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椽真:iPhone均热板喜讯苦等6年 | 吴田玉逼出Jim Keller金句连连
早安。
号称芯片架构大神的Jim Keller,本次也受邀在SEMICON TAIWAN的大师论坛上发表演说,Jim Keller在演说一开始就指出,其创办的Tenstorrent,即将来到台北设立办公室,更在现场直接公开徵才,欢迎有想法有能力的人一起加入团队,而Jim Keller随后话锋一转,强调自己是个「使命型」性格的人,现在创办Tenstorrent就是为了让AI芯片可以变得更加大众化。
Jim Keller除了呼应台积电侯永清的摩尔定律2.0才刚开始的说法外,此次在Fireside Chat发言有不少亮点,请见文末的编辑手记。
苹果(Apple)10日正式发表新一代iPhone 17系列产品,台湾大哥大个人用户事业商务长林东闵看好iPhone 17系列买气,预估开卖周期将有2~3成的增长。他直言,目前市场上仍有数十万名持iPhone旧款机种的用户,已届临换机甜蜜点,看好将引爆一波强劲的换机需求。
以下是今日5则科技供应链重点新闻摘要:
苹果iPhone 17 Pro首度导入均热板(Vapor Chamber;VC),据传2家供应商入列:台厂奇鋐与中国的网站管理苏州天脉。然此设计,早在2019年5G开始时,Android手机阵营便已导入,如今苹果才开始采用。苹果供应链业者表示,此证明要做苹果生意,得要有耐心,要耐磨。
苹果向来走自己的路,硬件设计通常是Android阵营跑在前面,不论机身设计、镜头像素或现在的散热设计,iPhone向来不会冲第一,因为苹果软、硬件一手包,只要消费者体验佳,又何苦冒险用新的硬件设计。
护国神山大展近期相继登场,除了本周的SEMICON半导体展,两年一度的2025台北国际航太暨国防工业展(TADTE 2025)也将于下周接棒演出,勾勒国防科技未来前瞻技术与发展蓝图。预期此次包括无人机与无人艇都将在政府释出新的采购计划下为产业发展挹注强劲动能,成为展会主旋律,业界也盼共同打造新护国神山产业链。
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CIOE;以下简称中国光博会)为全球光学产业的年度焦点,舜宇光学科技集团(以下简称舜宇)自然也不会缺席。尤其,近来智能眼镜、苹果(Apple)新机发表都让市场焦点再度落在舜宇身上。
首先在智能眼镜方面,舜宇表示,目前智能眼镜即便导入AI应用,主要功能还是以成为辅助工具为主,但距离如手机一般令人难以离开的存在还有一段距离。此外,由于空间小,所以能够搭载的功能也较少。
全球半导体产业竞逐的舞台上,人才始终被视为最关键资产之一。过去数十年,许多中国籍背景的专业人士凭藉海外深厚历练,成为半导体人才「鲑鱼返乡」的重要旗手。
然而,随着中美科技战全面升温,国籍问题逐渐从过往的敏感话题,转变为决策核心,不仅影响企业用人决策,也考验许多跨国背景的科技菁英,如何在个人身份认同与国家战略利益之间抉择。
苹果(Apple)iPhone 17系列登场,「印度制造」iPhone再次成为外界关注焦点,印度、中国媒体也纷纷引用各式数据,证明自家工厂对「果链」的影响力。
据印度媒体Money Control报导,自iPhone 17开卖的第一天,就有消费者手中的手机来自印度,也就是说,印度工厂与中国工厂已没有「时差」。且印度工厂不只组装iPhone 17,也负责高端款iPhone 17 Pro、全新款iPhone Air。
编辑手记:Jim Keller:持续改写规则的芯片大神
在半导体产业里,很少有人能像 Jim Keller 一样受到如此高度的敬重。在 SEMICON Taiwan 的论坛中,两位主持人——ASE CEO吴田玉博士与 TSIA 主席、台积电高层侯永清博士——都特别强调了 Keller 在业界的地位与影响力。
吴田玉博士形容 Keller 是「你会在书中读到的那种人物」,并称他为「微处理器设计与架构领域的天才」。他坦言 Keller 的演讲「非常难以理解」,但承诺会尽力消化并提出台湾观众最关心的问题。
吴田玉回顾了 Keller 的职业生涯——在 AMD 创造非凡成就、在 Apple 创造奇蹟、在 Tesla 亦有出色表现。
他也提到 Keller 目前在 Tenstorrent 的工作,包括「软件堆叠」与「开源 IP」,甚至笑言 Keller 并非为了金钱而奋斗,而是出于热情,打趣问他是否「钱多到花不完」。
最后,吴博士更进一步表示敬佩,因为 Keller 正「带着热情与一群疯狂的人,挑战最困难的问题,并将解法简化,免费提供给全世界」。
侯永清博士则在讨论摩尔定律的演进时,直言 Keller 是「这方面的专家」,并在论坛尾声向他提问时再次强调:「您被认为是我们产业中最有远见的人之一。」
Keller 本人则把自己定位为一个「使命驱动型的人」,不单纯为了金钱而工作,而是被愿景所驱动。他分享了在不同公司的自我定位与目标:
在 Apple,他说自己「去那里是为了学习」,想亲身理解 Steve Jobs 如何打造一家伟大的公司。
在 AMD,他发现许多优秀人才之所以表现平庸,是因为组织结构没有对准明确的目标。于是他推动重组,让公司围绕单一清晰目标前进,并取得重大突破。
在 Tesla,他与 Elon Musk 的共同愿景是把汽车变成「轮子上的电脑」。他提出在 18 个月内实现自动驾驶,尽管当时并不知道该如何做到,但团队仍努力攻克难题。他说自己的方法往往是「更简单的」。
在英特尔,他惊讶于大部分人都认为摩尔定律已死。他随即发表一场演讲《摩尔定律并未终结》,提出实现「百倍效能提升」的蓝图,并获得广泛支持。
Keller 强调,自己之所以追求技术解决方案,是为了「自由」——能设计自己想设计的东西、建立自己想要的公司,并与自己想合作的人携手。展望未来,他甚至透露个人使命是「雇用一百万人来建造电脑」,希望让更多人「更有生产力,也能享受更多乐趣」。
责任编辑:陈奭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