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取用于国,因粮于敌」。臺湾小,虚实正奇应交互运作,2500年前的智能,用在今天也仍有很多的想像空间。
从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到商务部长雷蒙多(Gina Raimondo)都说,臺湾掌握全球最尖端的半导体制程与产能,一旦两岸兵戎相见,张忠谋甚至说臺积电可能被摧毁。但臺积电真的属于臺湾吗?别忘了臺积超过7成是外资持股,有将近7成是美系客户,甚至美籍高端经理人更不在少数,臺积电是全球产业共创的事业体。
臺湾是经由多年努力,才建构出一套无可替代的运作体系,背后的ICT产业供应链更是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关键。以NB、服務器、手机为主体的生产事业多数仰赖海外工厂,只是资本操作、管理仰赖臺湾的总部而已,新的时代应该有新的情境与战略思维,基于与大环境共存共荣的理念,「自反而缩、化整为零」,反可以形成最大的优势。
只有2,300万人口、且不被国际社会认同为正常国家的臺湾,能在众所瞩目的半导体产业建构出无可替代的优势,就如中了乐透一样的幸运。
1970年代,全球半导体产业刚刚萌芽的时刻,臺湾派遣了一个团队到美国RCA取经,这个团队的成果,就如同1870年代日本「岩仓使节团」一样的精彩与成效卓著。一个世纪之前,由岩仓具视领军的日本政坛菁英,成员包括伊藤博文与大久保利通的使节团,用「始醉、终狂」来形容22个月游历欧美各国的经验,这是日本政治体系现代化的开端。
100年后的臺湾,在1974年派出20多名最优秀的年轻人到美国RCA取经,之后这些年轻人都成为臺湾发展半导体产业的英雄。臺湾1970年代经历石油危机,加上与日本、美国断交,以及退出联合国的冲击,让臺湾人惶惶不可终日。选择半导体产业,同时又经营科学园区,其实只是无计可施的大环境下,尝试著埋下一点点的火种而已。
1980年代,蓬勃发展的个人电脑产业带给臺湾第一桶金,世界一起供养的臺湾,在中国初醒的年代成为电脑王国(注:我的第一本书《电脑王国》Republic of Computers在1995年出版)。2000年以前,臺厂透过承接代工订单而成长茁壮,全球近90% NB生产基地就在臺北到新竹一小时的车程内,北臺湾如同硅谷,成为全球科技产业最密集的生产基地。
2000年后,量产制造的工作转移到中国,但臺湾依旧是运作的枢纽,借由个人电脑的产业基础,臺湾IC设计业出现了进口替代的商机,不仅IC设计业蓬勃发展,晶圆代工业、封测产业也能与IC设计产业共创共荣。臺湾的成长、茁壮,背后有坎坷的过程,但也充满了幸运。
现在全球产业格局已经今非昔比,臺湾主力IC设计公司的产品有80%卖往中国,看似臺湾高度仰赖中国。但其实不然,臺商一大半的零组件卖给臺系大厂在中国的组装厂,一旦生产结构改变、生产基地分散,供应结构也会跟著改变。
传统的OEM大型订单之外,因为电动车、智能应用出现的多元商机正在酝酿成形中,分散型的生产体系将成主流,而动辄70亿美元的12吋晶圆厂,以及需要庞大土地、劳动力支持的量产制造业,也需要与在地的应用对接。对全世界的经济营运而言,让臺湾ICT产业真正无国界地运作,也许是大家最好的选择。
至于如何进行,我们利用后续的篇幅一一探索各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