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台积电创办于1987年,从那一年算起,大致可以将台积电的经营过程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台积电跟台湾多数的公司没什麽两样,试着在代工业务上取得立足的半亩三分地,那是「Pure Foundry」的时代。台积专注制造,告诉客户信赖他们就对了。台积电不会搅和客户的利害关系,以「诚信」为核心价值,把事业重心放在创造客户的利益上。这个阶段,英特尔(Intel)看不上台积电,台积电仰望着英特尔,也不知道哪个牛年马月才能笑傲江湖?
这个阶段的台积电已经掌握企业经营的脉络,并坚持累积自己的核心优势,但本质上只是众多优秀的半导体厂商之一。我认为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台积电的经营模式、内涵也出现明显改变。台湾产业趋于成熟,大量进口替代的零件商机出现在台湾的半导体设计产业,台积电一方面在国际市场上开疆拓土,一方面有了台系IC设计厂的挹注,等于有了一个不错的场域,这个场域还不时成为调节长江水位的洞庭湖,而这个阶段也是台积电与联电分出高下的阶段。
一个以核心优势经营多年的企业,年年赚钱,市占率过半,又将营收的8%投资在研发上,这是研发资源的绝对优势,掌好舵持之以恒,才是台积电今日傲视全球的成功关键。
2000年前后,台积电开始较大规模的投资研发团队,在制程技术上取得领先的地位。以双螺旋状的交错布局紧跟着摩尔定律前进,并在0.13与0.18微米时代超前联电,从此奠定在制程技术上的领先地位。
那时几百人的研发团队已经是难得一见,这一批人见证过大团队的管理经验,也是今日台积电领导核心的重要成员浮出台面的时代。张忠谋认为,台积电已经没有太多悬念,因此开始授权蔡力行、蒋尚义、刘德音、魏哲家等核心干部操刀,主导制程开发的工作,并建立多元服务客户的能力。
从经营绩效与时代的角度看,蔡力行也是战功彪炳,但大家都说2008~2009年间的金融海啸期间,蔡力行未能在关键时刻,强渡关山、危机入市,取得更大的领先,是事业布局上的一大败笔。张忠谋老骥伏枥,在28纳米时代强力投资,扩大领先差距,也让台积电进入第三代的产业经营格局。
0.13微米到28纳米的几个关键时代,几百人为单位的研发机制,大致还在一般主管的管控范围之内,制程上的领先加上效率化、单纯的运作,2000年前后的台积电已经是顶尖企业,但2009年后,大帅采取更积极的战略,也打出一场令人瞠目结舌的战果。2009年以前的台积电,是研发挂帅台积电「Tech. Lead」的阶段。
在张忠谋管理台积电的最后几年,加上这两年刘德音、魏哲家双轨运作的机制下,台积电更是大步向前,扩大了领先的差距。此时的张忠谋,「拔剑四顾心茫茫」,选择在2018年功成身退。
如果我们用「赌盘」的观念来形容晶圆代工产业的竞争环境,那麽台积电的胜利方程序就是「领先的制程+对手望尘莫及的资本支出」,或者我们可以说拥有市场上一半筹码,比对手多出好几倍的台积电,以无可对抗的资金、技术、客户关系「梭哈」了晶圆代工市场。
以目前看到的国际大局,台积电下一个阶段应该是国际布局,补强台积电在人力、材料、设备、应用体验上的不足。海外市场的投资势在必行,也不会独沽美国市场。与日本、欧洲在材料设备研发上的合作,应该是可以预期的关键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