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应用蔚为趋势 企业是否跟上潮流?
不可讳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已铺天盖地席卷人类的生活、工作、娱乐等各式应用场域;此时若有企业仍旧自外于这股浪潮,或仅将移动应用的期望值,设定在撙节成本、提升效率等老套剧本,肯定都是一大失策,因为移动应用「将带来事业模式巨大改变」,端视企业能否有效驾驭此一趋势。
回顾2011年的第2季,当时台湾智能手机正式迈入黄金交叉,其出货量一举超越功能型手机;时至2012年,智能手机更显锐不可挡,出货量可望超越电脑。而到了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将挑战6.3 EB,相较于2010年的0.24 EB,足足大增了25倍以上。
伴随移动设备的大行其道,也助涨了移动应用的增长力道,先是在消费性电子领域掀起巨大狂潮,尔后更朝向企业应用领域步步进逼;根据赛门铁克在第1季发布的1项调查报告显示,早在2011年8~11月期间,台湾地区即有逾6成7比例的企业,至少已进入部署定制化移动应用程序的讨论阶段,当时也有多达25%的企业,正在部署或已经采用移动应用服务。
约莫6个月到1年之前,企业移动应用的发展态势,即已称得上如火如荼,时序已进入2012年下半的今天,前述比例肯定有增无减,而且许多皆已走向了App崭新模式。在此前提下,若有企业依然无视移动应用趋势的崛起,仍一味抱着Desktop应用的神主牌,或者只是把过往在于Desktop的使用行为复制到移动设备上,了不起做到单向式的信息存取,即兴高采烈自认驾驭移动应用浪潮,显然都有划地自限之虞,不利于竞争力的提升。
值此时刻,仍然对于新浪潮负隅顽抗的企业,其高端主管不妨走出办公室,来到公司之外,放眼大众运输或咖啡厅等人潮众多的场域,看看正在埋头刷手机、刷平板的人,究竟是比比皆是、还是屈指可数?如果认为这些人只是在农场偷偷菜打发时间,也不妨瞧瞧他们的移动设备屏幕,呈现的是什麽应用画面?
走完这一遭,肯定会让那些守旧派惊骇莫名,搞不好还可能发现,原来他们的竞争对手,已经利用App建立有别以往的个人化服务,且客户普遍给予好评,导致自己原本略占上风的优势,竟然因而出现逆转!
又或者,可能发现一些商务人士,正在利用手机签核电子表单,或进入Intranet查询订单数据,这些过去非得回办公室、或找间网咖才能执行的事项,如今无论何时何地,就这麽在指尖触动下轻易完成;也就是说,别家公司随时随地可能都在读报表、做决策,自己却得受制于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之限制,也难怪他人的行销方案愈来愈灵活多变,愈来愈能迎合消费者味蕾,自己煞费苦心设计的行销专案,却愈来愈乏人闻问。
既然如此,那还蹉跎犹豫什麽?为了增加公司与客户之间的黏着度,不能只靠呆板的官方网站来传递信息了,赶紧拓展企业移动应用版图,那才是王道!
开发移动应用 诸多挑战接踵而至
不可否认,移动应用与现今办公环境常见之Web或Client/Server程序,委实有很大差异,因为综观移动作业平台,包括Apple iOS、Google Android、RIM Blackberry,再加上微软Windows Phone,林林总总就有好几款,而不同的平台,就有不同的开发环境,显见个中所蕴含的技术门槛,绝对高于传统的程序开发。
难免有人好奇,说到桌面作业环境,虽然明显以微软Windows为大宗,但其实也存在诸如Linux等其他系统,并非定于一尊,因此有关跨平台开发的挑战,理应早有经验,绝非投入移动应用后才首度遭遇。
话虽如此,但会提出此问题的人,显然忘记1件事,在Desktop作业环境里头,有1个足以跨越不同平台藩篱的虚拟机器,那便是Java,如今移驾至移动应用世界,可有类似Java这种「write once,run many」的利器吗?虽然有人将此希望投射在HTML5身上,但截至目前,至少这件事还未发生。
于是乎,举凡Android SDK、iOS SDK等不同的原生SDK,即成为现今投入移动应用开发的企业,无可回避、也必须跨越的学习曲线;换言之,企业如果想把相同的应用内容,部署到不同的作业平台,肯定需要运用这些SDK,重复开发个好几回,这对于资源不足的企业而言,不啻是极为艰钜的挑战,况且意欲针对各个平台大举延揽不同的开发人才,且要能留得住人,也绝对不是简单任务。
以Web程序充数 只是缓兵之计
在尚未建立Native SDK操作能力的初期,先将一些以Browser作为载具的程序,搬到不同移动作业平台,再逐一进行网页呈现效果的最适化,似乎算是不差的解决之道,至少起了个头,就算一时之间不会为企业品牌形象加分,也可望遏阻因为迟未投入移动应用而惨遭扣分之趋势。
但坦白说,这只能当作缓兵之计、权宜之计,绝对不是长久之计,若企图想一路沿用移动网页这个一招半式闯天下,那真的是想太多了;主因在于,光是就画面的美观程度来看,移动网页比起原生应用程序、也就是所谓的App,即明显逊色一筹,再加上受制于程序码功能限制,又无法呼叫譬如照相、震动、定位、加速计、电子罗盘等手机底层功能,操作弹性自然相对较差,因此妄想以移动网页营造吸睛效果,难度非常之高。
尽管如此,倘若企业只是想给客户一些方便,暂时以移动网页当做雏形(Prototype),藉由「移动版」程序开始提供部分功能,也不失为可行的做法,因为一来产出的速度较快,二来亦可在开发「专用版」App之前,先行测试市场水温。
跨平台开发工具? 普遍未臻完备之境
此时或许又有人质疑,市场上已有愈来愈多跨平台解决方案,何需继续将移动应用开发视为畏途?道理很简单,一堆能被喊得出名号的工具,其实并无任何1个具备足够的能量,得以脱颖而出成为一次搞定所有平台的框架。
在此之中,有的标榜可让用户凭藉同一组程序码,无需搭配任何修改动作,便能在其所支持的平台上编译与执行,但却不支持Android或iOS等两大主流平台,因此说再多也是白搭。
有的可以将HTML、CSS或Javascript产生的网页,包装成好像原生应用程序一样,不但有icon,也能在应用程序商店上架,甚至还可以呼叫重力感应器、GPS定位、电子罗盘或镜头等底层功能,看起来不仅能维持Web应用程序开发的亲和性,又可贴近专属应用程序的功能,其实颇为诱人。
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因为不管是Android、iOS或Mango等不同操作系统,目前都还处于持续发展的阶段,少不得需要进行改版,适逢新旧版本交替的转折点,对于前面提到的跨平台工具而言,无疑会是巨大挑战;如果企业一时不察,恐将导致程序运作出现状况。
当然,也有某些工具看似相对完美,但这些解决方案往往趋于肥大,动辄盘踞数十MB空间,对于若干手机构成严厉考验,若因而让客户产生「效能不彰」的误解,那就得不偿失了。
移动网页、跨平台开发工具都有其缺陷存在,该如何是好?企业不妨暂时收起跨平台宏愿,先利用有限资源,聚焦于单一平台进行发展,好好地把使用者体验,调校到趋近完美的境界,显然也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