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國半导体产业的产值与臺湾的规模相当,但产业结构却截然不同。韓國半导体业的产值中,有超过90%是晶圆制造的贡献,而且特别集中于存儲器的制造领域。虽然韓國政府,甚至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都推出很多奖励措施,希望韓國本土的IC设计业能振衰起弊,但显然成效不彰。
这当然与韓國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很多韓國的IC设计公司,都以韓國的大集团为主要的客户,最后当然也依附在财阀经济的体系,很难成长茁壮,但韓國的半导体业也因为大集团果敢的投资,而在几次的产业转折中胜出。
韓國半导体制造业起步于1980年代初期,三星第二代掌门人李健熙独排众议,从美国找回一批专家,投入DRAM的发展行列。同一个时期,SK海力士(SK Hynix)的前身现代电子也在1983年加入竞争行列,以2021年的营收计算,两者合计1,050亿美元,对整个韓國半导体业的贡献超过90%。
三星从1990年代中期起,就是全球最大的存儲器制造厂,在全球存儲器市场上的市占率都维持在40%上下,技术上也独步全球。三星之所以领先,与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危机入市」的策略有关。金融海啸之后,臺湾存儲器厂商亏损累累,积欠银行资金高达4,000亿元,那时的存儲器厂商中,三星是少数有能力可以加码投资的业者。
根据历史纪录显示,三星在2007年与2008年的产能各自增加了36%与23%,这与臺积电在2009年后大举扩张资本支出的策略如出一辙,而这也是三星、臺积电今天可以分别在存儲器与晶圆代工事业上拉开竞争优势的关键。
但海力士就没那么幸运了,亏损累累的海力士邀请鲜京集团的SK Telecom注资,在2012年改称SK海力士之后才慢慢走入坦途。2022年初购并英特尔的NAND部门之后,成为NAND全球第二大厂,也摆脱过去只靠DRAM独撑大局的跛脚架构。
不同于日本在半个世纪之前发展半导体产业时,就能兼顾设备、材料的历史背景,在材料设备工业上基础较为薄弱的韓國,受到2019年7月日本禁止氟化氢等半导体材料输韩的禁令之后,韓國更积极布局材料设备产业,如今已有8%半导体业产能来自设备、材料业的贡献。但相较于臺湾与日本的跨国合作关系,韓國更像是孤军奋战。
中国人总是说朝鲜半岛是东亚桥梁,被联合国认证为已开发国家的韓國,4,000年来国力从未达到今日的境界,虽然朝鮮的飞弹威胁从未停止,韩战的和平协议从未签署,但韓國总是在危机中取胜。
今日韓國产业风险还是一样来自邻近国家,臺日联手正好可以互补,也可以取韓國而代之,或者成为阻挡韓國进一步发展晶圆制造能力的一大障碍。但中国以国家资本发展策略性产业的作法几乎拷贝自韓國,第一个威胁的国家也会是韓國,表面上韓國把臺湾、日本当对手,但真正的对手却是中国。
韓國正在走自己的路,三星订下2030年成为全球系统半导体龙头的战略目标,但几个近邻都虎视眈眈的韓國,在全球新一波的半导体大战中能否全身而退,现在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