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 3.0应用蓄势待发 eSATA高速传输界面积极抢占市场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1
新唐-台中
雷尼绍股份有限公司

USB 3.0应用蓄势待发 eSATA高速传输界面积极抢占市场

  • DIGITIMES企划

USB 3.0具回溯兼容设计
USB 3.0具回溯兼容设计

HD(High Definition)应用持续发烧,不只是数码镜头、数码摄影机...等多媒体应用所产生的数据量持续暴增,已是目前相关应用周边在整合应用方面的新难题,例如,要将高分辨率的数码影片传入硬盘录影机,当录制的是FullHD视讯,是必得花上更多时间处理传输这种琐事。在因应全面HD化的发展趋势前提,目前已有相当成熟、且可延续使用习惯的USB界面积极透过版本升级抢占市场,而从内接转外接用途的eSATA进阶传输界面,也有了新的竞争契机...

本文:
多媒体应用,在不断拉高影音规格的趋势下,暴增的纪录数据早已是GB级的等比倍增趋势,对于使用者来说,更是不断考验电脑平台硬件极限的应用。而在应用这类媒体产制工具前,必须解决的第一件是就是如何有效率的、便捷地将这些媒体素材取出,首当其冲必须面对各式新传输界面应用持续改革的关键点。

USB 3.0传输线

USB 3.0传输线

而因应娱乐应用High Definition发展,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影音档案容量暴增达四倍!以前一套电影需使用最多8GB存储备份,(单面双层DVD)、记录内容,而目前针对HD应用的热门BD蓝光光盘,单碟影音内容就使用了近40GB容量,传输这些数据所花的时间,也会因为影音数据暴增而同步增加。不论是针对数码数据、影像或是其他应用目的设置的传输界面,例如,USB、HDMI、DispalyPort、SATA、eSATA...等界面,都需面对产业需求而持续推出更新版本因应,本文将讨论目前发展最热门的USB界面、与其竞争界面 eSATA 的相关讨论。

USB 2.0效能有限 无法有效处理HD高速传输需求

观察USB技术发展,当时可取代USB的连接界面技术相当多、技术也较成熟,在成本更是比导入USB界面低许多,当时USB界面必须花数年持续推广才改版进阶至2.0版本,目前的2.0版的数据传输极速可达480Mb/sec。

虽然USB 2.0界面具480Mb/sec足以应付多数操作,但碰上FullHD摄影机或是镜头传输,就显得有点力有未逮,因为界面的效能瓶颈,无法有效发挥传输效益,使用者必须花较多时间来等候数据传输。USB 3.0在2009年正式释出完整规格,目前技术规格呈现USB 3.0可达到5Gb/sec理论传输效能,此效能表现面对各式HD应用需求已绰绰有余。

目前USB 3.0导入契机,其实也是延续原有USB版本更迭的应用基础,而USB 3.0界面在可回溯兼容的开发前提下,其实提供了在现有架构下的规格大幅升级,对旧有设备用户来说原有的USB 2.0装置投资不用因为升级3.0则全部汰换,对于需要采高速传输的装置,如外接式硬盘或是影音装置,则可透过USB 3.0界面进行高速数据传输。

积极抢攻巨量数据传输应用

观察足以与USB 3.0界面相抗衡的传输界面,以eSATA在成本、应用上最为接近,即便eSATA在架构与应用成本、成熟度均比USB 3.0高许多,但实际在eSATA的应用比较以外接硬盘的短距传输为主,而在外部应用若数据转移碰到另一部电脑未设置eSATA界面,可能传输应用就会因此碰壁。

相对的,USB 3.0虽然属于新界面,相关的芯片与装置配套仍不完善,但USB 3.0却可以回溯兼容2.0传输方式,透过旧界面解决基本传输需求。另一方面,产品的使用瓶颈一般都不是发生在传输效能方面的问题,实际却是eSATA是属于内接界面的外用延续规格,但内接的周边一向以来都没有电源取用的问题,但改外接了,电源从哪取得就是一个令人头疼的技术问题!连接界面本身无法供应电源为eSATA美中不足的设计,连结设备还需要一组搭配用的外接电源,才能顺利完成传输。

此外,eSATA还有另一个罩门!由于内接应用为主的传输界面,与PCB主机板的连接器距离相当接近,因此可以用简单的连线完成高速传输所需的的环境设定,但今天若想透过eSATA进行长距离数据传输,可能就要先应付繁复的杂讯干扰问题?

至于USB 3.0在界面规范时,就已延续USB的传统为优先,例如,电源、传输线材、界面的电气规格,另相关规格制定也针对2.0常见的限制加以改善,例如在线材长度、供电设计方面进行敢善,以2.0界面电气规格为500mA,3.0版USB界面则上修为900mA输出,另USB 3.0的传输效能规划也较2.0版提升至少10倍,对eSATA界面而言,已经形成极大的竞争势力。

另外,在界面的效能表现,USB 3.0具备5Gb/sec传输效能,以此规格对照第三代SATA的6Gb/sec传输效能虽仍有一段差距,在传输效能方面的表现仍略逊于SATA,但对外接装置硬盘、光盘机装置应用而言,USB 3.0与SATA间的规格差异小,USB 3.0反而具备更多条件优势,这些关键也是USB 3.0未来竞争的重要能力。

譬如说,USB 3.0具备回溯2.0规格的界面连接构型,使这不需再为新界面添购转接线,也具备可串接127组装置的优势,此部分规格相比SATA仅能连接15组设备的限制而言,应用弹性相对大许多,而缆线设计方面,在官方数据显示USB 3.0至少能有3~5米缆线距离,而eSATA在规范中最常仅2米,两者相比USB 3.0虽在传输效能产生些微差距,但在外接装置的应用实用性表现,规格面的细节差异却仍远远胜出eSATA。

USB 3.0仍有瓶颈尚待克服

检视USB 3.0的理想传输效能,号称足以达到USB 2.0的十倍表现,虽说如此,但在实际产品设计中,导入的时程可能还会比预期时程来得更久,也会衍生更多复杂问题。因为目前USB 3.0的主控芯片发展,需要更多实务设计加入参考设计,要达到量产与整合应用的目的,业界一般评估会先以外接式存储装置应用为主,多媒体周边与电脑的界面导入,应该还要一段时间才能普及,至于相关的认证、验证能否上市的必要程序,也造成初期投入的业者可能需要付出更多成本,才能将USB 3.0界面导入实际产品设计中。

除了硬件端的发展瓶颈,在软件面也有类似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例如,目前Microsoft视窗操作系统必须透过系统端的原生驱动程序,来整合USB 3.0的周边应用支持,但目前的现况是相关驱动程序仍必须由芯片开发商自行张罗,致使导入相关解决方案的厂家必须自己找寻资源,或跟原厂索取技术奥援,利用公版驱动程序来进行细部调修,如此一来,业者的导入成本势必因此提高,将导致USB 3.0在初期的周边与应用单价偏高,势必更不利于高速传输界面的推广工作。

兼容与稳定性仍是扩展应用考验

任何新界面开发,在发展直至公开界面规范过程,无可避免一定会历经早期推广碰到的困难。由于USB 3.0一举将原有的传输效能提升10倍,在界面、硬件与轫体搭配的开发难度亦提升数倍,甚至会发生如芯片端、界面接头、连接器、缆线、操作系统...等各个环节,都极容易因些微差异而产生无法连接或应用不稳定的窘境,这些使用体验即可能致使界面导入与推广的问题。

为了确保界面、周边从设计到成品的兼容特性,USB 3.0的测试方案与认证规范,就成为相当重要的环节。在USB Developer Conference中宣布了USB 3.0的产品测试、认证方案,只要通过USB 3.0认证规范,才能取得 SuperSpeed USB的Logo,始可将此Logo用于产品包装标示、行销。目前业者在开发USB 3.0装置时,需将测试实品送交专责测试事宜的USB-IF PIL (USB Platform Interpretability Lab)实验室进行相关测试与认证程序,取得正是认证才算是达到产品上市的兼容品质最低标准。

eSATA 持续抢占USB2.0市场

eSATA界面规格为以SATA为基础的延续性界面规格,基本上SATA为内接高速装置的界面技术,多用于硬盘、光盘机、甚至是蓝光光盘机...等内接式装置,而eSATA的推出背景,则是着眼于越来越多的大量数据转移、复制需求,虽然相同的应用模式,也可透过界面普遍性更高的USB 2.0或是IEEE1394界面取代应用途径,但现实的问题是目前USB 2.0传输效能极限为480Mb/sec,IEEE1394的效能也仍差强人意,反观硬盘机内部的数据传输效能已经可以达到将近80MB/sec的水准,此时再回头检视USB 2.0和IEEE1394的界面规格,就会发现光是界面的传输极限,就已经成为硬盘装置或是蓝光光盘机的外部传输数据效能瓶颈。

把时间拉到2004年,当时SATA-IO因应硬盘或光盘机高速装置外接化的需求,制定了eSATA的高速传输界面标准,实现外接界面也能与针对内接目的设计的SATA界面能具备相同的传输效能,达到SATA 3Gb/sec的传输极致表现(SATA 3Gb/sec可达300MB/sec:SATA 1.5Gb/sec可达150MB/sec),对比先前提及硬盘内部传输已经可以达到接近80MB/sec的传输效能,即便初阶的SATA、eSATA也都有150MB/sec传输效能余裕,可以轻松应付应用需求。

eSATA规格释出,也不是单纯仅有界面外接化这麽单纯,其实在eSATA界面规范中,也针对外接应用提供更完善的应用机制,例如,eSATA可支持热插拔 (Hot Plug)、连接埠扩充(Port Multipliers)...等延伸SATA外接化需求的功能。

eSATA与USB界面的整合搭配

检视eSATA的界面规格优势,eSATA界面在桌上型、笔记本电脑中的应用相当成熟,但eSATA的界面插孔设置必定会对于现有的USB或是IEEE1394产生排挤,因为在笔记本电脑设计界面构型空间有限、桌上型电脑也朝小型化或是AIO的整合趋势发展,增设eSATA就必须减少其他界面插孔设计。

由于目前高端笔记本电脑或是玩家型桌上型电脑、AIO电脑,大多都以搭载eSATA,不管是不是采折衷的eSATA搭配USB设置整合界面,或是直接就导入eSATA界面,都已经对USB界面在高速应用上产生排挤效应,加上eSATA为延续SATA外接化的界面技术,基本上相关功能控制芯片的研发技术已趋向成熟、完整,建构应用架构的成本问题较小,在导入应用的难度也较低许多,已经成为高效传输界面常见的选项之一。eSATA搭配USB的Combo Connector就是在此前提下产生的产物, eSATA搭配USB的Combo Connector同时具备 eSATA与USB界面,主力的高效传输界面仍以eSATA为主,辅助性质的中/高速传输应用则透过界面的USB 2.0搭配使用,属于较为折衷的解决方案。

成本仍是USB 3.0市场发成长关键

USB 3.0高传输效能的代价,除在功耗、技术难度的限制外,其实关键的问题就在成本方面,尤其是当USB自2.0转换至3.0,由于运行数据传输带宽等于大幅提升,对于信号抗杂讯的设计势必得着墨更多,原有USB 2.0架构可能很简单的抗杂讯设计,转换至USB 3.0架构上,相关的信号品质维护与保护元件设置,在数量可能就会增加许多,其间产生的额外成本,也会直接影响系统的建构成本。

USB 3.0设计中,因为信号的传输限制,可能在传输距离就不能如2.0装置般可支持较线上离的传输,而在USB 3.0的系统架构对于时脉的精密度要求,也极可能为USB 2.0设计方案的数倍,而初期在相关解决方案的整合度有限的状况下,除整合设计的难度大增,电子电路也必须搭配更多特制的元件,维持USB 3.0相对更严谨的设计要求,而主控芯片的制作复杂度,业者评估也至少搭配90纳米制程才能一次整合更复杂、数量更多的晶体管元件,若无法有效创造产品数量且在制作成本居高不下的状况下,更能达到推广的目的。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In-Stat的预测指出,市场USB 3.0元件出货量可望于2009~2013年间产生200%的稳定成长。 即便USB 3.0目前面临许多技术或是推广上的挑战,但业界多半对此技术抱持乐观看法,因为USB界面的使用习惯毕竟已经花了相当多时间酝酿,其便利性与接受度已经深入使用者的IT产品使用习惯,而要将USB 3.0系统、产品推销给电脑用户,若撇除成本与初期周边数量较少的问题限制,推广USB 3.0应用会较推广其他高速传输界面更为简单。

USB 3.0采实线的电子电路进行数据传输,有其物理上的传输效能提升极限,而以往在机房应用端才会使用的光纤数据传输技术,在英特尔开发者论坛(Intel Developer Forum)中也释出具备10Gb/sec传输速度的Light Peak光通讯技术,根据IDF释出的信息理解,Light Peak为采取光学技术为基础的传输界面, Light Peak的主控芯片预估今年上市,在Intel的规划方向里,势必会将Light Peak技术以整合到未来桌上型电脑、笔记本电脑设计为目标。

关键字
议题精选-COMPUTEXT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