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环境控制使传统产业蜕变 智能应用 影音
DForum0719
ST Microsite

智能环境控制使传统产业蜕变

  • DIGITIMES企划

近1年多以来,举凡「植物工厂」、「工厂化农业」或「科技农业」等名词,开始频繁出现于各个报章媒体,俨然形成一场新农业革命;探究这股新趋势的背后,高科技无疑是一大助力,其间当然也包括了物联网技术。

近来渐趋炙手可热的植物工厂概念,源起于欧美的温室栽培农业,由于成效卓着,且蕴含无穷商机,因此目前包括日本、美国、欧洲、大陆与台湾等地,均已着手发展植物工厂。

所谓植物工厂,系指环境可被控制,且可按计划促使全年无休量产农作物之场所;目前被广为探讨的重点,乃在于透过光线、温度与湿度的控制,借此提高农业产出的稳定性,使得作物之栽培,不再完全需要看天吃饭,惟因成本明显高于传统栽培方式,所以植物工厂多被用以种植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譬如莴苣、罗勒、薄荷、花卉、药用植物等。

截至目前,植物工厂的最大科技亮点,似乎落在LED照明之上,然而除此之外,尚有另一大幕后功臣,即是奠基于物联网的智能环境控制技术,就连LED照明,也是受到智能控制的标的物之一,显见在物联网、机器对机器(M2M)等技术的推波助澜之下,确实足以在人们身处的工商社会环境中,孕育了诸多的可能性,使得原本被视为低值化的传统产业,也顺势蜕变为高值化。

环境感知运算 催生高价值农作物
就在2013年初,台湾大学与英特尔共同发表了「智能生活服务」的研究成果,其中的一大亮点是「智能摩托车尾灯」计划,主要是在车上配置周遭车辆感应器,并纪录行驶动向、预测行车路径,随时警示后方驾驶,以避免发生碰撞,提高行车安全。

至于另一亮点,则是「智能加值农业」计划,一方面可透过线上监测经常遭受虫害的地区,观察虫害发生的周期,继而预测未来可能出现虫害的时机,如此一来,即可避免过度喷洒农药、降低化学残留物,同时也可望在虫害来袭之前,使得果实享有充分日照后、藉由套袋机制进行保护,借此杜绝或大幅减少虫害的冲击,既可提升农业生产力,也可让食用者吃得健康又安心。

二方面则可将无线传感网络布建于温室,针对高经济价值的农作物,设计精密控制温湿度与阳光等自动化控制系统,以期降低人为失误与不确定影响因素,带动农产品产量的提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即是兰花的种植。

据了解,每年台湾的兰花出口产值,平均介于40亿到50亿美元之间,经济价值可谓不低,换言之,若因虫害、病毒等负面因素导致产量降低,即意谓台湾将损失可观出口产值;另值得一提的,兰花算是一种对于生长环境较为敏感的农作物,假使温度、湿度或日照不对,便容易出现夭折(高温持续20分钟)或过早开花(温度不足),粗估每年因此而折损的兰花产量,约莫在10%之谱,所以即便杜绝得了虫害或病毒,每年仍将酿成近5亿美元的经济损失。

着眼于此,台湾大学与英特尔所共同推动的智能农业研究计划,便将兰花列为一大重点。探究其温室架构,主要含括三个重点组成要素,一是由电池来驱动电力的传感器,布建于兰园苗圃藉以蒐集信息,二是网络监控界面与逻辑运算单元,第三则是云端机房,负责分析并改进生长参数,运用预期性的推理过程,判断兰园里头究竟应维持多少的温度、湿度或照度,才能让兰花生长环境更趋健全。

而此一智能环境控制系统,也具备十足的应变能力,比方说,当系统察觉兰园内部某区域温度稍稍偏离正常数值,但邻近传感器却未发送警讯,便研判该设备可能出现故障,就随即通知相关管理人员,尽速撤换这台传感装置。

再者,如果经由气象预报,得知次日气温可能下降,便可透过系统设定排程,次日一到即开启加热系统,藉以维持正常温度。

不过这个研究计划,也凸显了M2M系统仍有亟待改善的地方,意即传感器必须倚靠电池运作,且耗电情况仍未臻至真正完美的境地,所以研究人员为了降低电池更换频率,有时只好选择关闭某些传感器;倘若业界能研发设计省电能力更强的传感装置,理当更能契合植物工厂的永续运作需求。

总结来说,在探究植物工厂议题时,所涉及的环境控制标的,不外是风、光、水、养、气等五项。「风」包括了空气的温湿度、风速、分布的均匀度等项目;「光」包含了光源的光量、光质、光周期,及给光的均匀度等项目;「水」包括了水质、灌溉时机、灌溉量等项目;「养」则含括了水体内营养成分、营养浓度、酸硷度、电导度、溶氧量等项目;至于「气」,则是空气当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凭藉温度传感 辅助水产养殖
除了农业以外,经济产值同样不低的水产养殖业,亦可援引智能环境传感技术,带来莫大效益。此乃由于,亚洲水产养殖产量占全球高达九成,而台湾更是水产种苗的先驱,是亚洲众多国家的种苗供应中心,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在不宜沿用传统「粗放式」饲养方式自我折损经济效益。

一般来说,养殖业者意欲创造理想的营运绩效,主要关键在于,必须倾全力将养殖环境维持于高品质,尤需避免因含氧量、温度、混浊度不佳导致鱼只死亡,不仅如此,亦需要设法降低营运成本,譬如电费支出,就是当省则省的重要环节。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已让过往与高科技八竿子打不在一块的水产养殖业,开始有机会与「智能」二字紧密结合;透过智能传感、智能控制等新兴技术,已有业者发展出智能水产养殖系统,其蕴含了数据或图像的实时采集、无线网络传输、智能运算及预测、预警信息的发送,以及辅助决策等众多功能于一身,藉由对水质参数的检测、相关数据的传输、信息的智能运算,以及最重要的智能化自动控制功能,藉以大幅提升水产养殖的管理效率。

在此前提下,养殖户即可透过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实时掌握养殖水质环境的信息,万一出现异常状态,或是水质转趋不良,都可在第一时间获得警讯,以利于及时应变处理;除此之外,养殖户也可以根据水质监测结果,实时调整控制系统,以更有效率的方式,来推动水产养殖的智能化,终至提高产量、增裕营收,而且又能一并实现节能减碳之目标。

譬如位在屏东的龙胆石斑(亦可称为鞍带石斑)鱼塭,便是对于智能传感技术需求孔急之例。可被归类为高经济生物的龙胆石斑,尽管对对环境的抵抗力不算弱,但养殖户以往仍面临一大考验,因为夜间没有阳光,容易导致水中二氧化碳含量飙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倚靠水车在夜间运转,藉以提高养殖池中的溶氧浓度,然而假使水车叶片因任何缘故而卡住,就可能导致整台设备烧毁,无法继续提高池中溶氧浓度,值此时刻,养殖区内的大批鱼群,便将因为低于溶氧浓度而死亡。

再者,养殖池亦可能因为藻类优养化,导致水中氧气迅速消耗,并使鱼群遭受藻类毒素感染而死亡,因此养殖户亦须全天候关注水质;种种难题,都可藉由智能监控与传感技术加以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