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金的「海外」岁月

黄钦勇
2022-02-23
产业观察-250

《茶金》这部影集掀起大家对于1个世纪前,臺湾从农业社会演化的过程,也探索国民党接收臺湾之后的一些故事。「茶」是世界上是仅次于「水」,普及率最高的饮料,18、19世纪风靡了整个欧洲,但当时的茶叶是中国人垄断,BBC有一部「1片茶叶,1,000个故事」的影片,我正好看到几个片段,跟大家分享。

为了打破垄断,英国人在1848年时派了一位叫福钧的人,打扮成中国人到处购买茶叶苗,并学习茶叶种植、烘焙技术。这套系统被引进到大吉岭、阿萨姆,成为今日印度制茶工业的滥觞。被称为茶叶王子的大吉岭贵族班纳吉,说爷爷告诉他,采茶最好的时机是月圆的前后三天。一段与茶农优雅的对话,其实是在以西方人更容易接受的语言描述茶叶、行销茶叶,这也是中国人最不擅长的。

另外一段故事,发生在里海边上的佐治亞共和国,刘峻周,一个中国人在20世纪初被聘雇到此种茶,并与当地的贵族结婚。刘峻周的茶叶席卷整个东欧市场,被称为佐治亞的茶王。只是1917年苏联革命之后,茶园被收归国有,共产社会重量不重值,以化肥为主的栽培方法,为茶园带来致命的打击。

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佐治亞人发现荒废多30多年的茶园竟然自我疗愈,如今再次成为优质茶的产地。您可以想像佐治亞共和国会是茶产地吗?您当然不知道,因为佐治亞不发签证给臺湾人,去过佐治亞的臺湾人屈指可数。

现在,也有人用更科学的方法种茶,您能想像在新西蘭北方的偏远地区,有一大片茶园正在成为茶叶新的供源。一位来自臺湾的移民,他看到邻居的山茶花盛开,认为山茶花与茶叶的生长条件类似,因此引进100多棵乌龙茶的树苗,开始将臺湾的高山乌龙种在新西蘭的平地上。

这家命名为「玺龙」(Zelong)的茶园,已经有几百万棵的茶树,他们强调机械耕作、有机种植,并且成为习近平访问新西蘭时,端到桌上的国宴茶。茶叶的种植、采摘方法、地点,这会对未来的茶叶市场造成冲击吗?

这三段故事,其实也是现代产业竞争的缩影。在臺湾的茶农、茶商只知道生产,并不知道世界市场的改变。茶金成为茶土,而化肥厂的生产过程一波三折,也与官商勾结、外行领导内行息息相关。理解市场与产业技术的变化,一方面得有「内省」的功夫,一方面得有「外放」的本事,收放之间要有商场如战场的心理建设。

「内省」包括企业与产品的定位、技术的创新变革,「外放」的功夫包括产业关系的经营、世界市场的理解。如果面对浩瀚多变的市场,我们自以为无所不知,那么您不是过于自大,就是欺骗自己、欺骗员工。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著有《决胜矽纪元》、《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數字臺湾》、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中国、欧美、亚太主要城市。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