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底时,全世界独角兽已经多达958家了,这958家中,美系业者487家,比例维持50.8%的高档,但中国业者的比重,却从四年前我开始统计每年独角兽数量时的24%,一路跌到18.6%。由于前途并不透明,加上中国独角兽前辈一一落马,现在中国大概很少人在谈独角兽了,反倒是臺湾开始检讨为什么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独角兽,自己却留不住。
其实,臺湾一开始就错了,臺湾人喜欢追星,有机会成为独角兽的Appier或者是Gogoro都是大家追捧的明星,至于成为独角兽之前的迷你独角兽,其实更适合臺湾,但显然无人闻问,更重要的是发展独角兽的目的何在更无人探询。
最近元宇宙的议题很热门,实体的网通基础建设、數據中心、AR/VR/XR设备,臺湾人都不陌生,但生活、工作、娱乐、医疗的情境与应用平臺,臺湾都缺乏足够的想像力,而谈了一段时间的区块链、虚拟货币,在臺湾也只是一个小涟漪,甚至在大型的研讨会中也缺乏足够的共鸣。
这些对于未来的想像力,以及与产业之间的连结都得靠新一代的创业家来突破,也许我们希望能有下一波的成长动能,也许是我们这一代希望给年轻人一些新创的机会,总不能最聪明的人都去了臺积电、联发科啊!
金融、电子,甚至医疗、机械都是臺湾很重要的产业,基于带动产业新一波的成长动能,让臺湾主力产业能够升级发展,更是重要的目的。「钱」反倒是最不重要的,臺湾不缺市值几十亿美元的企业,不需要东施效鼙,甚至画虎不成反类犬。
受邀到中国医药大学参与年度的主管会议,主持会议的洪明奇校长、王陆海副校长都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们讨论研究計劃非常明快,完全没有学术圈那种推拖拉的氛围。董事长蔡长海提出一笔金额不小的产学合作预算,洪明奇校长说每个申请計劃3~5页简述便可,董事长要的是具体的成效,这是中国医药大学近几年不想窝在黉宫,突飞猛进的动力与格局。
在这次会议中,另一位受邀的中华开发生医总经理徐大诚提出臺湾12家生医界的明星企业,医材领域市值第一的是和硕转投资的晶硕,市值已经是10亿美元等级的企业,其余超过晶硕的还有合一、药华、高端、北极星、臺康、中天、KY-共信、晟德,这些都是目前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公司,如果我们同意施振荣说:「只有美国、中国有能力养出足够的独角兽」,那么臺湾扶植新创产业的观念正确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