运用科技  精进糖尿病医疗照护

游能俊诊所院长游能俊指出,全球糖尿病人数不断攀升,台湾亦是如此,目前已超过230万人;糖尿病并非由症状评估病情好坏,而是藉由生理数值,且可由患者自行取得,因此他认为可藉助智能医疗力量,建立一个「病患中心共享决策」,继而结合「结构照护」、「自我照护」与「共同照护」,形成全方位的糖尿病照护管理模式。

游能俊强调,科技是服务创新的重要驱动力,俾使病患与医疗团队透过信息的取得与运用而提升照护品质。譬如利用血糖App搭配后端血糖大数据分析,达到自我血糖监测智能运用;藉由穿戴装置的辅助,规划适当的运动训练方案,有助于血糖的控制;透过AI智能判读视网膜病变,甚至有助于适时精确调整胰岛素治疗剂量。

穿戴式医材发展  多个门槛待跨越

台北科技大学电子工程系特聘教授李仁贵认为,环顾医疗电子、尤其穿戴式医材领域,个中酝酿许多深水区,其发展状况绝非一蹴可几。比方说必须做到「服务有感、量测无感」,否则势必影响使用意愿,此乃智能衣渐成新宠的原因所在。

但如果仅靠智能衣或其他医材协助量测、传输与储存生理信号,尚不足以形成完整服务,还必须结合大数据分析,适时给予使用者回馈,其间的成功关键其实不在于技术,而是生态系的建立。

李仁贵接着说,穿戴式医材还面临两个更大的深水区,首先是因为医护人员忙于院事务,即已分身乏术,无暇将手伸至院外,影响健康照护服务的推展;其次,更亟待跨越的门槛在于法规认证,期盼台湾早日启动犹如美国FDA的低风险医材认证机制,而非固守在传统繁琐冗长的二、三类医材审查程序,以利有志投入研发IoT穿戴装置或新创医材的业者,得以缩短Time-to-Market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