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 Book
|
科技网
未来车供应链
苹果供应链
产业
区域
议题
观点
每日椽真
报导总览
商情
AI EXPO
Taiwan
SEMICON
Research
半导体
IC 制造
IC 设计
化合物 / 功率半导体
运算
电脑运算
服務器
边缘运算
HPC关键零组件
通讯与云端
宽频与无线
B5G及垂直应用
Cloud
未来车
CarTech
Ev Focus
车用零组件
显示科技
显示科技与应用
AI & IOT
智能制造
智能家居
物联网
AI Focus
移動設備
移動設備与应用
智能穿戴
新兴市场与产业
Green Tech
亚洲供应链
新兴科技
其他
全球产业数据
Research Insights
Special Reports
Tech Forum
服务
到府简报
顾问专案
分析师团队
椽经阁
首页
Colley & Friends
作者群
活动家
首页
DIGITIMES 主办
智能应用
云端 & 網安
产品 & 研发
AI & 创新
其他
影音
DIGITIMES Asia
Tech
Regions
Research
Opinions
Finance
Biz Focus
Event+
Multimedia
首页
Colley & Friends
作者群
D Book
DIGITIMES
首页
矽岛.春秋
未来车供应链
苹果供应链
产业九宫格
科技椽送门
展会
影音
科技网
首页
未来车供应链
苹果供应链
产业
区域
议题
观点
每日椽真
报导总览
商情
AI EXPO
Taiwan
SEMICON
Research
半导体
IC 制造
IC 设计
化合物 / 功率半导体
运算
电脑运算
服務器
边缘运算
HPC关键零组件
通讯与云端
宽频与无线
B5G及垂直应用
Cloud
未来车
CarTech
Ev Focus
车用零组件
显示科技
显示科技与应用
AI & IOT
智能制造
智能家居
物联网
AI Focus
移動設備
移動設備与应用
智能穿戴
新兴市场与产业
Green Tech
亚洲供应链
新兴科技
其他
全球产业数据
Research Insights
Special Reports
Tech Forum
服务
到府简报
顾问专案
分析师团队
椽经阁
首页
Colley & Friends
作者群
活动家
首页
DIGITIMES 主办
智能应用
云端 & 網安
产品 & 研发
AI & 创新
其他
影音
DIGITIMES Asia
Tech
Regions
Research
Opinions
Finance
Biz Focus
Event+
Multimedia
D Book
林育中
DIGITIMES顾问
现为DIGITIMES顾问,臺湾量子电脑暨信息科技协会常务监事。198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后转往科技产业发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总、普天茂德科技总经理、康帝科技总经理等职位。曾于 Taiwan Semicon 任咨询委员,主持黄光论坛。2001~2002年获选为臺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监事、监事长。
新兴国家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挑战
在经历疫情期间半导体元件的匮乏,以及中美贸易的壁垒分明之后,半导体及AI似乎成为国家主权的象征。不管是已开发国家或新兴国家,都把发展此二产业列为重要国家策略;AI要主权,半导体要自给自足。这也是为什么COMPUTEX和SEMICON Taiwan这两年访客络绎不绝、盛况空前的原因。对于新兴国家,发展半导体产业将面对艰难的抉择:要先发展半导体产业价值链中的哪个环节、采用什么样的发展策略都是问题。缺乏经验的政府通常要将问题诉诸外国顾问或顾问公司,这是理所当然。许多政府的意志很集中在半导体制造的环节,意即晶圆厂和封测厂。即使这个环节还有很多的选项,譬如业务模式、切入的技术节点、上下游整合的程度等,但是这些顾问或顾问公司们对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国家稍早之前给的建议却有惊人的相似性:晶圆厂的建议都集中在12吋厂、28納米制程、代工模式。这个模式似乎适用于东南亚、南亚、乃至于中东!做这样建议的理由主要因为28納米是摩尔定律在成本演化的终点:每个晶體管的成本曲线,在28納米此一技术节点达到最低。这一论述无可厚非,但是半导体不仅比成本,也比效能和功耗,是以28納米以后制程仍持续前行。接下来是建厂成本的论述。盖1座每月投产5万片、逻辑制程28納米的晶圆厂,预算在60亿美金之谱。但是如果再推进一个制程节点到22納米,盖厂预算会骤升到90亿美金。主要原因是22納米的制程加入金属闸极(metal gate)、高介电值氧化层(high k dielectric)等新元素,而且多重曝光(multiple exposures)的需求增加等因素。从28納米到22納米,在资金和技术方面都面临门槛。但是有另外几个因素似乎不在这些顾问们的雷达范围内。第一个是技术来源。如果是新兴国家,要不就是招商引资,要不就是国家补助并且取得技术授权。如果是既存的半导体厂,相当大的设厂机率会选择在产业生态相对成熟的区域。如果是后者,28納米量产技术授权几乎没有先例—没有厂商愿意去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接下来是业务模式,代工是涵盖半导体生态区最广泛的业务模式。它包括矽智权、IC设计服务、晶圆制造厂,甚至可能包括先进封装测试厂。对于一个新进入半导体产业的国家,很难所有的生态区块都护得周全。另外,代工做的是像餐厅的事业,要容许顾客点菜,手艺要面面俱全。不似IDM像披萨店,只卖一种产品,一技行天下。对于新进者,前者显然困难许多。再来是开发过28納米逻辑制程的工程人员。即使有技转的制程,还是需要有人能将技术导入量产,而合适的人选莫过于有开发28納米制程经验的工程师。一个2,000人的厂,即使高度使用人力杠杆,至少也要有50~100名资深研发工程师来带动整体团队。然而熟悉这个领域的人都可以稍为盘点一下现在这个领域、并且愿意变动工作地点的人数,要建立一支适格的28納米工程团队可能比筹资更困难。最后是市场竞因素。中国在中美贸易战前的半导体设备购买约占世界市场的4分之1强,之后因为冲突可能进一步升高而储备采购,市场占比连续提升到2023年的近3分之1,预计到2025年才可能稍有所滑落。中国连续采购半导体设备导致的结果也很明显。到2027年,中国成熟制程预计占全世界市场近半。其实不用到2027年,2024年中国的内需市场已经很卷了,而且竞争也外溢到外部市场。对于给建议的顾问或顾问公司们,不考虑这些已发生数年的市场事实,叫这些新投资的公司或国家一股脑往红海市场中钻,合适吗?所幸渐渐有比较清醒的,建议方向转向封测。封测如果是传统的封测而且是既存外国IDM公司的后段,营运和业务自然没有问题,盖建的经费也较小,大概在3到5亿美元之间。挑战在于招商,是衡量政府奖励、基础设施、人力资源、运筹、市场等因素后的综合考量。但如果是OSAT,业务来源就可能成为问题。开发線上晶圆厂后段业务存在些障碍。而且如果只做传统封测,次产业的含金量稍嫌不足,未必符合政府发展高科技的期望,也有已经发展很长时间传统封测业而淹留于此、止步不前的先例。先进封装有较高的创新内容,在此时称得上高科技产业。但是先进封装需与晶圆制造、甚至IC设计密切的合作。单独存在的先进封装厂很尴尬的,除非是像Amkor在越南的厂,如果业务承接以及上下游的协作起初可以由总部建立运作联系,也是有机会走向坦途的。先进封装利润较高,是许多既存封测业务移动的方向。但是先进封装技术门槛当然也较高,而且封测技术犹如过去半导体元件制造技术的摩尔定律,还在持续移动之中,最终也要以规模经济较量投入研发的能量。半导体产业无处可以契入了吗?当然不是。只是当顾问们面对产业的生态分布以及发展的规律要讲究明白,别将客户一头领向看似理所当然的生态领域,实则早已是汪洋的红海一片。
2024-12-09
光子计算发展的新契机
如果光子可以如电子般的携带信息,自然它可以同时应用于通讯和计算。 光子最早应用于線上通讯,譬如过去互聯網应用中以光纤替代电话线,自然是以光子替代电子来携带信息。 最近光子通讯再被提上台面是因为AI服務器。未来大部分通讯会发生在芯片与芯片之间、服務器与服務器之间,巨量的信息传输是目前信息的处理、传输中最损耗能量的部分。 但是现在服務器芯片的设计于传统PPA(Performance、Power、Area)的考量中倾向对于效能的追求,低功耗与散热的需求在设计阶段就顾不上了,只好在制程与先进封装中讲究。这是矽光子被排到半导体时程上的最大动力。 光子能用于通讯,能否用于计算呢?在1960、70年代发明雷射、类比信號处理时,光子计算(photonic computing)的概念就启动了,80年代开始研发光子元件。90年代要走向应用、量产时,为时已晚。90年代初的先进制程大慨在0.5~0.8微米之间,但是光子元件的尺度大多在微米以上,在晶圆上难以制作出功能可以与电子元件匹敌的产品。之后,就愈差愈远了。 光子计算再度被认真考虑也是因为AI的兴起。AI的计算,不管是卷积神经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或者是在大型语言模型中使用的变换器(transformer)模型,其最底层的计算都是矩阵乘法的平行运算。數據量大,但是演算法相对单一,这是光子计算的良好应用场域。 2016年沈亦晨(Yichen Shen)及其研究伙伴提出用光子计算来处理深度学习的想法。 光子元件种类繁多,在此应用被选中当成类似半导体线路基础元件晶體管的是马赫-曾德干涉仪(Mach-Zender Interferometer;MZI)。 MZI是矽光子的基础元件,常用来调制(modulate)光的相位(phase)。当光进入MZI后,首先经过分光器(splitter),光被分离成2束而在个别的光路(optical path)上前进。在其中一条光路上光不再受任何作用;另一条光路上,有一个可控的电压可以施加在光路的构成物质,改变物质的折射率(refractive index),进而改变在此光路上光的相位。最后2条光路上的光再合并(recombine),二者会相互干涉。如果其中有一光路受到相调控,2束光会形成破坏性干涉(destructive interference),而在2个光路出口所测得的光强度(intensity)会有所不同。这就是MZI可以如晶體管用于计算的原理。 MZI就是光集成電路(Photonics Integrated Circuit;PIC)的基础单元,利用MZI可以组成光集成電路来计算矩阵相乘,这就是光子计算于AI的应用场域。 光子计算可以利用薛汀格微梳(Schrodinger microcomb)大幅提高计算效能。薛汀格微梳是用连续波(continuous wave)雷射光源分离为在频率空间等间距的多重光源,可以用于平行计算。一个微梳可以产生数十乃至于数百个频率的光线,用于平行计算。在某种程度上,薛汀格微梳大幅的弥补一般光元件尺度较大的缺陷。 2016年光子计算方案提出时,矽光子的技术离成熟还很远。在过去「异质整合蓝图」(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Roadmap;HIR)进程中,2020年矽光子才会上场,实际上矽光子的量产时程远迟于此。 最近提议的用钽酸锂(LiTaO3)来做矽光子元件,进一步提高用MZI来做光子计算的可行性。 钽酸锂在5G時代已开始使用,是与半导体制程兼容的材料。它的制作成本低,且有几个物理特性适合MZI的制作。1. 低双折射性(low birefringence),线路设计简单,可以提高光元件密度;2. 低光学损耗(low photon loss),传导信号容易维持;3. 可以制作高效能MZI。用它做的MZI可达40 GHz的电光帶寬(electro-optical bandwidth),并且拥有1.9V•cm的半波电压长度积(half wavelength voltage length product,这数字代表使光相位反转180°所需的电压乘以长度,愈小愈容易调制相位)。 光子计算理论上速度快、功耗低,是现在计算面临各种物理壁障的可能出路之一。过去因为矽光子的技术未臻成熟,光元件的尺吋远大于微电子元件的尺吋,所以光子计算一直未能浮上台面。现在藉著AI服務器的兴起驱动矽光子技术的发展,获得额外的产业推动助力,搭乘顺风车。应用上选择与AI高度相关的ASIC类型的计算,再看能否有个起始的立足点。
2024-10-30
别闹了! 8納米
好笑的是这条中央社发的消息持续被其他媒体引用,引发后续讨论。我以为臺湾是半导体之域,媒体至少有起码的半导体ABC知识。别闹了,8nm!这个信息内容内容有不一致的地方,氟化氩(ArF)雷射的波长是193nm,氟化氪(KrF)雷射的波长才是248nm。从另外2个数据来看,248nm几个字比较有可能是误植。用氟化氩雷射当光源,干式(dry)曝光机一般的分辨率(resolution)在80~90nm左右,浸润式(immersion)曝光机一般的分辨率在38~40nm左右。公布的数值在两者之间,我猜是干式的曝光机再加上已知的可以改善光学系统的诸种手段。这里讲的分辨率,一般是指单次曝光(single exposure)所能达到的最小尺度。數據中的另一组「套刻精度小于8nm」则是引起此次无妄之议的罪魁祸首。两岸译名有所不同,曝光机在中国叫光刻机,而套刻精度在英文中是overlay accuracy ,指的是上下2层光罩层对准(align)可能产生的最大误差,这与能用此曝光机能做出何种技术节点的能力完全不是一回事,但是套刻精度只有8nm的曝光机,肯定做不到8nm的制程也是铁铮铮的事实。上述的信息对我来说,只是中国的曝光机能力已进入以准分子雷射(excimer laser)为光源的第一代曝光机,如果其表现真如其规格所述,这算是改良过的第一代DUV曝光机。再进一步发展是浸润式氟化氩曝光机(ArF immersion lithography)。虽然水的折射率1.333理论上可以提升机器设备的许多规格,但是由于运作机制存有主要变化,发展所需时间可能较长。更进一步是极紫外光曝光机(EUV lithography),这个有些难。毕竟现在ASML的极紫外光曝光机是DARPA于90年代就开始研发的。即使以现在的技术和后发者的知识可以缩短开发时程,但是EUV的光源产生和光学系统与DUV完全不同,多费些手脚也是理所当然。所以中微半导体董事长尹志尧说,中国的机器设备与客户群处在技术领先位置的国外厂商相比,还差了两、三代是确评。至于晶圆制造厂的制程能力呢?分辨率只是曝光机臺本身的能力,制程中还有其他众多手段可以改进在晶圆上最终图案化(patterning)的能力,其中最为人知的手段是多重曝光(multiple exposure)如曝光蚀刻曝光蚀刻(Litho-Etch Litho-Etch;LELE)、间隔物辅助双图案化(Spacer-Assisted Double Patterning;SADP)、光刻冷冻曝光蚀刻(Litho-Freeze Litho-Etch;LFLE)等方法;也有行之有年光学邻近校正(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OPC)等方法。例如氟化氩浸润式曝光机的单次曝光分辨率在38~40nm左右,经过上述方法的处理晶圆上的最小尺吋可以精确到10~12nm。中国早已进口氟化氩浸润式曝光机,臺积电可以用以制造7nm制程,中国当然也可以,良率高低和时间早晚而已。至于更先进的制程节点也并非全无可能,也是良率、成本和产能的问题。所以中国半导体制程的能力问题,根植于其先进制程设备的自制率,其弱势是在曝光机、离子植入机(ion implanter)和电子束检测系统(e-beam testing system),其中曝光机的自制能力自然最受瞩目。如何跨越外在设下的限制?除了沿外界已经发生过的EUV研发路径之外,納米压印(nanoimprint)可能是一个途径。納米压印已经应用于3D NAND的量产,机臺的分辨率在5nm左右,只是它的晶圆产量(wafer throughput)不高。但是它的机臺单价较低,目前解决方式就是以机臺数量来弥补产能。在DRAM与逻辑的应用上,納米压印在良率还有所不足,得改善如颗粒等问题。納米压印机中国已有了,问题也是要花多长时间才追得上世界技术前沿?
2024-10-07
金融信心的崩坏—普华永道与恒大事件
2001年安隆(Enron)事件发生时,我正在伦敦结束我募资路演(fundraising roadshow)的定价(pricing),听到这消息有如平地惊雷,还存了一丝侥幸。侥幸的是幸好订价已经完成,募资到手,但绝称不上圆满,因为想在长久的资本市场中运作,得要让投资的人留有合理的获利余裕。定价如果定在最高点,募资方占了便宜,但也肯定会烫了投资人的手,恐怕以后就别想再进出资本市场了。 安隆事件后股市下跌,刚买海外存托凭证(Global Depositary Receipt;GDR)的客户怕是要抱怨了。 回来之后,立即在DIGITIMES专栏为文表达关切。事情也正如预期的有立即冲击,而且余波荡漾,之后2年内因为安隆事件的影响股市大跌2、3次。当时五大会计师事务所的龙头安达信(Arthur & Anderson)集团自此烟消云散,五大变成四大。 9月13日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Cooper;PwC)因卷入恒大集团财务数据造假风暴,遭中国大陆财政部和证监会合计重罚人民币4.41亿元;中国财政部并给予以普华永道警告、暂停经营业务6个月、撤销普华永道广州分所的行政处罚。 普华永道现在于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全球市占率是第二位,约32%,在中国市场中却是龙头,其中国的营业额占全世界营业额在大致在5~10%,因年份而异。在中国市场因所受处分因而遭受的直接财务损失也许在普华永道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是报导中也提及受普华永道未如实揭露恒大财务状况而受影响的机构或个人可能发起集体讼诉,这个可能的风险就无法估算了。 恒大与安隆在其尖峰时期的市值其实相若,都是数百亿美元的公司。但是恒大的负债超过2萬億人民币,是全世界负债金额较大的公司之一,其坍塌所外溢的影响对于整体经济的打击要大得多。 遭遇到这类的事件,后续的各方反应也很典型。首先,出事事务所集团的法遵(compliance)部门会就此一事件本身调查。对于相邻地域、类似产业等有较高风险的客户也会彻底盘查,先期排雷。 至于政府的监管部门,除了对出事的公司及会计师事务所调查惩处外,接下来的大致是透过立法手段,对于会计及审计规则施加更严格的规定—这些亡羊补牢的措施需要时间来研究、修订。实施之后因为可使用财务操作空间受到限缩,有些公司会承受不住,继续爆雷。这也解释为什么安隆事件发生后还余波荡漾不断。 那么一个房产公司的坍蹋与电子或半导体产业有什么关系?产业市场各异,的确关系不太,但是底层的金融财务是相通的。财务金融的稳定性在于公正第三方的审计签证所产生的信赖。一旦信赖丧失了,金融市场就得动荡一阵子。在那次募资之后,我们的会计师事务所恰好原先属于安普达集团。安普达的解体、重新整并也著实让我们兵荒马乱了一阵子。 至于此次的恒大事件会怎样影响金融世界?只能期待中国股市与其他股市的连动没有那么强烈,风浪小些。至于普华永道的变动以及它怎么影响其他产业的厂商?再看看吧!
2024-09-27
矽光子的发展与挑战(四):产业挑战
矽基光子整合线路概念肇始于1985年,在1991、1992年时于SOI(Silicon-On-Insulator)晶圆上,展示低光子损失的波导。90年代初期的先进制程大致落在0.6~0.8微米之间,这还是6吋厂的年代。这个临界尺度比现在大部分的光子元件都大,那时若有比较成熟的光子元件与PIC(光子整合线路),和电子元件与EIC(电子整合线路)的整合是有说服力的,因为做出的光子元件尺吋与电子元件尺吋不会相差过大。 但是现在矽光子才开始要启动量产阶段。现在矽光子所要开启的时代叫大尺度整合(LSI;Large-Scale Integration),其定义是一个芯片上的光子元件数目在500~10,000个之间。下一个阶段的超大规模尺度整合(VLSI;Very Large-Scale Integration),亦即光子元件数目大于10,000个的整合芯片。熟悉电子集成電路的读者看到这个数目想必会哑然失笑,现在较先进的半导体产品其门数(gate count)动辄上千亿乃至于萬億以上, LSI上光子元件数目真的见小了。 芯片上光子元件的数目如此受限,其症结在于光子元件的尺度取决于矽的透明波长及折射率,结果就在毫米尺度范围。以任何PIC一定会用得著的波导来看,最小的波导寛220~500納米、高220~300納米之间,长度则从微米到毫米。其它的光子元件,如MHI、傳感器的面积从几百微米平方至几毫米平方不等,其他的调制器也都在这个数量级。 除了光子元件本身所占的空间之外,光子元件之间为避免互相干扰必须留有的间距,其实比光子元件本身更大。所以光子元件未来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利用PIC设计、材料与结构创新以缩小光子元件的尺吋。 一个芯片上容许的光子元件太少很难执行复杂的功能,幸好目前的LSI大致可以满足当下迫切需要的短、中距通讯应用需求。 第二个问题仍然是尺度的问题。PIC与EIC二者尺吋之间相差几个阶秩,这就造成单芯片整合(monolithic integration)中PIC与EIC难以匹配的问题。 举例来说,格罗方德(GlobalFoundries;GF)矽光子代工平臺使用12吋45納米SOI晶圆。对于EIC来讲,45納米也许是适合的制程平臺,但是SOI晶圆的价格比常规的12吋晶圆价格是倍数的昂贵;对于PIC而言,用12吋45納米制程是大材小用,单只是PIC的话,8吋的制程足矣。何况对于目前的目标应用AI服務器上的短、中距离通讯,高速、宽频、低功耗的需求是显而易见的,满足这些需求可能需要至少22納米才能制造的FinFET。EIC与PIC的兼容性益发紧张。 幸好先进封装也同时在此时兴盛,这使得矽光子元件的整合变得有弹性,选项包括2.5D封装、3D封装、异质整合(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等。 以目前即将进入量产的大型平行光学元件(LPO;Large Parallel Optics)以及联合封装光学元件(CPO;Co-Packaged Optics)为例,二者都是以2.5D先进封装的方式来整合EIC及PIC,以达到低延迟(latency)、低功耗以及其他的优点。 另一个问题是生态发展。矽光子元件整个产业链生态面临的问题之一,是来自于光子元件的多样化。 电子的EIC主要构成分子就是晶體管。虽然晶體管实际上还是有不同的种类、具有不同的特性,譬如逻辑线路的晶體管比较注重快速开关(switch)以提高运算效能;而DRAM线路的晶體管比较留意漏电流(leakage current),以延长信息保留时间(retention time)。但是即使晶體管的特性是有些不同,晶體管做为积体线路架构的基本单元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PIC的状况完全不同,尤其是负责编码光子信息的调制器,种类繁多。又由于现在一个芯片上光子元件数目还在可控范围之内,PIC设计工程师比较有机会去选择元件并调整其参数借以优化整体PIC的效能,也就是设计工程师看起来更像元件工程师(device engineer)。这使得芯片上调制器看起来五花八门,也在未来代工平臺的制程标准化平添一些小障碍。 另外的问题还有做为PIC代工产业的辅助生态架构问题,包括EDA、IP、PDK(Process Design Kit)、整合元件测试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矽光子代工过去做的比较久的GF著墨比较多,对于即将进入量产的其他公司应该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障碍,毕竟这些都是在以前EIC代工业务发展过程都经历过的。 AI兴起之后,预计芯片与芯片之间、服務器与服務器之间的短、中距通讯会变成主要的通讯型态,甚至超过數據中心与终端用户之间的通讯量。由此强大需求来驱动矽光子技术的发展以及生产体制的成熟、完善是产业界的优先之事。
2024-09-06
矽光子的发展与挑战 (三):光元件以及光路
光子若要能被当成信息的载子,就至少要具备可被程序化、传递和傳感的功能。光元件大致可分为4个范畴:光源、波导、调制器和光子傳感器(PD;Photonic detector)。 光源是异于电子线路的特殊存在。在电子线路中,电子是矽材中原来就富含的物质。只需要施加电压予以控制,就可以程序化以携带信息,傳感电子以提取信息也是容易的事。但是矽在正常的状态中并不存在光子,光子要人为制造出来—从外头接入光源,或是在矽芯片上制造光源。 由外头引入高功率、高效能的光源,常用的有譬如磷化铟(InP)和砷化镓(GaAs)雷射。如果要谈整合入矽光子系统,磷化铟的1,310納米和1,550納米波长基本上是比较合适的选择。砷化镓的850納米波长在矽中会被吸收,如果要整合入矽光子的PIC中,需要用氮化矽(SiN)当波导。这会增加制程的复杂性,当然也会增加光子元件的尺吋和成本。 可以整合入矽光子制程,或者以异质整合方式进入的光源还有雷射二極管(laser diode)、发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整合III-V雷射(integrated III-V laser)、量子点雷射(quantum dot laser)等,这些对于不同的应用各有优缺点。 波导是被动元件一种,意即它不用外来的能量、只靠物质本身的材料特性或元件结构就能执行导引(guiding)、分离(splitting)、组合(combing)、耦合(coupling)、过滤(filtering)、复用/解复用(demultiplexing/demultiplexing)、延迟(delay)等功能,所以波导器上也多有加上能执行以上功能的光元件,譬如加上耦合器(coupler)以与光源连接。 光在矽波导中传递可能会遭遇光子损失(photon loss)的问题,主要的原因是波导内壁的粗糙(roughness)问题,这是波导制程的挑战之一。 调制器的种类繁多,这是因为前文中说的光可用来程序化以承载信息的自由度很多。 常见的调制器有用来调制相位(phase)和振幅(amplitude)的马赫曾德干涉仪(Mach-Zehnder Interferometer;MZI)、环形谐振调制器(ring resonator modulator)、载子耗尽调制器(carrier depletion modulator);调制振幅的电吸收调制器(Electro-Absorption Modulator;EAM);调制相位的相位调制器(phase modulator)、热调制器(thermal modulator);调制波长与频率的可调谐滤波器调制器(tunable filter modulator)等。 调制器基本上是主动元件,亦即需要外来的能量注入以调制光的强度(intensity)、频率、振幅等,这些都是与能量密切相关的物理量。而且,调制的手段通常是透过电来改变物质的特性,譬如用电压或产生热来改变材料的折射率,进而调制光的诸种特性,这些手段都有能耗的。最后是光子傳感器它的功能是将光信號转为电信號,以利于进一步处理、储存及传送信號。光子傳感器的种类有光电二極管(photodiode)、雪崩光电二極管(avalanche photodiode)、光电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等,各有应用领域。 光子傳感器材料包括矽、矽锗(SiGe)以及砷化镓铟(InGaAs)等。以目前与AI相关的矽光子应用而言,矽锗光电二極管在波长区间、响应(responsibility)、速度和整合程度各种技术特性的综合考量下,矽锗光电二極管是比较合适的选择。光子元件范畴的复杂程度以及各范畴内元件选择的众多,充分显示矽光子还处于发展的早期,这对即将展开的矽光子量产构成生产制程以外的非技术挑战。
2024-08-30
矽光子的发展与挑战(二):矽光子材料性质
矽光子(silicon photonics)是指在矽基半导体中,整合入可以调制光子的光子元件,在芯片中或系统中,可以同时协作电子积体线路(Electronic IC;EIC)、光子积体线路(Photonic IC;PIC)的功能。 目前已经开始量产的矽光子产品,绝大部分是用于长距离通讯的收发器(transceiver),其中包含传送/接收电/光信號以及转换、处理信息的功能元件。 延伸报导名人讲堂:矽光子的发展与挑战 (一):电子与光子 现今矽光子的急迫需求与近年来人工智能应用的迅速兴起密切相关。人工智能的模型训练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大量集中于芯片与芯片之间、服務器与服務器之间。在可预测的未来,數據的传递超过7成以上会是这种短、中距离的通讯类型。数据流量和密度的骤增,产生大量焦耳热,散热遂成为半导体技术发展中最尖锐的问题。 根据原先的异质整合路线图(Heterogeneous Integration Roadmap;HIR),矽光子应该在2020年就进入异质整合量产的时程。迟了近5年,现在终于要启动了。 围绕在矽基半导体讨论PIC,除了矽的制程比较成熟外,自然是有矽的材料特性考量。 首先,矽对在1.1~8微米的近、中红外(near to mid infrared)区域波长的光是透明的,也就是说红外光在矽中可以通行无阻,不会被吸收,这是让光子能当信息载子的先决条件。 矽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的高折射率(refraction index),在近红光的波长范围内,矽的折射率大概是3.5。这意味著—譬如常用的光纤通讯波长1,550納米的光,在矽中只有1550/3.5=443納米的波长,光元件尺吋可以因为高折射率的原故而大幅缩小。以前述波长光子可以通行的波导(waveguide;功用有点像电子的金属线)为例,单模(single mode)的波导一般就定在220納米(方形波导的截止波长(cut-off wavelength)是光的半波长)。 矽的非线性光学效应(nonlinear optical effects)也相对的比较强,譬如在近红外区的双光子吸收(two-photon absorption;TPA)以及自由载子吸收(free carrier absorption;FCA)。非线性光学效应通常可以用来调制光线,即矽的材料特性适合做PIC的主动元件(active device)。另外,相较于其他候选材料,它的散热系数较高,比较适合做高功率光元件。 矽的材料当然也有缺点。第一个缺点是矽的能带间隙不是直接能隙(direct bandgap),白话的说就是矽无法利用它的自然能隙来产生光子。所以如果要在矽晶PIC上直接做出光源,一般需要外来异质材料当成光源,譬如加入III-V族的元素以做出量子点之类的光源。 另外,有一好没两好。有较活泼的光学特性也意味著光在矽中传导比较容易产生光子损失(photon loss),这也是做矽波导的主要挑战之一。 幸好有兼容于矽半导体制程材料氮化矽(SiN)可以与矽互补,这是半导体业界非常熟悉的材料。氮化矽可以用化学气沉积法(CVD)长于晶圆之上,这是半导体的标准制程。 氮化矽的折射率较低,在1,550納米时只有2,所以做出的光元件肯定比较大。但是它的TPA和FCA非线性光学效应都比较小,做出来的波导光子损失也比较少。 另外,氮化矽对光的透明应间自400納米~7微米,在可见光的区间它也是透明的。这一点对有些应用至为重要,譬如生物傳感器(biosensor)常常需要使用可见光波长的波段。 2种材料对照来看,矽比较适合做需要比较紧致线路、高效能、高能耗的主动元件;氮化矽比较适合做光被动元件(passive device),譬如低光子损耗的波导、谐振器(resonator)、筛选器(filter),或者需要可见光波长、较低非线性光学效应的应用。 另外有数种材料因为它们独特的非线性光学效应也被考虑在不同应用之中,譬如钽酸锂(lithium tantalate;LiTaO3)它有很强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如二次谐波产生(Second-Harmonic Generation;SHG)和参量振荡(parametric oscillation)。更重要的是它有很强的电光效应(electro-optic effect;Pockels effect),可以用电场快速的调制光子,在光子计算(photon computing)的应用中,此乃天选之物。
2024-08-23
矽光子的发展与挑战 (一):电子与光子
自然界基本作用力有4种,由强至弱排列:强作用(strong interaction)、电磁作用(electromagnetic interaction)、弱作用(weak interaction)以及重力作用(gravity)。20世纪以及21世纪的文明,除了核能与强作用相关外,主要是由电磁作用的应用所铺展开来的。 电磁作用的基础理论是电动力学(electrodynamics),马克士威尔方程序(Maxwell’s equations)就是其中描述电磁场与电荷、电流作用的基本方程序。在现在人类文明已能处理个别粒子行径的当下,量子现象变得格外重要。能处理量子现象的电磁学叫量子电动力学(Quantum ElectroDynamics;QED)。 QED是最基础的理论之一,人类知识领域的最前沿。至今所有的实验数据与QED的理论预测完全符合,实验与理论精确度的竞赛都已经较劲到小数点后12位了!说QED是人类文明坚实的柱石一点也不为过。 QED理论中有2个主角:电子与光子。前者扮演的角色比较单纯,就是有质量、带电荷、有自旋(spin)的粒子;后者除了本身是粒子外,也是产生电磁作用的中介。 电子,或者电子集体移動的电流,我们感觉上比较熟悉,是我们在材料中容易操控的物质。它们被用来当成携带/储存信息的载子(carrier)。譬如将电容上有无电荷存留的状态,当成1或0;或者将晶體管中有无电流流过,当成1或0。控制电子状态的手段通常是电压,这也是电磁学中的一员。电场和磁场是光子的组成份子,但是单纯的电场或磁场不能自由移动,无法当成信息的载子。 我们习惯的电子载子操控方式是让电子在金属中流动,电子在金属传导的过程中不断地与金属原子晶格碰撞、产生热能,这就是焦耳加热(joule heating)。当摩尔定律走到原分子尺度时,金属线愈发细微—电阻更高,而芯片要传递的信息量更大,焦耳热的问题变得无所不在,从芯片内、芯片之间、系统内乃至于系统之间,任何信息的移动都生热量。如何降低发热、加强散热变成计算力进一步提升的主要挑战。寻求另外形式的载子以避免或降低焦耳热的产生势在必行。 光子技术也早已应用于读取/储存信息及传递信息。前者如以前的光盤,后者如现在于網絡的光纤通讯。但是这与近代文明的核心—半导体有相当的距离。是否有办法整合光子入半导体的体制、承担信息载子的任务,成了目前的研发方向。 光子在传递的过程中理论上不会发热,而且传递信息速度比电子快了近100倍,这是它被考虑成另类信息载子的首要原因,这优势在線上光纤通讯中已得到充分的展示。 另外,光子的自由度极为丰富。目前用光子元件调制(modulate)光以编码(encode)光擕带信息的自由度有强度(intensity)、相位(phase)、频率、方向、波长等。但其实光还有时间段(time-bin)、轨道角动量(Orbital Angular Momentum;OAM)以及极化(polarization)等自由度可以用来编码信息。一个光子经光元件调制后最多可以有144个状态,这是不久前在光子的量子纠缠实验中所展示证明地。光可以携带巨量信息,但这也是目前将光纳入半导体信息处理体制的挑战之一。 光子还有一个劣势,就是光子和光子之间不会交互作用。本来用光子来控制、调制光子是最理想的状况,但是由于这个因素,对于光子的调制必须透过物质来进行。特别是对于光子主动元件(active devices,能改变光子的频率、波长、自我聚焦等效应)要以非线性光学材料(nonlinear optical materials)来组成。而这些非线性效应一般来说是作用的高端效应,作用较弱,需要以另外的手段来加强,这使得光子元件的尺吋一般都相当大。这是光子的优点所伴生的缺陷。
2024-08-16
高帶寬存儲器风云(三)产业生态样貌可能的变迁
在讨论HBM4标准界面对DRAM产业生态的冲击之前,让我们先回顾一下DRAM产业的现况。DRAM产业从2014年的20~22納米制程,到2024年SK海力士(SK Hynix)跨入10納米制程,整整花了10年的工夫。如果在过去摩尔定律还适用的年代,这样速度的制程进展只能算是前进2个時代节点,这是过去用3年时间就可以取得的成果。DRAM制程进展如此迟缓当然是因为DRAM物理特性所造成的限制:DRAM的记忆单元是电容,而电容值(capacitance)与电容面积成正比。在制程持续微缩过程中,电容面积理当会变小,因而电容能保持电荷—就是存儲器单元中的信號—的时间会缩短,因此每次制程推进时,还要维持电容值不变,这就成了DRAM新制程研发时的最大梦靥。没有快速的制程推进,就无法在同一面积芯片上提高效能、持续快速的创造新价值。兼之DRAM进入1b、1a制程后,使用昂贵的EUV似乎无可避免,这让单位面积成本的下降更为艰难。如果制程快速推进无法成为芯片增加经济价值的手段,就得有其他增加价值的方式。譬如说,创造应用面的价值。目前DRAM在各类应用的标准界面相继出炉正是此一趋势的显现,从原先主流的DDR(Double Data Rate),再到适用于移动系统的LPDDR(Low Power DDR,节能)以及GDDR(Graphic DDR,宽频)、HBM(大容量、超宽频)等。也就是说,DRAM产品虽然还有统一的界面标准,但是产品市场正逐渐走向碎片化过程之中。产品市场分化的下一步就是定制化。定制化产品的供应与需求中间的关系是专买与专卖,因此可以很大程度的避开大宗商品(commodity)市场典型的周期性起伏状况。改变产业的生态样貌、借以避免业务及财务的大幅震荡等,也许是这些想定制化HBM存儲器公司的考量之一,特别是存儲器市场现在正在经历为时不短的周期性价格低谷时期。但是市场开始分割细碎后,规模经济的威力也会跟著降低。原先DRAM市场由3家大公司寡头垄断的局面也可能会因之改变。原先DRAM产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规模经济以及先进制程相关的专利障碍。但是现在DRAM制程演进迟缓,兼之有许多小生态区开始出现,可以提供小公司的牛油与面包,寡头垄断的市场生态有可能变化。这也许部分解释SK海力士目前技术的想法。HBM4存儲器的堆叠部分仍然可能选择统一的标准界面,在设计及生产上仍能大致维持规模经济的効力;定制化的任务就局限于底层的逻辑芯片。这样的安排大致能维持规模经济与定制化的均衡,获取最大利益。只是产业的产品界面标准存在的前提,是所有产业中生产产品的公司以及产品使用者愿意共同遵守。如果有些公司选择专有界面,便无业界统一的界面标准。无论如何,这是2025年就应该会有答案的,而其结果将牵动DRAM产业的生态样貌。
2024-05-20
高帶寬存儲器风云(二)存儲器业者的选择
存儲器产业中个别企业,如何考虑增加HBM帶寬技术方向的选择呢?SK海力士(SK Hynix)是首先量产HBM的厂家,也是目前HBM市占率最大的厂家,约占市场一半的份额,其动向有指标性意义。延伸报导名人讲堂:高帶寬存儲器风云(一)进程技术的分野2023年11月Korean Business报导SK海力士的HBM4将采取2.5D扇出型先进封装技术,目的是要省却矽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昂贵的费用,而且有更多的I/O方式选项。报导中解释封装做法是将2片个别的芯片封装整合成1个,而且无需使用基板,堆叠后厚度会大幅降低。但是完全没解释如何将高达12~16层DRAM上下线路连通,而这原是TSV执行的功能。之后的报导都是这个报导的衍生物,未有新的信息。SK海力士4月19日发布新闻,说与臺积电签订合作生产下時代HBM的备忘录。这个合作采用什么先进封装技术呢?备忘录中也未说明,只在末了表示会优化SK海力士的HBM与臺积电目前正在使用的CoWoS(Chip on Wafer on Substrate)技术的整合,以响应一般客户对于HBM的需求。备忘录中还有一个亮点,SK海力士计划使用臺积电的先进制程来制造前述HBM底层的逻辑晶粒,增加额外功能,以满足顾客定制化的需求。这个做法以下将展开讨论。事实上,SK海力士自己已研发过铜混合键合技术,结果也在2022年、2023年发表在学术期刊以及会议论文集(conference proceeding)。另外,SK海力士与英特尔(Intel)和NTT于1月底发布在日本的共同投资,其投资标的也是矽光子。新闻中特别提到存儲器芯片与逻辑芯片的连接,显然针对的是HBM与CPU/GPU之间连接的应用。只是这投资計劃于2027年量产,对于HBM4的生产是稍为迟了一点。无论如何,SK海力士是做好了两手准备。臺积电早已宣布于2025年开始量产矽光子,虽然起始的客户可能是其他客户,但是2026年肯定能用于HBM相关的生产,如果技术的选择是如此的话。综合一下上述信息,SK海力士对于HBM4的规划大致在原先2.5D封装或3D封装之间,取得价格与效能的优化;较长远的目标则是移往更快、更节能的矽光子。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早已验证以铜混合键合16hi DRAM堆疉的HBM,结果也早发表于期刊和会议论文集。三星也在2023 OCP(Open Computing Project)Global Summit中,发表其对于矽光子的想法。前文中类似CoWoS的结构与现今的先进封装结构相似,开发较容易。但是因为HBM与CPU/GPU底下都得加装光/电转换器,而且中介层需要以光通道替代,成本无疑会更高;而HBM置于封装之外的做法是新尝试,可能需要更多的发展努力,另外还要脑律散热问题。无论如何,三星也是做好两手、短中期准备。但是三星还有自己的逻辑设计、制造能力,包括CPU/GPU的设计和制造生产,它的利害与考虑不一定与SK海力士会一致。美光(Micron)在HBM上是后进者,目前正在急起直追,因此发表或公布的技术方案消息较少。最近的报导是它与其他厂商正在共同开发HBM4,技术方案目前没有详细内容,报导只说倾向于采取与韓國厂商不同的方案。HBM4量产预计在2026会先上12hi的,2027接著上16hi的,數據引脚数量会倍增到2,048。HBM4如果有业界共同标准,在2024、至迟2025就应该制定标准并公布,目前似乎离达到产业共识还有一段距离。因为在异质整合技术的采用上仍留有变动空间,而且此一技术选择将影响存儲器次产业的面貌,甚至整个半导体生态区的重新配置。
2024-05-13
订阅椽经阁电子报
新文章上刊时发送,提供您DIGITIMES专家及顾问群的最新观点、见解。
推荐活动
太阳诱电高可靠性元件-Industrial & Automotive
硬件網安白皮书
热门报导
先进封装的标准制定
维度诅咒
宏观量子穿隧效应的应用
Energy + Intelligence:AI竞赛新指标
想像力增AI时代的能力
<<
1
2
3
4
5
>>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