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时候蒋尚义接受加州电脑博物馆口述历史的邀请,回顾了一些他在臺积电、中芯国际服务的经验,这些文字稿最近释出。很多在媒体上做评论的人,可能一辈子没跟张忠谋对过话、跟蒋尚义吃过饭,也不曾参加过臺积电的技术论坛等专业活动。
我痴长几岁,这些事都做过之外,手上有些我们研究员提供的数据,加上也有不少在臺积电、中芯国际工作过的朋友,我把我的心得,拿出来跟大家分享,试著提供不同的角度让大家更理解护国神山。
蒋尚义说:「英特尔(Intel)其实没输那么多」,这句话应该是真的。蒋尚义又说:「臺积电没那么伟大,只是把多事情做得很到位而已!」其实,这牵涉到事业模式、企业文化与市场定位等问题,我们可以对照蒋尚义的评论,找出一些事业经营上的道理,而不是听完故事后,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然后「船过水无痕」。
蒋尚义谈到臺积电在180納米与130納米技术上的突破时,示范了臺积电弯道超车的故事。他说这两个時代的技术,IBM是领先的公司,并邀了几家领先的公司组成联盟,共同研发新的技术,臺积电并未受邀。
那个技术時代,正好是从铝制程转进铜制程的時代,而担任研发副总裁的就是蒋尚义。1998~2000年间,DIGITIMES负责主办SEMICON Taiwan的研讨会,也连续三年邀请应用材料的董事长Jim Morgan、总裁Dan Maydan与王宁国担任Keynote。
那时应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臺湾分公司跟DIGITIMES合作,制作了好几个「铜制程」的专题,至今我还记忆深刻。臺积电只是在设计架构上做出正确判断,进而取得一肩之差的领先。也差不多是那几个時代,臺积电开始大规模扩张研发团队,不仅拉开与联电之间的距离,开始真正成为世界级的公司。
2015年之后,臺积电拿出营收的3成以上做为资本支出,2019年进入EUV時代之后,资本支出占营收比重就开始超过4成,而现在更是投资5成,让竞争者望而生畏。
到了10納米、7納米的時代,英特尔定义的规格,甚至是领先臺积电一个時代,我们可以从两家公司公布的技术规格中得知一二。以每平方毫米的晶體管数量对比,英特尔10納米的规格,与臺积电、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7納米的规格相近,而英特尔7納米的规格,甚至比臺积电、三星的5納米更先进。
但关键就是蒋尚义说的,臺积电没有特别了不起,只是把每一次定义的规格都做得很好,而英特尔可能是高高举起,技术规格仅供业界参考,没有亮眼的客户名单,到现在放不下身段,继续追求最完美的技术,这就是现代版「失之毫里,差之千里」的新解。
在晶圆代工这个领域,「客户结构」是建构生态系、摊提庞大晶圆厂投资的关键。没钱,什么事都别谈!(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