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脸书上,我针对交大研究生自杀事件,回应臺大叶丙成教授贴文的一段留言,意外地获得很多叶教授粉丝的按赞和回响。最令我深思感慨的是几段脸书上的留言:「自己想做的东西跟公司要的很难一样,......最后大家还不是混口饭吃?」、「其实,现在年轻人的目标,说穿了,就是"活下去",......所以有职业,就是可以活下去的饭碗,......」
今年3月,我在电子时报「同窗、同学」专栏分享我10多年前在竹科工作时的梦想(注1),提到我用RICE (Role Model,Innovator,Communicator,Expert) 四个方面的梦想改变当时组织内的人心,突破泥淖的困境。
10多年后,我作梦也想不到,现在的我所面对的问题,早已超越一个单一组织,而是教育、职场纠结不清的社会问题,远超过我个人能够理解、更遑论找到解方。
就在沮丧之时,莫名其妙地想到李煜后主的一首「浪淘沙」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我从小就是个爱作梦的人,当自己无法解决周遭问题的时候,总会梦想著自己身在一个远处的桃花源,在那里自己设计一个理想的乌托邦。等到梦醒了,自己的心灵如同被洗涤一般地苏醒过来,也能更清晰地面对周遭的现实问题。
「教育、职场纠结不清的社会问题」,就是我现在关心的周遭问题,我没有解方,只能到我远处的桃花源作梦,尝试设计一个我心中理想的乌托邦。
首先,如果把人才比喻成产品,教育现场(如学校)就是制造人才产品的工厂,而职场就是定义产品、接收产品、使用产品的市场。这样的产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量产」模式:1.「同类大量制造」(如DRAM);或是 2.「多类小量客制化生产」(如多元类比产品)。
正如产品量产模式取决于市场需求,人才的教育量产模式也取决于职场的市场需求。可惜的是,今天臺湾人才需求端─职场的选才制度,承袭数十年的学历选才模式,所以无论教育现场有志之士怎样大声疾呼应改变现况,臺湾的教育工厂从教育部、学校、到家长,照样不动如山地用职场单一产品标准,大量地制造齐头平等的人才。
所以,人才问题的根源在于职场选、用才的市场机制,不改变职场思维,臺湾的教育制度永远没有重见光明的一天,而年轻人「混口饭吃、活下去」的职业现象,也会持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