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初,交通大学校长换届,信息学院院长林进灯转任教务长。新任校长吴重雨指示我接任院长,同年2月正式上任。
任内我推动3项核心改革:
首先,建立原资工与资科教授的共治机制,加速两系融合;其次,创立联席会议制度,将传统三级三审的会议流程简化为二级,大幅提升行政效率;第三,确立「应用型研究」为学院定位,并与电子信息中心携手推动大型产学合作,为学术与产业接轨奠定基础。
我始终强调「可执行性」的管理哲学:决策必须具体明确、务实可行。
为消弭系所合并后的本位主义,我邀请前资科系主任简荣宏出任副院长,曾煜棋为资工系主任,同时赋予各研究所所长副系主任职权,建立责任分明的治理架构。人事安排考量专业能力,同时兼顾系所平衡与长远发展。
在评鉴机制方面,我们选择不参与IEET认证,仅采教育部评鉴为基准。作为当年全臺唯一未参与IEET的工程学院,这项决策避免教研团队陷入形式化文书作业。我坚信:「教授应将精力投入教学与研究,而非应付评鉴文书。」此理念获得同仁广泛认同。
学院定位承袭贝尔系统(Bell System)应用型研究精神,强调技术落地与产业价值。当时臺湾应用研究多集中在「发展」端,而美国「研用融合」的模式更具启发性。为此,我邀请工研院资通所所长林宝树担任学院的讲座教授,其于2009年接掌交大电资中心后,我们共同实践「电资中心与信息学院互为延伸」的愿景:重大計劃由电资中心统筹、学院教授参与;一般計劃则由教授独立执行,形成双向研发循环。
在产学合作方面,我主导成立中华电信在交大设立研究中心,并于日后担任副校长时,将此经验推广至全校,创建校级研究中心制度。第一个校级中心是与联发科共建的平臺,接下来则有臺积电、广达、研华、华邦等指标企业相继进驻。这些中心设有专属行政窗口,简化统整智财管理与财务稽核流程,使企业能视研究中心为其研发部门的延伸。同时,我们首创「研究生工作年资认定」制度,强化企业留才诱因,实现产学研三赢。
进入AI时代,我认为信息学院应与臺南校区的AI学院深化整合:前者巩固资通讯核心技术,后者注入AI研究能量。企业如今已从「工具应用」转向「流程革新」的AI思维。
2024年,华邦电子研究中心选择落脚本院,正是看中AI驱动IC设计的跨界潜力。
展望未来,信息教育须超越技术传授,著重培养2项AI难以取代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与原创性。唯有如此,学子方能在智能浪潮中彰显人类智能的真谛,这正是我对学院发展的最终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