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半导体厂高度依赖计算能力。2000年后才引进的计算方式主要包括第一原理计算(first principles calculation)和机器学习, 2025年又即将加入量子计算。我将这些方法称之为计算半导体(computing semiconductors)。
第一原理计算是指由最基础的物理学底层出发,包括量子力学、电动力学(electrodynamics)等,用以计算材料的诸种性质。第一原理计算于1970~80年代在凝态物理(condensed matters)和量子化学(quantum chemistry)成为标准称谓。
在1980~90年代,一些半导体大厂的实验室如IBM,Bell Labs和NEC开始用它来计算高介电值物质(high k dielectrics)、缺陷(defect)、异质结构(heterostructure)等。
2000年后因为第一原理计算的套件广泛开发与商业化,以及计算机算力的大幅提升,许多半导体公司将其整合入研发的工作流程之中。2010年后,第一原理计算已经变成各大晶圆厂的研发标准工具。
第一原理计算的应用例子包括高介电值物质(如HfO2、ZrO3等)、缺陷及可靠性模型、新通道(channel)材料(如Ge、III-V族等)、二维材料(如MoS2、WSe2等)。
第一原理计算几乎可以涵盖晶格材料的所有性质,包括能帯寛(bandgap)、电场、磁场、自旋(spin)、电子传导(transport)、热(thermal)、振动(vibration)、光学(optical)等性质。
第一原理的计算在搭建晶格结构时依所欲建构材料的原子种类、共价键(covalence bond)长度、晶格对称(lattice symmetry)、相位(phase)等因素来组织材料,宛若堆叠乐高。也有能力故意在晶格中空出一两个位置,形成空隙(vacancy);或者加入其他类原子,形成掺杂剂(dopant);甚至形成错位(dislocation),这就是半导体制造过程中有意出现的结构或无意出现的缺陷。
不同的分子结构亦可设法连接在一起,这就是2种材料的界面(interface)。现在的半导体元件微缩近乎极限,材料的本体(bulk)部分差不多就恰好只能实现电子该有的传导性质。由于本体部分日益单薄,界面性质的重要性逐渐增加,因此成为半导体材料研究的重要题目。
总结一下,第一原理在半导体目前最重要的应用有三:
一是材料的能带结构与电性(electronic properties);
二是缺陷、掺杂剂和可靠性的分析;
三是下時代元件新材料的开发。使用第一原理计算大幅的降低原先试产批(pilot lots)的使用,也缩短开发时间。
虽然学术界在2000年起就有如晶圆缺陷分类、良率分析等大数据的应用,但是现代意义的卷积神经網絡(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在2015年后才开始应用于晶圆图模式识别(wafer map pattern recognition)。
接下来扫描式电子显微镜影像分析(SEM image analysis)以及缺陷检测(defect inspection)也开始以机器学习来处理。
到了2017年以后,主要的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以及晶圆厂开始应用机器学习于缺陷检测、曝光热点侦测(lithography hotspot detection)、制程监控(process monitoring)等。
2020年后机器学习的技术日趋成熟,于半导体工作流程中被广为采用,包括用于良率学习(yield learning)的晶圆图缺陷聚集(wafer map defect clustering)、光罩合成(mask synthesis)及光学邻近效应修正(Optical Proximity Correction;OPC)、热点检测(hotspot detection)、自动光学检查(Automatic Optical Inspection;AOI)、预测性维修(predictive maintenance)等。大致上透过高维度、巨量信息的分析及图形識別(pattern recognition)监控工厂及提升工作效率。
由于机器学习的深度渗透,整合后的结构形成智能制造(smart manufacturing)、虚拟工厂(virtual fab)、虚拟晶圆(virtual wafer)更有效率的制造、研发系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