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竞逐:意识形态将是未来竞争的杠杆

黄钦勇
2021-07-05
万卷书-023

2020年时,中国常驻海外的部队达3万人,中国石油消耗占全球20%,2017年时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进口国,而现在中国已经有超过3亿辆汽车。现在的中国有14亿人口,250万名解放军、150万名武警、14个邻国(世界最多)。一带一路的政策看似要恢复中华民族的荣光,但却可能是大搏奕的转捩点。

各国的敌意、保留,连巴基斯坦都要有1.5万名军队保护中国驻外的工程人员。日本拥有21艘潜舰,印尼与韓國合作兴建第一艘,澳大利亞现役6艘,正在兴建12艘。躲在海底的潜舰是保证自己有反击能力的基础条件,朝鮮、巴基斯坦、臺湾都在布局潜舰,而印太地区进入「第二核子时代」。

印太是澳大利亞人的生存之地?

澳大利亞是整个世纪不曾衰退的国家,澳大利亞的出口3分之1都去了中国,但澳大利亞并非高度仰赖出口的国家,且是中国仰赖澳大利亞,或者是澳大利亞仰赖中国,尚有很多可以讨论的空间。澳大利亞追求自主的国防、外交政策,而且澳大利亞人以民主自由来定义国家,而非民族、宗教,当其他国家遭遇困难时,澳大利亞人不会袖手旁观。

澳大利亞拥有独立的智库机构,令人羡慕,我们可能吗?澳大利亞人对于中国干涉内政、扶植亲共华人社群都是令人反感。在澳大利亞有120万华裔人口,大约5%。澳大利亞很早就阻止了中国在澳大利亞的基础建设投资,禁止华为参与5G建设,而且大幅增加对邻近岛国的支持。现在更越洋、跨国找日本、印度合作,甚至印尼,严格说起来「印太战略」是澳大利亞先动起来的!

澳大利亞出口3分之1仰赖中国,却敢于挑战中国的霸权。日本以高品质的公共工程能力、外交的可靠性、不具威胁的军事武力与很多国家建立战略性的伙伴关系。臺湾全面性的接受挑战,从资金、媒体、社群渗透,每一件事都有中国渗透的压力。北京是以「锐实力」挑战各国的底线,精准度最高,而臺湾承受最大的压力。

在贸易、科技、智财权等领域,美国针对中国采取对抗的方式,下一个可能性就是军事对抗:是冲突、投降,还是妥协?强国之间的妥协,可能不符合中小国家的利益!外交上的努力:相较于国防支出,外交费用其实很低;弱小的国家更应重视外交,可以让「强权即是公理」的姿态面对挑战。

为拥有近40年资历的产业分析师,一手创办科技专业媒体《电子时报》(DIGITIMES),著有《决胜矽纪元》、《矽岛的危与机》、《东方之盾》、《断链之后》、《科技岛链》、《巧借东风》、《西进与长征》、《出击》、《电脑王国ROC》、《打造數字臺湾》、等多本著作。曾旅居韩国与美国,受邀至多家国际企业总部及大专院校讲授产业趋势,遍访中国、欧美、亚太主要城市。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