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钦勇/评析
大者恒大,可能是大趋势,但有哪些趋势是表面数据之外的弦外之音呢?
从EMS大厂的排名变化看端倪
前20大业者当中,台商有7家,陆资有9家,其余4家是北美厂商。美商也是组装服务器的主力业者,但美商经营模式不同于华人业者,同质性高的两岸业者在很多大型OEM专案中开始短兵相接。
此外,在美中脱钩声中,苹果供应链仰赖陆资厂商的比重反而逆势上扬,当台资的纬创、光宝、可成陆续把中国工厂卖给当地业者之后,台商开始忧心陆资业者可能会后来居上,厂商也都怀疑这是苹果的既定策略。
在前20大的所有厂商中,营收超过100亿美元的业者,有13家,要挤入前20大,则要有70亿美元的实力。基本上台系的富士康、广达、和硕、纬创、仁宝、英业达,都在2024年以200亿美元以上的营收名列领先群中。
立讯是前7大业者中唯一的一家陆资厂商,而且相较于台系的六大厂商,营益率维持在2~5%之间的「稳定」,立讯在营收扩张的同时,营益率可以维持5.2%,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成绩。
另一家名列前十大EMS之列的比亚迪,营益率是2.8%,但最近GMT研究机构指出比亚迪有美化债务结构之嫌,除此之外比亚迪近两年积极冲刺电动车事业,2024年电动车的产量甚至超越Tesla。
但在川普上任后,立即签署行政命令,全力开发传统石油燃料,并取消所有电动车的补助。未来比亚迪不仅将面对更沈重的关税压力,中国内卷的市场已经难以支撑快速扩张的产能。在新的年度中,比亚迪经营绩效将面对严苛的检视。
到今天为止,谁拿到比较多的苹果(Apple)订单,仍然是市场上的领导厂商。在成本结构改变与是否继续在中国生产的策略驱动下,更多台商选择出售中国的工厂,也给陆资的业者带来很多新的机会。
这样的大趋势,可能是苹果高层的策略在背后驱动,也可能是负责苹果采购的主管刻意分散采购来源,甚至刻意的安排印度公司接班。
苹果一方面加码陆资订单,二方面又让到印度设厂的台商,在建构初步的生产体系之后出售给当地的业者。从最近几年台厂的反应,也可以理解苹果修正后的采购策略不见得有利于台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
在前20大中,排名往前靠的业者有广达、纬创、立讯、纬颖、蓝思,他们多数与服务器、苹果供应链息息相关,而服务器的商机是2024年最大的变量,这也是为什麽黄仁勳与苏姿丰风靡全台的原因。
在前20大中,富士康营收就超过2,100亿美元,如果扣掉富士康的营收,两岸业者的规模其实已经非常相近,如果没有服务器的商机,台厂在传统的NB、手机领域已经没有领先优势了。
那麽9家陆资企业中,谁能真正「取台商而代之」?是成长最快的立讯,还是已经在电动车领域弯道超车成功的比亚迪?
其实,在美中贸易大战、川普呼吁各国加码投资国防工业之前,中国政府已经悄悄的建造从航空母舰到各式作战舰艇的大型海军,现在中国拥有的各类作战舰艇总数,甚至超越具备长臂管辖实力的美国。
也许有人嘲弄中国生产各式舰艇像是「下饺子」一样的随意,但在第六代战机上,甚至传言中国的技术超越美国。如果我们看到CES的新产品,也看到乌俄战场上出现各种无人机、机器人的新应用,我们必须理解,各种创新的应用在AI等新科技驱动下,正以加速度融入世界的新局势中。
众多中国业者出现在各个新商机的背后,「锐气」显而易见。「锐气」是面对新商机的法则,停止创新将成为企业最大的风险。当供应结构改变时,上游零件原厂的新客户会悄悄的偏移到对的另一方,也许台积电会更专注在8家网络巨擘需要的自研芯片上,但韩国的存储器,日本、德国的设备材料厂就可能做出不同的策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