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公布數據,全世界半导体设备市场可望在2022年突破1,000亿美元的门槛,韩臺购买的设备金额分居一、二,中国紧跟在后。中国虽居第三,也曾在2021年的第2季中跃居第一,但中国的半导体设备市场仍有过半来自外资厂商(三星、臺积电、海力士、英特尔等),实际上最大的设备买主仍是臺韩业者。
半导体被称为「产业之米」,2021年拜登刚刚上任时更以「掌握供应链」做为施政的核心诉求,其中半导体名列第一,美日印澳近日更宣布将合作共组半导体供应链,因为这是中美争霸最关键的产业。名列第二的大容量电池,韓國也占有显著的地位(如附图)。全球十大车用电池厂,有三家来自韓國,臺湾反而静悄悄。
这些关键产业的制造活动掌握在臺韩手上,对臺韩而言多的是喜,但也有忧。首先,臺韩两国的半导体产业高度仰赖中国市场,但核心设备、材料却在西方国家之手,在地缘政治的影响下,臺韩也有怀璧其罪的压力。
当拜登政府要求臺韩表态时,臺积电、三星先后都宣布大规模赴美投资,至少让美国安心。但臺韩也都担心,过去仍能以有限的资源,在这个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奋力一搏,未来如果要布局全球的话,臺韩在资金、人才、设备与技术的管理上,更容易暴露出捉襟见肘的盲点与破口。
其次,臺湾的优势在于财政与金融结构。到2021年7月底为止,臺湾的外汇存底高达5,433亿美元,韓國也有4,165亿美元,但韓國看似庞大的外汇存底背后,外债占GDP比重从2019年的28.5%,再度提高到2020年的33.3%。
根据最新统计,2021年7月底,韓國外债首度突破6,000亿美元,这不仅是个天文数字,大约3分之1的一年期短期外债,更是韓國财政的不定期炸弹。相较于勇往直前的韓國,稳扎稳打的臺湾看似没有韓國充沛的活力,但臺湾财政稳健,韩元汇率深受国家财政状况的影响,这也是韓國科技产业的一大隐忧。
美系網絡巨擘都在营收获利改善的同时,积极布局數據中心。IDC认为2021年NB可以有19%成长,手机则是8%,但似乎成长动能来自前半年,下半年成长钝化之后,又会如何呢?不少人认为中系业者有超量的安全库存,2022年NB市场可能出现负成长,也预告连续三年的成长终结,与半导体、NB的超级循环即将结束。
此外,通膨压力带来的利息上扬,也会是影响产业的變量,投资人对于股票PE的认知也会跟著调整,一旦超级循环结束,以制造业为主,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臺韩都要面临不景气的压力,而韓國极可能最先受害。
臺湾不是国力不如韓國,只是从政府战略到企业在车用电池、新時代面板、化合物半导体等事业的发展計劃,我们看到的是「退无死所」的韓國,而臺湾总是留一手,深怕血本无归。
李焜耀之后,再无李焜耀了,毕竟大规模的投资承担的心理风险实在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