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通讯技不断精进,操作通讯系统的兵种就愈分愈细,最早只要一个旗兵。进入电子战后,通讯兵的分工还挺细的。
例如话务通讯兵负责发送信號,而译电通讯兵负责接收信號。在体制上虽然是不同功能,但作战时,可没有那么讲究排场,话务和电译就由同一位通讯兵包办。这个兵种往往脑力操劳,要背诵一堆编码,防止通讯的内容被窃听。
如何想出让敌人无法破解的口令,更是兵家必争。第二次大战时,德国使用Enigma加密机,配备于U-boat潜艇,行迹飘忽不定,在大西洋击沉大量盟军船只,急得英国首相邱吉尔(Winston Churchill )直跳脚。
今日以自然语言AI技术模拟通讯者的生物特征及说话特性,成为加密的金钥,产生AI说码人系统的发展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领域。模拟通讯者的定制化特性,成为加密的金钥,军队早已采用,是所谓的「说码人」(Code Talkers)加密。说码人其实是话务/译电通讯兵,不同之处是他们像中国以前秘密帮派,会中兄弟谈机密时,就说起「帮派切口」,旁人听不懂。甲午战争时清朝曾以温州话加密;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采用巧克陶族(Choctaw)的印第安语传送机密军事信息,成功地攻击德军。德、日两国学到教训,在第一次大战后送一堆学生到美国学印第安语如Cherokee、Choctaw,和Comanche。美国军方发现此一现象后,担心德、日两国有能力解码,曾经考虑放弃「说码人」制度。
此时一位工程师,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退役军人江士顿(Philip Johnston)建议以鲜为人知的纳瓦荷语言来编码。
江士顿从小生长在纳瓦荷印第安保留区,和纳瓦荷族人交往,熟悉纳瓦荷语言及习俗。纳瓦荷的语言结构复杂,较以前的印第安语言更适合用于加密。经过江士顿展示后,美国海军陆战队决定采用这个提案,立即征召雇用29名纳瓦荷族原住民,由他们开始编码工作,总共使用411个字汇。海军陆战队在第一层编码上再以字词取代(Word Substitution),做第二层的加密,例如「Gini」这个纳瓦荷字翻成英文是「Chicken Hawk」,而真正的军事用语是「俯冲轰炸机」(Dive Bomber)。
第二次大战期间美国总共动用400位纳瓦荷族的说码人,这个口令一直到大战结束,都未曾被破解。很讽刺的是,1861年时,美国白人将最早的旗语通讯用于和纳瓦荷族的作战,而在第二次大战期间却靠纳瓦荷族来协助美军进行作战通讯,编入美国海军陆战队。
2002年电影《猎风移動》叙述1944年,美军在太平洋塞班岛战场上,纳瓦荷族说码人的故事。这部电影点出很基本的人性问题。军方必须全力保护「加解密机」,可是当说码人这个「人肉加解密机」有落入敌人手中的疑虑时,必须先行毁灭。奉命执行毁灭任务的同袍如何下得了手?这个矛盾成为电影诠释的重点。
当前科技发展已经实现加密的自动化和数据化,不再需要人工的介入。然而,利用自然语言人工智能(AI)技术来模拟通讯者的生物特征和说话特性,作为加密的金钥,这是否能够强化加密的效果呢?AI说码人系统的发展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领域。通过应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AI能够模拟通讯者的生物特征和说话风格,成为加密的关键。
然而,要建立一个全面且安全的说码人系统,需要深入了解特定语言、方言以及文化背景。此外,发展强大且安全的通讯系统还需要考虑超越仅透过文字互动可以实现的因素。目前,AI说码人系统的发展仍需更多的研究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