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湾目前的汇率政策由两个原因塑造成型:一是臺湾特殊的国情。自49年以后,臺湾一直认为处于准战争状态。政府的假设是如果有紧急状况,譬如战争或金融危机,不可能指望外头的援助,譬如国际货币基金或世界银行,所以要有自己的储备,像以前的战备存粮。经济学中一般正常的外汇存底金额应该是支付3个月的国际贸易所需。以今年第一季为例,臺湾的进口额为613.3亿美金,这就大约是臺湾应有的外汇存底数目。但至4月为止,臺湾的外汇存底为4,384.3亿美金,超额有6倍之多!如此巨额的外汇存底自然会倾向于低估臺币。另一个原因是臺湾过去的经济成长受惠于外贸出超甚多,而低币值有利于出口,这也是以前央行承受的潜在压力。
因为有这么庞大的外汇存底筹码在手,臺湾央行在执行各国央行的共同任务-维持温和的通货膨胀以支持经济成长、充份就业-优而为之、游刃有余,每年还能帮政府挣进2、3百亿的盈余。更重要的,在臺湾经历区域性、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时,央行的作为让臺湾所受的伤害都比较轻微,近20年来的事件包括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01年的.com泡沫以及09年的金融海啸。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当泰铢首先崩溃,韓國、印尼受严重影响,香港受金融投机客围攻时,臺湾因为央行强大的稳定力量,从来没有成为攻击的目标。
但是由于央行太出色的表现,民间企业对于汇率风险规避的应有作为就显得轻忽。今年第一季,新臺币从32.279升值到30.32元,逾1,600家上市柜公司首季盈余虽仍有4,448.6亿元,但其中汇损金额高达326亿元、创历史新高,吃掉总获利近7%。
臺湾企业经过这么多年的成长,财务上应该有能力管控自己的汇兑风险。企业的汇兑操作以不受汇损为原则。除了企业本身进项与出项的自然避险(natural hedge)外,以远期(forward)外汇构成的对冲组合(hedge portfolio)是常规的避险操作。但是这些操作都有财务上的成本,如同利息之于举债。如何在财务费用与风险承担之间取得均衡是财务上的经营考量,但是完全没有预为之计则一定是失职。臺币汇率更挥发性的浮动将成为常态,汇兑风险的规避是企业经营的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