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医疗加速改善医疗产业
为了能够强化医病沟通,提供更好的医疗照护品质,用相对更低的成本有效治癒病症,许多信息科技包括云端、线上、大数据及机器人等,都已大量应用于医疗领域。尤其是偏远地区的病患监测服务、移动照护(mHealth)科技的需求大增,配合越来越多政府组织在法规面的松绑,都已带动智能医疗全球市场的成长。
根据P&S Market Research的统计,2014年全球数码医疗健康市场总规模为553.32亿美元,2015年至2020年的年复合成长率将为21.4%,成长动能就是来自于先进的智能医疗及照护系统的需求,以及相关业者的投资。
为抓住庞大的商机,相关企业积极投入研发新技术。如Zillion集团发布的数码保健技术平台,专注于实时视讯谘商,让用户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视讯实时面谈会议,以及网络影片播放时刻表和点播服务,搭配内容传输、信息互动、课程安排、提醒和数码化人力管理、数据分析和目标追踪等功能,将内容和服务转换成数码产品,让医疗创新者可以专注改造照护方式,同时也让人们更能管理自我健康状况,并借此发挥智能医疗的潜力。
如UnitedHealth Group的Real Appeal个人减肥互动计划,就是藉由就利用Zillion提供的技术平台,提供互动、教育和娱乐规划,包括每周在线互动电视广播系列节目、集团讨论和现场教授等,截至2015年为止,该计划参与者已超过100万人,2016年估计将有额外的50万人加入。
线上视讯及遥控对医疗服务帮助大
智能医疗技术也为许多缺乏医疗资源的国家及地区,如印度带来相当大的助益,以线上医疗(Telemedicine)为例,在有经验医师较缺乏的偏远地区,就可让外地医师透过线上视讯,对病患进行看诊及诊断的服务,如匿名线上医疗平台Lybrate提供在线医疗服务,包括问题谘询、预约医生和健康知识。
未来甚至可能透过线上遥控方式,透过手术机器人帮助当地病患进行手术。事实上,手术机器人的创新并非来自医界,而是遥远的外太空。70年代,NASA(美国太空总署)在执行太空任务时,就设想太空人万一需要紧急手术时,可以让医师藉着线上视讯操纵机器人手臂,就是机械手臂技术的起源,同时也造就今日的手术机器人产业。
80年代晚期,美国国防部也想利用线上机器人手术,来替在外打仗的美国军人治伤,除了提高军医的人身安全外,也可降低战地医务的成本,这项技术最后转到Computer Motion公司,并在2003年被直觉手术(Intuitive Surgical)购并。直觉手术同时也长期与史丹佛大学合作,将外科医师操刀的直觉,与精准的机械动作结合,将手术机器人的活动都记录在云端,耗材也统一由总公司控制,客户动向一清二楚,野将手术机器人推向另一个高峰。
不过,手术机器人目前仍无法应用于线上医疗上,因为线上操控过程出现的延迟(latency)问题仍必须先解决,才能让手术机器人技术能够应用于线上医疗领域。
因此,线上医疗科技的应用领域,仍是以能让医师和病患得到更有效率的沟通方式为主,各种新技术也因此应运而生,其中包括互动健康医疗App。
如苹果医疗研究专案ReseachKit的线上健康应用程序CareKit,主要是针对帕金森氏患者所开发,使用者可在iPhone中输入相关数据,以了解目前接受的疗程的效果,如透过CareKit可将个人健康数据同步传送给医疗人员,医院方面则可直接在CareKit上检视和调整疗程,使用者也可选择传送给家人,让家人得知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传送的数据内容可让病患自由选择。
数码语音、3D打印及电子病历应用浮现
而已经用来操控手机的数码语音助理技术,也已开始应用到医疗服务上。如印度匿名医疗平台Lybrate,让使用者可以跟10万多位在线医生互动,这项服务就拥有自己的语音助理系统,以便用户徵询医疗建议,任何对这项服务感兴趣的使用者,皆可将Lybrate聊天机器人加入Facebook Messenger聊天列表,不收任何费用,就像跟Facebook好友聊天一样方便。
Lybrate不仅给予医疗建议,还会提供医疗新知,还会出考题测试用户的医疗常识,如病患可能会忽略的症状,以提升用户对于各种医疗议题的忧患意识。更重要的是,用户在平台上的任何互动,都在匿名的情况下进行,以鼓励民众谈论羞于启齿的健康问题。
3D打印技术也已出现在医疗领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健康科学中心(Center for the Health Sciences)已研发出用3D打印打造的人造骨头、DIY塑胶手与手指等等,成本比传统修补器材便宜许多。3D生物打印技术更可打造皮肤、血管、气管夹板、心脏组织等,甚至已有研究人员正研究如何用3D打印心脏和肾脏。
根据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网站报导指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先进内科手术及介入技术中心(Center for Advanced Surgical and Interventional Technology;CASIT)正试图将这些新科技导入手术房,让外科医生可透过CASIT与生医工程师合作,找到新的医疗介入解决方案。
CASIT旗下部门包括一座机器人中心、电信中心、电脑模拟中心、以及整合操作室,主要目标是让医疗照护更大众化,加速将科学研究实践至实际医疗工具的过程,且找到适当的厂商生产这些工具。
如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脏科医师正探索如何利用3D打印技术,来协助先天性心脏病孩童与婴儿的治疗作业。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医学研究人员也正研发穿戴式工具,提供医师所需的病患信息,可协助心脏手术后复原工作和中风治疗。
病患未来只要携带设定好的平板电脑与无线数码传感器回家,量测体重、脉搏与心跳时,数据就会自动传送到护士手中,护士再利用平板电脑进行视讯通话,与病患讨论复原状况与观察病患情况。若出现数据异常,像是心律异常、肺部问题、水肿等情况,电脑也会直接通知院方,以减少再次住院情况。
根据杜克大学医疗中心(Duke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数据,在美国约20%的心脏手术病,会在出院30天后又得重新住院,而参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验的病患当中,仅6%需要回去住院观察。
此外,新式传感器也能记录消化道的振动频率,协助医师提供病患饮食方面建议。脚踝传感器则可记录动作速度与类型,让电脑分析病患日常移动的质与量。有了这些数据,医生将能透过线上医疗健康服务、移动医疗健康应用、穿戴式生物传感器、社交媒体等工具,更有效协助病患顺利度过疗程。
电子病历系统更是医疗服务走向数码化的关键,包含病患个人数据、病史等,还能整合不同来源的病患健康信息,虽然导入成本高,且短期难见成效,但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演进,不管是蒐集、传输、储存及分析的技术都有非常长足的进步,也让电子病历可以发挥更高的价值,也因此成为推动智能医疗的关键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