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臺湾半导体发展史的影片《造山者:世纪的赌注》(A chip odyssey)中提及美国无线电公司(Radio Corporation of America;RCA)授权、移转半导体技术给臺湾,启动臺湾半世纪的半导体旅程。
其实RCA对臺湾的科技发展有另外更早、影响可能更深远的贡献。1966年RCA在臺湾设立黑白电视组装(assembly)的生产线。
黑白电视在30年代已有样品、40年代已经商业化量产。1954年RCA也开始商业化量产彩色电视,并且70年代以后在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地区彩色电视变成主流。但是黑白电视在发展中国家市场仍然是主要的消费性电子产品。RCA将黑白电视的组装工作迁移至臺湾是最佳化低毛利事业部门,一个典型的美国公司的标准操作。
黑白电视迁臺组装这件事有几个重要意义。第一个是移转臺湾现代化生产线以及公司的管理,这个效果毋庸赘述。
第二个是技术移转。当时黑白电视已经算不得尖端科技,因为彩色电视的普及在即。如果组装可以成功地在地运行,将零组件的制造也一起迁移是个明智的选择。这些技术包括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te Tube;CRT)、类比线路(analog circuit)设计、焊接(soldering)、表面粘著技术(Surface Mount Technology;SMT)等。这此技术很多是后来电子设备制造的共同基础。
第三个是产生规模经济。RCA于60年代后期于臺湾开始组装黑白电视,臺湾本地的公司如大同、声宝、歌林等也开始代工组装或制造自有品牌的业务,后续还有更多的臺湾公司以及欧美公司投入相同的领域。在高峰时期,臺湾出口的黑白电视占全世界市场的60~70%。之后的彩色电视业务,虽然各国将之视为较先进的消费性电子产品而有较高的自制意愿,但鉴于已趋成熟的臺湾组装能力,臺湾的彩色电视出口仍然占全世界市场的30%左右。
由于有了规模,与其系统相关的生态就有开始衍生的机会,譬如日本公司投资的零组件,臺湾本地生产的被动元件电阻、电容等。有一个很显著的例子:富士康成立于1973年,最先期的产品就是黑白电视的旋钮(knob)以及塑胶零组件,这就是黑白电视组装业务带来的臺湾电子产业生态系发展机遇。
富士康不是孤例,近两年很多电子业相关公司都在庆祝50周年庆,遥想当年电子业生态系统是如何像地衣般全面铺展开来的。
RCA黑白电视组装厂设在1966年刚设立的高雄前镇加工出口区(Export Process Zone;EPZ),之后有如增你智(Zenith)与摩托罗拉(Motorola)等公司的加入。加工出口区的设立当初是为解决臺湾贸易逆差问题的手段之一。
1966年臺湾的贸易逆差为约8,400万美元,这个数目看起来似乎不大,但是在当年占臺湾32亿美元GDP的2.6%。现在美国对全世界加征10%的关税,其主要目的也不过是要解决其占GDP 3%的贸易逆差问题。
加工出口区的设立对于电子制造服务业(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EMS)的开展有决定性的影响。除了在关务、税收政策等方面形成肥沃的生态土壤,在全球运筹(logistics)方面提供必要支持,使得规模经济得以持续扩张。
这是臺湾电子制造服务业发展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