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过去创作插画,必须亲手完成所有细节。有了AI,只需勾勒轮廓,它便能自动补全。起初它常误解原意,画面失去神韵,例如我画的Julie Andrews白描稿在AI生成后严重走样。
但经多次训练,它逐渐掌握我的风格,这让我惊觉:AI是否正从助手迈向取代插画家?
數字时代的商业插画、游戏设计与小说封面皆采主画家与助手分工:前者掌构图与人物,后者负责上色与背景。AI正改写这一模式。它能生成完整场景与统一风格的角色,甚至依文字指令完成整幅作品。于是问题浮现:当AI成为主要执行者,作品还能称为「插画家的创作」吗?
传统分工清晰,例如日本工作室由主画家定构图神韵,助手执行上色修饰。AI的价值,在于接手重复性高的技术任务。Midjourney、Stable Diffusion与DALL·E等工具能精准模拟笔触与光影。插画家输入草图或文字描述,AI即可快速生成背景与配色。有画家称它是「永不疲倦的助手」,能實時测试多种风格方案。
然而,当AI能力逼近人类,界线日益模糊。若AI负责大部分视觉产出,插画家是否仍为创作者?法律上,只要人类给予明确指令并审核成果,仍属人类作品;但在伦理与感知上,观众已难分辨「人笔」与「机笔」,艺术家的独特风格也可能被压缩成演算法模板。
插画家如我者,选择与AI共生,把繁琐细节交予AI,自己专注于构图与概念。例如先手绘草稿,再指令AI生成多种背景方案取其佳者;或在AI生成的服饰光影上再创作,注入笔触的温度。这种「AI助笔」模式维持艺术主导权,也提升创作效率。
相对地,全由AI生成的插画虽快速完美,却缺乏人性的意图与情感。AI能复制「美」的形式,却无法体会创作的动机。正如摄影未取代绘画,AI亦难取代插画家,但它将重新定义插画,使创作者更像「导演」,专注于构想与审核,而非执笔描绘。
这股转变正重塑教育与产业。传统插画训练强调技艺,如今学院课程已纳入AI绘图,重点转向提示设计与风格管理。未来插画家或将成为「视觉策划」或「美术监制」,其专业核心不在技术,而在图像叙事与文化感知。
我如此祷告,AI或许能取代插画助手,却难取代插画家。真正的创作超越图像输出,重点在于观点与情感。AI能模仿风格,却不懂其精神。当人类视AI为协作伙伴而非敌手,插画艺术将迈入新纪元:从笔尖延伸至演算法,从劳动密集转向创意驱动。
最终,AI取代的不是插画家,而是耗损创作热情的重复劳务。人类插画家的价值,仍在于以想像构筑世界,并以情感赋予画面灵魂。我如此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