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义、定位、定价
创业27年来,我常以「定义、定位、定价」六个字,不断检视事业经营上的关键课题。事业的「定义」上我们与众不同,我常说《电子时报》是台湾唯一的产业报,既然决心要以「数据库」取胜,信息品质与内容的定义就十分的重要。
如创刊不久《电子时报》即取消股票版,我深信每日股价不同,读者观察产业的角度与基准点就会不同。我们也坚持就算是网络时代,「流量」并非唯一考量,独家新闻也不一定是王道。企业用户透过网络查询关键信息的信赖度、周延性,才是现代数码媒体与数据库经营者不可疏忽的环节。
在「定位」上,打从创业第一天起我们就是周休二日的报纸,我们是台湾最小的报社,但读者群是台湾所得最高、教育程度最高的一群人。周末不上班,没有受采访的对象、没有读者、没有广告,同仁不想上班,我也不想上班,为什麽要出报呢?
「客户导向」的简单理由,不仅让员工、读者休养生息,对初创的大椽-DIGITIMES而言,减少的不仅仅是7分之2的营运成本,不必面对周末高成本、低效率的发行作业,其实也是我们在媒体黑暗时代中存活关键之一。
我相信一点点的差异,也能让我们与众不同。我又说:「亚马逊(Amazon)是假装成零售商的网络巨擘;电子时报(DIGITIMES)是假装成报社的专业信息服务供应商」。
我们想打破传统媒体仰赖广告的既定框架,改以知识与独特的定位,创造出不同的价值,并争取读者群愿意以「价格」回馈经营的市场机制。2024年中,我们维持每天发刊日约100则科技新闻,加上这一整年344份横跨半导体、AI服务器、电动车、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不同领域的研究报告,共构成全球规模最大的「ICT供应链」信息来源与数据库。
「定价」的挣扎与演化
定义、定位不难,但网络信息泛滥的时代,放眼全世界,大椽-DIGITIMES的定价策略几乎是个例外。美国是主导全球政治、产经结构的领导大国,其政府、企业动见观瞻,美国的主流媒体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WSJ)不仅拥有本土庞大市场,政经领袖的偏好、受访意愿,都能以全球需求定义出高高在上的事业模式,但这绝对不是以台湾为主场的大椽-DIGITIMES可以复制学习的。
尽管如此,这些全球顶流的报社,每年订阅费不过数十美元。台湾国小民寡,如一味的抄袭中美大国才有优势的战略,那只是自取灭亡之道而已。我选择以B2B的模式,尝试争取企业订户以每家营业额10万分之1、1万分之1支付专业信息费用的目标,在企业赚钱的前一步支付收集数据的微薄费用。
中美经济可以仰赖供给端、需求端的双向商机,台湾体量虽小,但电子业的规模与成长潜力毋庸置疑,市场存在深具潜力的价值,只是我们需要补强的是专业知识、服务框架,以及坚定的经营信念。
创业之初,我就以专业定义事业模式,建构高品质的服务内容,并以此说服客户付出较好的代价支撑超过200人的团队。每日100则上下的产业新闻,强调的是每日更新的数据、产业动态,300份以上的研究报告,不仅代表深度分析,也是我们定义事业模式,以及与他人不同的战略武器。唯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知道如何定义研究主题、分配工作、排班生产,并与实时新闻互补,形成多元共构的数据库服务体系。
撷取产业专业信息,不仅需要高素质的人才,也可能面对越专业的信息读者越少的尴尬困境。破解之道就是「以信息科技串连分众读者」。《电子时报》不仅聚拢电子、金融业的专业付费读者,更以台湾产经结构上的战略优势,创造出国际化商机。
有了研究中心的支撑,大椽-DIGITIMES经营高层更理解产业的变动,也与时俱进的修正经营策略。《电子时报》从创办第一天开始,就将所有的新闻汇整到数据库,不仅如此,也善用过去的研究经验,精选产业关心的主题,在初期强打「专题报告」。每位《电子时报》读者都会发现,当您翻开头版之后,第一印象就是长期放置在第三版的Daily Issue(每日热门主题)。
速度与深度的互补机制,也是我们在过去媒体黑暗时代存活的关键之一。
但我们认为,情况可能比我们认知的更糟。据尼尔森媒体机构的调查,台湾主力报社传统的广告营收在过去5年中暴跌80%,而澳大利亚政府在与Google、Meta对簿公堂时,也一再地强调澳大利亚媒体80%的广告收入都流进网络巨擘之手。The Business Research调查指出,2024年全球社群媒体的市场规模已达2,541亿美元,到2028年为止的年均成长率仍有13.2%。
市场对信息的需求并未减少,只是从传统媒体走向社群媒体,企业投入广告的经费也是年年增加,关键是媒体经营者是否掌握时代的演化,找到适当的获利模式。
如强调的是专业能力,就得容忍信息的浏览量不可能比照网红、名嘴,而广告版面与平台,更应以专业定位为诉求,才能找到分众、高单价的商机。为了填补文字、图表内容,大椽-DIGITIMES在2022年初购并「IC之音-竹科广播」,并以此做为创作影音的平台。大椽-DIGITIMES是以文字图表蒐寻做为主要事业模式,不过度诉求情感与观念上的认同,因此与读者、客户的互动就容易流于标准化、框架型的模式。
直到购倂IC之音后,以竹科17万人及桃竹苗地区382万人,考量知名理工大学,加上电子业从业人员至少50万人的优势,我们把IC之音经营成以影音为主,并能与科技业对话的专业平台。由于对象明确、讲求品质的经营诉求,许多希望经营社群的媒体工作者近悦远来,主持人阵容一年强过一年,而希望对科技业行销、说明企业经营决策的专业人士也乐于参与。短短两年,IC之音已经可以转亏为盈,员工待遇也得到较好的回报。
那麽新媒体的商机何在?又需要什麽样的经营条件呢?
我相信在AI驱动的媒体世界里,文字、图表、影音可以无限串连,网红或许可以毫无障碍的穿越时空,但落地的第一个社群就是定义市场行为最关键的考量。《电子时报》专注电子业,提供数据库查询与专业活动的运作平台,这是大椽-DIGITIMES在媒体市场上捞到的第一桶金、第一社群。
IC之音则以上下班尖峰时段进出竹科与邻近工业区、大学院校的专业人士为诉求,我们也很容易的落实在地服务,实时播放后再次转贴到Podcast 、YouTube的运作机制,让大椽-DIGITIMES经营模式,兼具虚拟实境的优势。
《平台经济》书中提到「Media defines community」,通俗的讲就是「什麽人玩什麽鸟」。传统纸媒的传递成本与流通速度成为瓶颈,但在网络的新时代,甚至当社会走向AI时代时,传递的成本与速度就不再是问题,我们可以期待台大医院的医生、护士、警卫,与远在花莲慈济、台东门诺医院,都能同时撷取同样品质的信息。新时代不再有偏乡,分众、专业的媒体与社群经营将是台湾这种中小型国家在面对美中网络大腕冲击时的存活、发展之道。
新的时代,媒体要兼具网红的灵活度、绩优媒体的可信度,以及特定的市场定位与价值,内容的经营要横跨文字、图表、影音,甚至跨国与顾问服务。经营分众社群。多元串连的能力,已不是天荒夜谈,而是必须因应的关键趋势。
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徵信新闻》是我启蒙的刊物,在我出生的年代,台湾的人均所得仅有200美元。黄家经营锯木厂,早就订阅当年仅有两大张、八版的《徵信新闻》。这份创办于1950年的报纸,是街坊邻居撷取外界信息最重要的管道。很多人不知道,这份报纸就是《中国时报》前身,也是国民党来台之后,台湾媒体界的泰山北斗。
从《中国时报》,到1988年报禁解除之后的10年,不仅中时、联合影响社会舆论,之后创办的苹果、自由时报,甚至自立早报、民生报,都深度连结台湾人在媒体1.0时代的喜怒哀乐。
1998年,我在施振荣、苗丰强、邰中和、胡定华、张忠谋等科技业大老的支持下创办了《电子时报》,这份以报导电子业供应链实时信息为主的刊物,创立初衷是以传统报纸形式,让产业界透过浏览标题,快速掌握当日信息,达到果断决策的效益。
做为科技智库MIC的负责人与资深的研究员,我深知新的角逐者不应以传统模式挑战前辈,最好方式是重新定义媒体、找到新的定位,并订出好的价钱,否则传统媒体不会主动让出具有价值的市场空间。
跳脱「多元平台,单一视野」的局限
台湾幅员小,但也有教育程度、人口密度高的优势。只是从威权进入到民主的过程,无秩序的解除报禁、开放电视新闻频道,反倒造成投资不足,市场零碎化,形成「多元平台,单一视野」的困境。
大椽-DIGITIMES在创业过程中也面对过低价竞争的压力,但在我们专注深化科技产业新闻的大战略,几乎贡献营收将近一半的数据库会员收入,不仅支撑公司营运,高续约率的会员服务系统,可说是台湾知识服务业最大的「量贩」体系。不仅带来稳定的收入、高品质的阅读流量,更是我们主办研讨会最主要的听众来源。
「拓殖」是一种生物扩张到另一个新领域的说法,传统的媒体仰赖纸媒传递,一份报纸有5个人传阅都是正常的型态,但从网络进化到AI新时代,优质信息的传递轨迹与传统纸媒大不相同。读者透过分享可以找到同温层,而以AI技术、工具串连,更是专业人员蒐寻产业信息时的重要手段。
随兴阅读与有意图的蒐寻数据,两者性质大不相同,而产生的信息、愿意付出的成本也大不相同。如大家知道全球知名的Gartner Group市值高达400亿美元,PE也有50倍的水平,大家对于专业知识服务业的理解,应有截然不同的认识。
台湾不是美国,但也因为不是美国、中国这种大型国家,专注在优势领域,发挥小而美的价值,反倒是小国在媒体经营上非常重要的理念。您相信繁体字的医疗信息优于简体字吗?如果您相信台湾信息电子业的信息品质具有比较优势,那您也可以理解中国厂商跨海购买产业信息的机率有多大了。
台湾是硅谷的代工厂,台湾的信息是美国大厂关注的焦点,DIGITIMES的英文网站(DIGITIMES Asia),过去6年的营收几乎成长6倍,这也是台湾价值国际化的新典范。
「可以做的事情愈来愈多,但适任的人愈来愈少」;我躬逢其盛,也受益于兴盛繁荣的产业。
琅琊阁的传奇
前几年有一部非常叫座的连续剧《琅琊榜》,剧里头的男主角以情报主导了国政与江湖走向。千禧年之前的日本,以布局深远的商社,蒐集全球产业信息,让日本在后工业时代成为全球的典范。
1960~1990年间,日本蓬勃发展的经济,让哈佛教授傅高义以《日本第一》出书赞美日本人伟大的成就。而包括台韩在内的四小龙,也以「雁行理论」紧紧跟随。从纺织、成衣、电视,到化工、钢铁、造船,台韩无役不与,成果丰硕,但在快速行进的过程中,直到1990年后才在半导体与个人电脑产业,以快速、集中等策略后来居上。日本的问题在于空有信息,缺乏以产业发展洞见深化产业价值的准备。
这样的历史不会重演,只是会以相近的剧本再次出现在我们眼前,对于现阶段成为赢家的台湾,我们了解「势险,节短」是台湾成功的关键,但希望卷土重来的日本,以及已经在存储器、AMOLED等关键零件超前的韩国,正与台湾在美中贸易大战中扮演关键的角色。
日本产业经历过空有数据(Data),但却缺乏洞见与面对问题的积极态度,导致在个人电脑、半导体这两大产业变革中被台韩超越。弯道超车不是不可能,只是错失一次大商机,从后追赶时「弯道翻车」的机率更高。
台湾侥幸存活,怎可掉以轻心。
(本文作者为DIGITIMES电子时报创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