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IC Insights统计,2020年时,全球晶圆总产能以8吋计是2,081万片,其中67.8%来自12吋厂贡献。包括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臺积电、美光(Micron)、SK海力士(SK Hynix)、铠侠(Kioxia)在内的五大厂,掌握了54%的产能。这个产业是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客户高度连动的产业,经常牵一发动全身。
如果我们拆解这个数字背后的结构,会发现全球12吋晶圆的产能有23%掌握在臺湾手上,24%在韓國厂商手上,只是韓國以存儲器为主,臺湾则强于系统IC制造。如果把日本、中国各15%的产能贡献率,可归纳出东亚四强总共贡献了全球12吋晶圆厂77%。
除此之外,中国的15%,其实涵盖了三星、SK海力士在西安、无锡的存儲器,以及臺积电在南京的产能。如果扣除外商的贡献值,中国比重应该在6%以下,而日本也未能力突破10納米以下的制程,半导体产业正进入一个混沌、低迷的状态。
另外,8吋晶圆产能中,臺湾贡献了19%,中国也有17%,其余便是韓國(15%)、日本(12%)。2021年上半缺货严重的车用半导体,其实多是使用8吋晶圆生产。
为了突破美国封锁,中国必然全力一搏,但日本、韓國也会尝试从臺湾找到战略合作的价值。日本在材料、设备与先进技术(如量子)上与臺湾合作,韓國把28納米的生产委托联电,其实都是相当有创意与尝试突破的作法,也值得大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