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夜生活而言,柏林与韓國的一些城市都有很好的评价,特拉维夫、贝鲁特分数也高,而巴拿马因为網絡速度而获得不错的评价。这是我们希望塑造的城市风貌吗?我们正在迎合西方人的生活品味,但如果西方人到了这些城市,只是重复自己过去的生活模式,那么这样跟我们到巴黎、京都这些美食之都吃麦当劳有何不同?
从文化特征与竞争优势来看,我认为臺湾应该发展书法文化,这与臺湾使用繁体字、熟悉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优势息息相关。臺湾的庙宇,应该成为文化传承的基地,而不只是一些老人下象棋、打发时间的场所。我们这个時代的朋友,很多人喜欢旅游,但却缺乏追逐「异文化」的习惯与勇气。旅游的行为是为了脱离日常生活的常轨,但我们经常无所不在,但也经常无处可去。
我们对观光业的认知
根据世界旅游观光协会(WTTC)报告,观光业在GDP贡献值超过10.4%,创造了超过3.19亿个工作机会,也是经济成长非常主要的动能。很多人为了接触外国人而学习外语,全球75亿人仅有20%的人能讲英语,但網絡上的信息一半以上是英语,有趣的是20年前80%是英语。这是更集中了,还是文化的多元性,开始在網絡世界呈现出该有的面貌。与其这样说,不如说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沈淀之后,所有的人、社群、国家都希望找到自己的认同。
两种力量的拉扯,带来了很多微妙的改变,例如全球6,000种语文,只有600种算是安全的,其余都可能消失在我们这一代面前。我们愈保护,语言消失得愈快,这跟我们保护动物,寻求生物的多样性有异曲同工之妙。
「Tourists are terrorists」,观光客也被称为恐怖份子,他们来尝鲜,却又钟情于自己熟悉的品味,而在地人又试著迎合那些低俗的口味。例如,在溪头建立妖怪村,以及邀请日本人吃日本料理是让我最难理解的事,日本人为何要在臺湾享受日本的氛围呢?没有自信的后进国家,试著在先进国家置后的族群中寻找商机,但却没有自信直捣黄龙。
「Coca-colonization」是我们对于可口可乐的另外一种诠释。全球化之后,差异性反而减少,旅行原本是为了追求差异,但在尝鲜的过程中却又希望接触自己熟悉的事物以减少不安全感。现在KFC与星巴克随处可见,在臺湾的乡下见到麦当劳,或者我们在旅行时也会选择瑞士乡下的麦当劳时,对全球化的认知是差异化还是同质化会出现更多的争议。
游牧者无法避开城市去理解世界的改变,城市是各种交流与机会的催化剂,但也带来很多的问题。城市的公民意味著你对这个城市的权利与义务,这也是自由与赋权(Empowerment)之间的挣扎与矛盾。未来似乎很多城市朝著一致的方向迈进。同样的食物、同样的SOHO区,都由废弃的工厂改造的文创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