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电子病历系统推展概况
虽然电子病历系统在推动初期,对于提升医疗品质的效益,仍待时间考验,但各国仍是如火如荼的展开部署。如堪称是健保服务的全球先驱,英国在1948年创建的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National Health Service;NHS),针对医疗信息化,已经制定出一系列至2020年前要完成的目标,其中就包括可以让所有英国公民可以全面掌握自己的医疗数据,并且透过公布更完整的信息服务,可以让民众在作出关于自身健康和医护的决定时,能够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做出更好、更明智的决策。NHS的目标是希望能在2018年完成无纸化的目标,让系统效率更高,且更加实用。
德国联邦政府近日也已通过一项希望能加快医疗保健行业信息化进度的「电子医疗法案」,法案规定在2018年之前,主动使用电子病历系统的医生,将可获得一定的津贴奖励,而且病人所有与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重要信息,包括既有病症、接受过的治疗记录、开立的处方和过敏史等,都将完整记录在小小的电子医疗卡内,并跟随病人一辈子。
就连澳门都已积极推动电子病历系,包括山顶医院、镜湖医院和科大医院已达成共识,希望能在2016年先行进行三家医院及卫生中心的电子病历互通,包括门诊、急诊和住院病历,希望基本科别的病历都能互通,部分专科因涉隐私问题,暂不处理。
不过,澳门当局在电子病历推动的规划方面,第一阶段只是让三家医院和卫生中心的医生,可以看到就诊病人在其他医院的病历内容,要到下一阶段,才会释放数据让病人自行在网上查阅。
为了能够确认各国推动电子病历的成效,全球最大的管理谘询公司和技术服务供应商埃森哲(Accenture)特别与A.C. Nielsen在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合作,针对六个国家的2,619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这六个国家分别是澳大利亚(510)、巴西(504)、英国(502)、挪威(302)、新加坡(200)及美国(601),涵盖范围遍及美欧亚等主要国家,希望能借此了解这些国家在电子病历系统的推动状况。
美国医界认为电子病历系统仍有改善空间
调查结果发现,多达79%的美国医生表示在临床上使用电子病历,相比两年前要来得更加熟练,显示医生对于电子病历系统的操作上,并没有太大疑虑(表一)。但医生们对于电子病历系统的功能优化(90%)、数据准确性(88%)、互动性(86%)、安全性(80%)等,觉得仍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其他需要强化的功能,还包括提供更好的用户服务(80%)、提供员工培训(77%)、降低成本(76%)、更新升级(73%),也显示电子病历系统市场,目前仍处于战国时代,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够拥有绝对优势。
此外,实际使用电子病历系统后,美国大多数医生认为,电子病历在优化诊断决策过程、减少医疗事故及为患者节省医疗支出方面,还没有看到明显转好的迹象,这也可能是医生们对于电子病历系统的效益仍有疑虑的原因。
调查发现医生最常使用的电子病历功能,依序分别是输入患者纪录(89%)、电子处方(83%)、临床结果输入(78%)、向实验室发送化验请求(78%)、巡诊提醒(75%)、从其他机构获取患者信息(74%)、转诊处理(67%)、临床决策(64%)、与其他医生进行交流(63%)、与患者进行交流(61%)等。其中又以输入患者纪录、电子处方、临床结果输入、向实验室发送化验请求及从其他机构获取患者信息这五项功能,被医生视为最能提高医疗品质的主要功能。
有趣的反而是患者在使用电子病历的数量,呈现出明显上升的趋势,在线访问记录与诊疗结果的人数不但大幅增加,而且满意度相当高,不管是健康管理(82%)、使用满意度(81%)、掌握自己的健康状况(72%)、医病沟通(71%)及纪录的准确性(60%),都得到患者的高度肯定,值得有意进军电子病历系统的业者参考。
不只要考虑功能 更要考虑流程
由美国医界的反应可以发现,电子病历系统不能只是单纯从信息人员的技术角度来思考,许多在电子病历中用到的功能及专业数据,系统开发人员都必须与医生密切沟通,才能让医生不但可以更快输入病历,同时也可确保准确性及安全性。
值得注意的是,电子病历系统作为整体医疗服务流程的一环,系统设计人员不能只是从病历使用的单一目的及流程来思考,而是要从使用者的角度,思考电子病历的设计。如大部分的科别,都是病人先给医生看诊,医生再根据看诊结果,请病人再做进一步的检查,但眼科却是要求病患在看诊前,就要先进行验光、量眼压等检验项目后,再给医生看诊,电子病历系统在设计时,必须加以区别及依照作业流程来设计。
此外,医生在看病历时,往往会同时查看病人其他的检验报告,所以一份病历中会有很多信息,彼此之间要有关联性。因此想要推动电子病历,一定要做好团队合作,不仅是信息部门,小至医疗院所各个科别,大致地区的所有医疗院所,都需要密切合作,不管是管理或临床方面的问题,都必须一起解决,才能有效推动电子病历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