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的问世提供臺湾制造服务进一步演化的机遇。
1974年微仪遥测系统公司(Micro Instrumentation and Telemetry System;MITS)发表Altair8800,之后还有初期的苹果(Apple)电脑。但是IBM PC于1981年问世后才让PC大量进入市场。
臺湾在1984年才开始承接PC的制造服务,此时臺湾却已非昔日吴下阿蒙。
首先,第一家提供PC制造服务的宏碁已有自有产品「小教授」,虽然是比较适合于特定用途如训练与教育等领域专用机种,但是已有自己设计的能力,可以同时承接原始设备制造(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OEM)以及更进阶的原始设计制造(Original Design Manufacture;ODM)等2种服务。到了1988年,臺湾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PC出口国;到了2000年初,全世界有80%的PC出于臺湾。
这段经历对臺湾有2个重要意义。一个是对于臺湾刚起步的半导体产业提供了初试啼声的近端市场。芯片供应商包括威盛、矽统、扬智、钰创、华邦、联电、臺积电等,这些芯片供应或制造商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陆续的加入电脑零件供应商的行列。以中国的术语来说叫做国产替代,而且零件能自己供应的比例愈来愈高,可以制造的电子系统种类也愈来愈广。
对于半导体产业,这是成长的沃土;对于电子制造服务业,这是加长供应链的战略纵深。
90年代中期臺湾几家电子制造服务公司开始研发移動通讯,97年起开始2G GSM手机的OEM/ODM业务,业务模式一如之前PC的电子制造服务。
从智能手機時代起,电子制造服务产业将部分产能移至中国,持续扩大其制造产能。
2000年代中期,臺湾开始服務器的EMS/ODM业务。到了2018年,所有主要电子制造服务公司已经能制造完整的服務器以及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设备。
2022年末,臺湾开始迈入人工智能服務器的制造服务领域。到2024年,臺湾生产的人工智能服務器占全世界93%。除了原先PC、智能手機已然的制造服务优势持续奏效外,另外在半导体累积的经验,包括尖端芯片制造以及先进封装加持下的多重优势价值链,这囊括的市占率似乎是理所当然。
这个电子制造服务的生态系似乎还有持续扩大的机会。在先进计算方面,人工智能的下一步目前近乎可及的题目是量子计算。包括IBM和PsiQuantum等使用不同类别量子位元的公司相继宣布通用容错(universal fault tolerant)、可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量子计算机将于2029年进入商业量产阶段。
臺湾对于量子计算的研发相较于国际领先群本来就启动时间较晚,而且投入的资源相对不足。IBM不久之前才宣布未来5年内在美国要投资1,500亿美元于量子计算的发展;如果包括制造在内,5年内总计3,000亿美元。与此相较,臺湾对于量子计算技术的投入太迟又太少。
但是如果不是想赚取「先进研发利得」(advanced research gain)的话,臺湾仍然可以用电子制造服务来参与新兴领域,分取红利。
目前NVIDIA先进计算架构已经将量子计算整合入既存的人工智能服務器架构,规划CUDA-Q。臺湾的电子制造服业在近年来已经开始启动量子计算的研发,虽然能量不足以挑战世界已先行多年的发展领先群,但是藉目前已开展的人工智能服務器的巨大翻展动量,以后发的研发来了解新科技,加入下一阶段的发展,这个策略还是有机会延续臺湾电子制造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