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驱使轨道交通迈向智能化
论及偌大的智能城市构面,除了涵盖政府、警政、防救灾、电力与水资源管理…等攸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题材外,紧接着最能令民众有感的项目,无疑即是智能大众运输系统。
综观 ITS项下的七大分类,包含先进交通管理系统(Advanced Traffic Management Systems;ATMS)、先进用路人信息系统(Advanced Traveler Information Systems;ATIS)、先进车辆控制及安全系统(Advanced Vehicle Control and Safety Systems;AVCSS)、商用车辆营运系统(Commercial Vehicle Operations;CVO)、先进公共运输系统(Advanced 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s;APTS),先进乡区运输系统(Advanced Rural Transportation Systems;ARTS),乃至于自动公路系统(Automatic Highway Systems;AHS),其中最亟待突破的重要一环,显然就是APTS。
为何如此?长年以来,肇因于公共运输转乘的不便与欠缺效率,使不少民众对公共运具望而却步,宁可选用自主性高且无需转乘的私人运具,究其主因,乃在于扣除部分工作、上学等日常性通勤旅次外,多数公共运输旅次,皆需仰靠至少两种公共运具始可完成,在此前提下,各种公共运具不再是各自独立的系统。
考量及此,政府机关遂于多年前推动研究计划,顺势把原以公路运输为主的国家级ITS/APTS系统架构,扩展到了海空运及轨道运输系统;连带也使得发展历程至为久远(逾200年)的轨道交通运输产业,开始为业界关注,认为相关列车行控系统架构已显封闭,不利于智能控制需求,实应尽速思索如何促使其走向现代化。
一个让人看来怵目惊心的真实案例,凸显轨道交通运输亟需融入新科技应用的迫切性。2013年期间,一辆行驶在南回铁路的自强号列车,途中遭遇突如其来的土石流撞击,造成部分车厢为之分离,险些酿成巨大灾厄,使得维系列车安全的行车监控系统,因而成为瞩目焦点。
百年轨道系统 因新科技注入而产生智能
因应诸如前述案例,新科技可以帮上什麽忙?业者剖析,现有的行车监控系统的核心元件,可称之为ATC(Automatic Train Control System),它主要是由列车自动防护(ATP)、列车自动驾驶(ATO)、列车自动监督(ATS)等子系统联袂组成。其中的ATS,系利用电脑设备执行自动控制,控制范围除了包括列车发车、自动路径乃至预定排班等主要项目,也负责侦测车厢内例如供电不稳、消防失灵等异常状态。
至于ATO,负责辅助驾驶正确执行开车、停车、开关车门等操作程序。另在ATP部分,则是挽救灾难事故的关键所在,ATP子系统主要是透过其与道旁(Wayside)间的通讯,进而与道旁ATP设备串联运作,一旦经由速度感应、超速侦测、列车间距侦测等手段察觉潜在危险信号,就会适时启动电子连锁(Interlocking)的处置机制。
针对ATP、ATO及ATS等既存系统,业者认为可供搭配运用,提高其运作效率的新科技项目着实不少。第一个颇为适用的技术为RFID,其一方面可用于平交道,藉以侦测即将前来的列车,然后将信息传送到控制箱,进而自动执行灯号切换,以期保障用路人安全;另一方面则可运用在列车与轨道之间的通讯,其具体做法,系将Tag埋设于轨道,以便与列车下方的Reader交互运作,藉以读取精准位置座标,有助于行控中心正确掌握列车到站或离站时间。
第二项适用技术为GPS,其用途与RFID相似,同样有助于列车定位追踪。尽管有人认为,GPS是一项有欠精准的技术,只因平均误差值高达5米,可能妨碍轨道交通运输业主定位问题点,但也并非全无解决之道,只要搭配运用差分定位或陀螺仪修正等系统,即不难将误差值折半为2.5米,对于判读列车的大致位置,依然可发挥一定助益。
接着可用的技术工具为CCTV/IP摄影机(Camera),其可架设于平交道,随时侦测有无人员擅闯栅栏,另外也架设于列车内部环境,藉以监测驾驶状态或车厢内状况。
至于最后一项、也是迩来最炙手可热的科技工具,即是传感器(Sensor),它的用途很广,但如果呼应前面提到的土石流事故,则可被部署于列车行经的山坡、隧道或桥梁,据此侦测温湿度、落石或风速变化,以便于及早察觉外在环境因素趋于异常的症候,并将相关信息回传至行控中心,避免列车惨遭突发意外事故之逆袭。
不可否认,单就「安全」而论,绝对是轨道现代化需求之中,一项极为重要的指标,然而除此之外,如何对于乘客营造更高的「便利」与「舒适」,亦可谓当下重大课题;凡此种种,都大幅提高了列车控制系统走向IP化的迫切性,也就是说,一直以来任由轨道车辆、号志及通讯、列车行控等核心项目各行其事的状况,应该被有效打破,继而藉助现今当红的物联网技术,俾使各个系统所产生的影像、声音、数据、控制指令等不同类型重要信息,皆能透过网络上传行控中心,终至发挥智能控制功能。
CBTC加IEC-61375 实现列车安全、便利与舒适
在此前提下,全球不少轨道营运商,都亟思建构新时代的列车网络通讯与自动化系统,因而对于通讯式列车集中控制装置(CBTC),乃至于放诸四海皆准的IEC-61375列车通讯网络标准,都寄予愈来愈浓厚的兴趣。而一名身系北捷机电系统设计重任的专业人士指出,随着CBTC应运而生,此后轨道运输环境就不再需要倚靠轨道电路,换言之,也顺势摆脱了旧有轮轨型式的包袱,取而代之的,是让每一节列车都可被追踪与控制,且改采间距概念确保行车安全、不能再以换道规避风险。
至于IEC-61375标准,则让列车通讯网络(TCN)设计趋势为之底定,也方便轨道营运商据此拓展加值服务空间,如同许多欧洲业者,都利用奠基于IEC-61375标准的TCN,同时满足乘客多媒体信息、电子商务服务、客流分析等多项系统的建构需求,继而在基本的运输服务外,创造更大收益。
也有解决方案供应商,试图串联车载、轨旁、行控中心(OCC)等不同应用场域,藉以构筑完整的智能轨道交通运输解决方案。综观此一方案架构,先从列车本身、也就是车载来看,里头不仅含括了前面提及的多媒体信息系统,也有Passenger Wi-Fi、旅客到站系统、CCTV系统,而这些系统所撷取到的信息,都会经由车对地无线通讯管道传递到轨旁,然后再透过串联车站与行控中心的通讯骨干网络,加以集中收纳。
当然,行控中心必须拥有一套足以综观车载、轨旁、通讯骨干等全局的网络管理机制,便于管理者集中监测所有设备信息,另外藉由CCTV实时监控系统,一并集中监视来自于车载、轨旁与车站的全部监视画面,万一惊觉列车上有随机伤人事件正在发生,即使列车尚未进站,也可提前调派员警、医疗救护等人力资源,以便于紧急处理。
另一个值得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留意的趋势,便是国际铁路产业标准(IRIS)。主要是因为,轨道控制系统一经使用,动辄30~40年甚至更久,生命周期相当长,其间也牵涉大量从业人员与零件设备,即便管理复杂程度偏高,也不容出现丝毫闪失,以免危及行车安全;在此前提下,举凡与轨道设备项目管理、生命周期成本管理、消失物料?商源管理、FA首件检查、组态管理、产品管理等一干需求的设计与制造商,乃至于专案前期的评估规划、专案后期的维护保养,每一个环节,皆需谨守IRIS,确使轨道控制系统品质恒常维持于高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