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子兵法》:「知战之日,知战之地,则可千里而会战」。面对未来,国际货币基金(IMF)给了我们一个思考的框架。2030年时,全球GDP大国将会重新排列,但如果出现人为的干扰,如何看待未知的未来呢?
根据IMF调查,到2031年时,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GDP第一大国,除了美国落居第二,日本更将落到第五,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德国。西方国家与东北亚的工业国家,都面对少子化的问题,印度总人口将在2030年达到15亿人,也将超越中国,成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
这几年中国经验成为借镜,印度政府采取较为积极的产业发展战略,一方面透过国内市场的适度开放,二方面也积极在全球招商,我们看到了跟以往不同的印度政府,也预期印度在亚洲主要经济体中,可能是成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在经济成长动能的驱动下,印度将会落实更多的产业政策,甚至往更高端的面板、半导体产业发展。
6月底时,全球最大的EMS制造厂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访问印度,与印度总理穆迪(Narendra Modi)会谈80分钟,双方的合作范围不是只有为苹果(Apple)代工的手机制造厂而已,也包括后来宣布的半导体与电动车事业合作构想。
从1990~2020年,中国在科技业的发展上高度享受了「人口红利」的优势,初期只是由中国提供充裕的劳动力与廉价的社会成本,但在2007年iPhone上市之后,中国挟著2008年成功举办北京奥运的实绩,掌握移動通讯产品双向产出数据的时机,大力培养本土产业,也带动中国網絡巨擘的崛起。
中国的成功模式,东协南亚国家起而效法,「科技民族主义」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国际情势的主轴,印度更将跟随中国的脚步,培养本土的網絡巨擘企业。根据CB Insights數據显示,到2022年6月底为止,全球1,170家独角兽企业中,有68家来自印度,这与印度庞大的人口与英文优势息息相关。
然而,人口红利固然有助于「平臺经济」的发展,但仍须落实实体经济的价值,否则经济成长的果实,过多留存于虚拟的世界时,倚赖实体经济的底层民众仍然难有实惠。
很多人都赞美以色列在发展通讯服务、半导体设计上成果斐然,但以色列多数在事业发展到一半时,就将半熟的事业出售,然后再继续下一个新事业的研发。以色列的新创公司,固然可以获取高额的利益,但毕竟能从事高科技研发的是少数人,社会资源、财富的分配都将成为社会的难题。
臺湾则不然,光是三个科学园区就有超过30万人,半导体业32万从业人员贡献臺湾12%的GDP,而全国从事电子上下游产业的从业人员接近百万人,连金融界也受其利。
臺湾上下游整合、完整的生态系,才是东协南亚各国发展科技业的典范,难怪东协、印度频频跟臺湾招手,而东协市场与充裕的劳动力、工程师,确实是臺湾很好的潜在伙伴,只是大家对臺湾产业的理解有限,臺湾也对于各国的劳工法规、基础环境有很多的疑虑。
末日博士罗比尼(Nouriel Roubini)说「未来的经济将会经历漫长而惨烈的衰退」,相对于其他产业,半导体与ICT供应链是具前瞻性的高附加价值产业,强化双向沟通,加速臺系产业往东协、南亚移动,才能为国际社会保存「復蘇」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