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说院史(1):臺湾第一座国立信息学院

林一平
2025-06-25

交大友声杂志《院长说院史》专访历任信息学院院长。身为2007至2011年间任职的院长,我接受蓝丽霞女士访问,回顾从学院草创至系所整合的关键历程。

「故事要从2004年前说起。」我循著时间轴展开叙述。早在1997年担任信息工程学系主任时,我便注意到一项结构性矛盾:交大原有信息工程系(资工)隶属工学院,信息科学系(资科)则隶属理学院。自1994年并入新设的电机学院后,两系在定位与角色上日渐模糊,不仅反映软硬件学科间的不当分野,更直接影响招生策略与发展方向。

尽管当时已有合并构想,但「电机学院下设大型信息系」的框架引发疑虑,計劃始终未能实现。

为寻求突破,1999年卸任系主任后,我专程拜访华盛顿大学指导教授Ed Lazowska。该校信息系的跨域发展模式印证我的想法:「信息学科不该被动地附属于电机体系,而应主动建构多元的研究范式。」Prof. Lazowska 更提出數據科学的运作,如何将学院算力放置云端。这些前瞻见解在当年的臺湾是闻所未闻,更进一步重塑我的思维。

从2000到2004年,我一直宣扬一所独立信息学院的想法。在当时交通大学电机电子主导工程学科的架构下,推动信息学院独立无异于挑战传统体制。所幸在张俊彦校长与蔡文祥教务长的支持下,学院筹备工作正式启动,由蔡教务长领衔规划。

受Prof. Lazowska启发,我建议「一系多所」的创新架构:大学部整合为单一学系,研究所则依应用领域分设。这项打破常规的提案遭质疑,因为资工与资科两系都怕被对方并吞,沦为二等公民。最终在蔡教务长的关键协调下完成合并。

2005年8月,交大成立全臺首座国立大学信息学院,原信息工程系与信息科学系合并为核心单位「信息工程学系」。回望当年,「一院一系多所」的设计不仅健全学院体质,也开启跨领域合作的新路径。

学院成立后,我选择退居幕后,未参与首任院长遴选。

现为国立阳明交通大学资工系终身讲座教授暨华邦电子讲座,曾任科技部次长,为ACM Fellow、IEEE Fellow、AAAS Fellow及IET Fellow。研究兴趣为物联网、移動计算及系统模拟,发展出一套物联网系统IoTtalk,广泛应用于智能农业、智能教育、智能校园等领域/场域。兴趣多元,喜好艺术、绘画、写作,遨游于科技与人文间自得其乐,著有<闪文集>、<大桥骤雨>。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