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AM 制程发展方向:DRAM结构在制程微缩中的挑战

林育中
2025-04-29

DRAM在1970年问世,取代以前的磁芯(magnetic core)存儲器,成为计算机冯诺伊曼架构中的一个重要模塊。在1984~1985年之间,因为个人电脑及工作站的兴起,DRAM变成半导体市场中市占最大的单一产品。

因为DRAM制程的进展直接决定存儲器容量,以及DRAM有较大的市占,有能力累积足够的资金以投入下時代的制程研发,DRAM自问世以后就成为摩尔定律主要技术推手(technology driver)。肇因如此,自1980年代后陆续投入半导体产业的日本,以及其后的韓國、臺湾,许多公司都选择投入DRAM此一次产业,因为这代表投入半导体产业中最先进的制程。

但是DRAM的制程领先地位在2000年初不久之后首先被NAND超越,之后逻辑制程又超越NAND,成为半导体制程技术的驱动者。

DRAM开始偏离摩尔定律并不是之前促使DRAM成为技术驱动者的因素消失了。事实上,到2024年为止,存儲器仍稳占半导体市场的4分之1左右,而是DRAM的基本结构在20納米以下遇到尖锐的挑战。

DRAM的存儲器单元(unit cell)结构为1T1C,亦即一个读取晶體管(access transistor)和一个电容。选电容当成信息储存单元天经地义-电容是电路三元件电阻、电感、电容中的一员。

电容上电荷的有、无代表信息的「1」和「0」,需要读、写电容上的信息时,就开启读写晶體管。基础物理教育告诉我们电容上的电荷,即使维持电容两边平行电板(parallel plate)的电压差不变,电荷也会随著时间逐渐流失。电荷流失的速度与两片平行电板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与平行电板的面积以及在平行电板之间物质的介电常数(dielectric constant)成正比。因为电容上的电荷会随时间流失,所以电容上的信息必须经常更新(refresh),目前DRAM中的信息刷新时间为64ms。

为了要控制个别的记忆单元,每一个单元的晶體管的闸极(gate)连有字线(word line),施加电压后可以让晶體管处于开启状态,可以用来执行读、写或更新的操作;位元线(bit line)则连接晶體管的汲极(drain),将自电容通过已开启晶體管的电荷送到傳感放大器(sense amplifier)侦测0或1的信號。如棋盘线交错的字线和位元线可以准确定位一存儲器单元,让周边线路挑选以读写其中信息。以上就是DRAM运作的大概架构。

DRAM制程持续推进的挑战,也正源自于这1T1C的架构。制程微缩的方向,与DRAM使用的晶體管以及电容所需的物理特性是朝反方向走!

首先遇到的是电容值的问题,2000年左右的电容值必须保持在40fF(femto Farad)左右,那时的电容已开始利用芯片上的垂直方向此一维度,电容要嘛挖成深沟(trench)状,放在晶體管旁的下方;要嘛堆垒成圆柱状(cylinder or pillar),置于晶體管上方,也就是利用垂直于芯片的方向面积的延伸来增加电容的面积。

但是制程的微缩会让圆柱的底部缩小,电容的面积因而减少,电容值也会随之降低,所以必须增加电容的高度,以增加电容的面积,借以维持电容值在一定的数值以上。以10納米级别制程为例,电容值必须维持在10~20fF以上。

但是减少圆柱底部面积、增加圆柱高度,就是增加圆柱的宽高比(aspect ratio),这会造成蚀刻制程的难度,圆柱底部较尖锐的形状也会造成新的电性问题,所以宽高比就停留在1:50,难以再推进。

至于晶體管,存儲器的与逻辑线路的注重不同的特性。逻辑晶體管注重效能(performance),也注重漏电流(leakage current)及其它特性;DRAM晶體管首重漏电流,因为这对电容保存信息的能力是致命。

晶體管存在漏电流的原因之一是栅极感应汲极泄漏(Gate Induced Drain Leakage;GIDL),指的是在栅极的位势(potential)高于汲极的位势时,即使晶體管处于关的状态,电流仍然会从汲极泄漏流向衬底(substrate)。

这个问题是历年来DRAM制程推进都要面对的问题,而且愈来愈严苛。

DRAM近年应对这个问题的措施包含在晶體管结构的变更,包括凹槽式通道阵列晶體管(Recess Channel Array Transistor;RCAT)、鞍鳍晶體管(saddle-fin transistor)、具有闸极工作功能控制(gate work function control)的埋栅(buried gate)晶體管等结构。

但是制程微缩也是朝不利于漏电流控制的方向移动。由于晶體管通道变短,于其上的闸极对于通道上的电流操控能力变弱,这就是短通道效应(short channel effect)。漏电流的降低也高度挑战制程研发。

现为DIGITIMES顾问,臺湾量子电脑暨信息科技协会常务监事。1988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后转往科技产业发展。曾任茂德科技董事及副总、普天茂德科技总经理、康帝科技总经理等职位。曾于 Taiwan Semicon 任咨询委员,主持黄光论坛。2001~2002年获选为臺湾半导体产业协会监事、监事长。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