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口只有2,332万人的臺湾,2021年半导体业产值高达1,569亿美元,占全球17.9%,是仅次于美国的半导体第二大国,背后的晶圆制造、IC设计、封装测试都在全球供应链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成就并非凭空而降。
1974年,由臺湾工研院菁英组成的团队到美国RCA学习CMOS的技术,这是臺湾半导体业的滥觞,之后臺湾有一些尝试性的投资,但都不是真正关键性的产业改造与创新。
1987年,张忠谋认为IC设计业者难以支应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晶圆厂投资,推出了晶圆代工(Foundry)模式,也成就了臺积电的霸业。但臺湾其实并不只有一家被臺湾人称为护国神山的臺积电,从产业结构探索臺湾时,我们更愿意用「护国群山」来形容以臺积电为核心的臺湾制造服务体系。
就在臺积电起步的那几年,臺湾新時代的电子业者,在宏碁、神通等厂商的带领下,开始在PC领域崭露头角。1985年微软(Microsoft)推出Windows軟件,IBM提出IBM兼容PC的架构,而英特尔(Intel)的386 CPU更让PC有一个标准平臺。
臺湾PC产业开始起飞,到1990年代中期起,臺湾已经是「电脑王国」,全球超过80%的PC来自臺湾,而在经济规模出现之后,零件的需求快速扩张,这一方面提供IC设计业的发展温床,一方面也成了臺积电、联电两家主要的晶圆代工厂,有了本土IC设计业的调节机制。
1990年代,臺湾电子公司透过上市、上柜的手段,在社会大量取得廉价的资金成本,投资电子业成为全民运动,但臺湾只有2,332万的人口基础,已经无法因应快速成长的电子业。而2001年前后,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臺湾的量产制造业大量向中国移转。
而2007年iPhone出现,双向的应用、数据流量,也让中国本土的手机大厂与IC设计业者水涨船高,而芯片代工伙伴,当然是以臺湾为主。在川普出手制裁华为之前,华为贡献臺积电的比重已经接近20%,加上比特币带来的芯片需求,更让臺湾的晶圆代工业蓬勃发展。
臺湾半导体产业因时而生,而1970年代婴儿潮時代培养的理工人才,正好也提供了大量的支持。臺湾的成就,有内在条件,也有外在的契机,像是臺湾这样规模的国家,无论从人口、资本、技术能力,都不容易拥有这样的契机,也受到很多国家的觊觎。
因为半导体产业非常特别的成功经验,今天臺湾的半导体产业,到底是怀璧其罪,还是护国神山,其实也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