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才培育到产业创新 经济部长郭智辉谈台湾新蓝图
在新政府的施政蓝图中,拼经济的决心显而易见,从延揽半导体产业出身的郭智辉担任经济部长一事,便迅速引发各界广泛关注与期待。而郭智辉凭藉自身的产业经验与专业知识,也被业界誉为「最懂半导体的经济部长」。
如今恰逢全球半导体产业竞争日益激烈之时,各国纷纷抢夺人才,外商也蜂拥来台扩大投资,使台湾的人才稀缺问题更加严峻。
「我们估算2030年时,台湾的缺工人数将高达40万人。」面对全球局势的变化与挑战,郭智辉以「草船借箭」的概念,进一步构思人才培育计划,从五大信赖产业出发,盼透过台湾各方面优势,吸引并培育海外人才,为台湾经济注入新鲜血液。
在产业发展方面,郭智辉上任后,随即提出两大主轴。首先是「境外关内」,藉由供应链以大带小的模式,带领台商走向国际市场,政府也扮演着桥梁角色,掌握当地法规与信息,协助台商形成供应链聚落或园区。
其次为「境内关外」,策略为引进国际知名品牌,透过免税或税负减半的措施,吸引邻近国家高所得族群来台消费,并借此提升在地产品的国际能见度,让世界看见台湾。
郭智辉的新计划,不仅针对眼前的人才稀缺问题,更着眼于台湾经济的长远发展。然而,在现今地缘政治变动下,外界相当好奇,他的构想如何为台湾在未来全球经济竞争愈加激烈的势态中,赢得更多机会?
以下为郭智辉接受DIGITIMES采访的专访纪要:
问:您从产业界出身,被喻为是最懂半导体的经济部长,在上任前已积极展开与产业界互动的请益之旅,您感受到业界的期待是什麽? 将如何推动台湾打造更完整的半导体生态系呢?
答:过去政府跟产业间多少有些认知差异,这一次我能够出任经济部长,我想总统或行政院长大概是希望缩短与产业间的认知差异 ,让政府快速回应产业界,并解决问题。
我对五大信赖产业比较熟悉的,包括半导体、人工智能、军工、安控与通讯,这一方面是我可以帮助的,至于有的人提到传统产业,我们则会透过AI来协助传产转型。
问:台湾面临少子化,半导体产业一直面临人才稀缺的挑战,在国际各自竞争挖角科技人才的情势下,您如何看待半导体人才短缺的问题?
答: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草船借箭」,现在透过这个概念,把世界各地的年轻学子吸引到台湾,让他们在这里学习应用与技术,进一步加入台湾产业。我入阁以后,经过几次与院长等人进行讨论和意见交换,将会推出一个全额奖学金计划,让国内外学子都能够透过学习,来台湾工作。
以前念师范学院,不用付学费,但要服务几年,军中也是类似的概念。现在推出的计划也是这样。如果高中毕业后,来台湾念两年书,或者在海外念完大学,再来台湾接着念两年,我们都会给一个学历,这两年的学费和学杂费全免,生活费则可能由企业提供。
问:会有与企业建教合作的规划吗?
答:指的是假设将来毕业后,到企业服务四年,现在都还在研拟。现在积极推动AI,希望在未来四年内,台湾能培养出20万AI人才。不仅在国内推动,也希望吸引海外人才,现在有许多世界知名的AI公司,包括NVIDIA、超微(AMD)、美光(Micron)、英飞凌(Infineon)等,都要来台湾投资。
坦白说,台湾不太可能有足够的人才供这些企业选择,如果所有公司都抢我们的人才,可能会出现人力短缺。像是从台积电挖人,到处挖角并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因此,我告诉外商公司,假设你们来台湾需要1,000名员工,其中500人必须从海外带来。
但这些外商也表示,从海外招募500人并不是他们的专业,HR部门也无法做到。我说,没关系,但在台湾的专案中,例如三年或五年的项目,政府会协助补齐一半的工程师,或是培训企业所需的人才。
为此,政府拟推出全额奖学金计划,专为国内外学生设计。学生就读两年,这两年的学费由政府补助,生活费则由企业资助。如果是传统产业,则由企业与政府共同出资。计划每年培养2.5万名新人才,预期四年内可达到10万人,这些人才进入产业后,可以显着满足需求。
预计到2030年,台湾缺工人数将达到40万人,不仅是工程师,还包括一些蓝领阶级。对于蓝领阶级,我们希望他们在台湾接受3~6个月培训,再进入职场。尽管这些职位对学历要求较低,仍希望通过培训机制,确保他们能够顺利工作。未来,政府将在人才培养领域投入更多资源,满足企业需求,使台湾在科技产业占据重要地位。
我认为,对科学家或工程师来说,台湾是适合工作与学习的地方,气候与物价都有优势。我希望把台湾打造成最适合训练与教育的宝岛,让世界各地的人们只要想学习高科技技能,都可以来到台湾,因为只有台湾才有这样的条件。相关办法将尽快公布。
问:预计四年内培育20万名AI人才,不只是大语言模型训练等人才,也包括百工百业的AI应用人才培育,实际上将如何推动呢?
答:这个计划不仅针对海外青年学子,也对台湾学生有所帮助。对于大一或大二的台湾学生,如果发现目前的科系与未来职业不匹配,可以转到政府推出的AI训练专案,这个专案大约需要两年时间,毕业后即可进入职场。
对于海外学子,除了需要学习课程,还要适应台湾的语言和环境;相比之下,台湾学生不需要这些额外的适应,因此有更大的灵活性。如果在大一、大二,甚至大三时选择转向AI领域,仍然可以学习相关技能并应用于未来工作。
我们的AI训练专案涵盖三个主要方向:制造业、服务业和行政类。无论是在学学生还是想转行的人,都可以参加这些专案,提升技术能力,并在毕业后迅速进入职场。
目前每年来台湾的侨外生约有2.5万人,但只有四成选择留在台湾。希望通过这些专案,将每年留在台湾的人才数量提升至3万人,这样可以让台湾企业在招聘时更加得心应手,并鼓励新创企业的发展。
问:能否分享针对鼓励新创的构想?是否会与AI人才培育进行搭配?
答:台湾必须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基地,举例像是美国旧金山现在主要集中于新创产业,已经没有供应链,而新加坡尽管有工厂,但其新创产业蓬勃发展,资金和人才集中,形成了强大的市场。
相比之下,台湾的条件更具优势。半导体和AI服务器的制造重心都在台湾,我们应该利用这些优势来建立一个强大的市场。不仅是AI领域,其他如医疗产业也会面临人才短缺问题。
我们计划开放更多机会给外国人来台湾学习,并要求他们取得执照后留下来工作,这样的模式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
问:最近提到「境外关内」的构想,与您曾提出台湾应有国土延伸计划不谋而合,能否进一步分享有哪些规划?如何在多个海外据点打造如同「新竹科学园区」的模式,延续台湾供应链优势呢?
答:这个构想的起源是台积电到美国亚利桑那州设厂,要带动供应链到美国去,其实会有不少困难,包括异地人才的问题和与当地政府沟通的挑战等。
因此希望透过台湾政府的协助,帮助台湾企业在国外建立桥梁,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例如与当地政府洽谈生产建厂或土地优惠等事宜。
我们希望能有一家大公司在当地,通过以大带小的方式推动供应链发展。目前也观察到美国半导体产业逐步复苏,包括英特尔(Intel)、德州仪器(TI)、恩智浦(NXP)和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都在德州。因此,我们正在评估亚利桑那州和德州的条件,看看哪一个州政府能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问:延续「境外关内」的部分,目前跨部会协商进度如何?与外国如日本九州、美国德州等接洽状况如何?预期什麽时候可以看到成果?
答:近期我们与德州州长共同签署了「台湾-德州经济发展意向声明」,对方提供的条件非常有利。如果我们在德州建立「境外关内」的基地,可以先将半导体供应链带往当地。德州州长也对我们发展低轨卫星产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德州在无人载具产业方面已经非常成熟,相较之下,台湾还在发展阶段。
我们会与业界深入讨论,激发出更适合台湾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外展需求。只有在当地建立基地,才能有效吸引当地员工,这对台湾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类似情况在日本也有所体现,这得益于台积电的推动。
目前,我也在考虑东南亚哪些国家最适合建立「境内关外」的生产基地。我们强调以大带小的策略,专注于供应链。对大公司而言,完善的供应链可以显着降低成本,并且供应链的发展将回馈给组装厂,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这将对台湾企业带来很大帮助。
问:欧洲捷克也是考量中的国家吗?
答:在我们的考量中,首先会选择对台湾友善的国家。目前与捷克的交流已不仅限于经济部层面,更提升到国家战略层级,我们预期不久会有具体成果。
过去,政府在处事上强调稳健,但从商业角度看,企业通常更灵活,善于捕捉机会,政府则是谋定而后动,这是两者间的差异。然而,只要评估后认为这样的合作对双方及整个国家有利,我们会迅速推进相关工作。
问:部长也有提到「境内关外」,能否分享具体的概念与计划?
答:「境内关外」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免税政策吸引外国品牌来台湾。 现今许多国家之间已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利用台湾的优势来吸引国际投资。例如,香港在1997年以前,以其名品购物和美食吸引了大量游客,我们希望在台湾打造类似的吸引力。
我们正在要求团队主动联系世界排名前150的品牌,邀请精品来台设立据点。除了已经在台湾的国际名品,还希望更多国人不熟知的品牌能来台,并通过政府的奖励措施来促进其落地。目标是扩大台湾内需市场,吸引有消费力的观光客来台品嚐美食、购买国际名品,同时发掘台湾当地的优质商品。
未来,这些世界级品牌的进驻,将推动台湾本地产品和美食的经济发展。我们希望高消费力的邻国游客能来台消费,也让台湾本地有钱人留在国内消费。这样一来,不仅能提升民生和服务业的价值,还能促使收入成长,让台湾在全球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问: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提过,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几乎已死,地缘政治对于近年台湾科技产业布局带来重要影响,对应到不同国家或区域的差异如美国、日本、欧洲或东协等,您认为台湾厂商准备好面对这一波供应链重组的挑战吗? 经济部将如何协助台湾科技产业呢?
答:在全球供应链的布局中,大公司扮演着关键角色。以台积电为例,无论它选择将生产基地设在何处,相关供应链也会随之跟进。没有大型企业支撑,供应链很难有效地向外扩展。
未来,台湾将在几大产业中扮演重要角色,其中电动车将成为一个重要领域。尽管电动车市场国际品牌众多,但台湾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品牌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目前,台湾的角色更多是作为电动车的代工制造商。只有在生产量取得规模效益,才能降低成本,这一点类似于台积电的生产模式,台湾需要具备弹性和效率,才能在这个市场取得成功。
在电动车产业中,台湾应该专注于发展物流车、卡车、大巴等大型载具,这些大型载具的市场需求相对有限,但如果集中在几个主要国家市场,台湾有望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透过专注于利基市场,台湾可以找到最具竞争力的位置,并在全球市场脱颖而出。
台湾的资源相对有限,直接发展自主品牌对我们来说可能不利。相对而言,通过整合各行各业,并利用「Taiwan Select」或是「Formosa Select」的概念推广台湾品牌,将是一种更有效的策略。
举例而言,台湾在地的知名品牌如奇美包子、义美饼乾、小美冰品等,外国人对这些品牌并不了解,但透过整合台湾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设立台湾专区,例如在美国等地,让消费者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台湾的品牌。
这样做的核心在于强调台湾的存在,企业可以通过我们的窗口,进军全球市场,从而降低中小企业的成本,同时提升台湾品牌的国际认知度。
责任编辑:陈至娴
- 建构AI科技岛 CEO部长郭智辉盼创造「盛开的台湾」
- 从人才培育到产业创新 经济部长郭智辉谈台湾新蓝图
- 推动台日第三国计划 供应链移转东协案量大增
- 打造人工智能岛 台湾有3大工作待完成
- 组台日菲越阵线 郭智辉:将赴日设「台湾科学园区」
- 外资来台竞相设研发中心 台厂留才的危机与转机
- 美光CEO来台拜会 总统强调稳定供电
- (Daily Issue)杜奕瑾:台湾是全世界最好的AI研发据点
- NVIDIA、AMD齐聚台湾吸光人才?借全球之力打造「世界的台湾」《It's 秀 TIME》Ft.经济部长郭智辉
- 台湾迈向AI岛,电力扛得住?喂饱AI、半导体吃电怪兽有奇招?《It's 秀 TIME》Ft.经济部长郭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