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硕生医打造独特脊椎微创手术机器人 全面提升脊椎手术精度与拓展性 智能应用 影音
Vishay
IC975

炳硕生医打造独特脊椎微创手术机器人 全面提升脊椎手术精度与拓展性

  • 林佩莹台北

炳硕生医策略长Michael Lo(左)、行销长Brad Lin(右)。炳硕生医
炳硕生医策略长Michael Lo(左)、行销长Brad Lin(右)。炳硕生医

脊椎是人体中最复杂且敏感的部位之一,手术过程中任何微小错误都可能导致感染、神经损伤、脊髓损伤等严重后果,这也让脊椎手术的风险居高不下,聚焦于精准微创医疗设备开发的炳硕生医(Point Robotics MedTech),透过临床经验与机器手、光学定位、演算法等技术的整合,打造出脊椎微创手术机器人平台,可协助医师以高精准度执行复杂的微创手术,并优化病患的就医体验。

炳硕生医承袭伦敦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教授超过30年的手术机器人技术,在国科会育苗计划的支持下,2016年成立公司,希望透过台湾医疗与机械两大领域的技术能量,开发出脊椎手术机器人,协助医师提升手术精准度、降低风险。

炳硕生医手术机器人与导航系统,协助医师以高精准度执行复杂的微创手术。炳硕生医

炳硕生医手术机器人与导航系统,协助医师以高精准度执行复杂的微创手术。炳硕生医

解决微创脊椎手术痛点 炳硕手术机器人兼具精度与可靠性

炳硕生医行销长 Brad Lin指出,脊椎手术目前的主要挑战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现在医疗机构与病患对手术精准度的要求愈来愈高,微创手术更是如此,传统手术依赖医师经验和手感,然而此做法有一定局限,尤其是骨头磨除等动作,更难以做到高精准度。其次是长期从事脊椎手术的医师,手腕和眼睛容易过劳,这些职业伤害同时影响手术品质与医师的职业生涯。

第二是患者对手术效果和术后恢复期的期望不断提高,提升手术效率和术后恢复效果成为医疗院所的挑战,现在的手术不仅要精准,还需尽量缩小伤口与恢复时间。目前医疗产业的脊椎手术技术和设备效能虽已快速提升,但面对上述需求仍有改善空间,尤其是机器人手术设备,既有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多集中于软组织手术,硬组织的应用相对较少,炳硕生医的脊椎微创手术机器人与导航系统即是为解决现在临床需求而生。

炳硕生医策略长Michael Lo分享公司产品架构,整合了导航系统以及控制技术的并联式六轴机械手,兼具精准度和灵活性特色。炳硕生医的机器人是透过六轴机械手,自动补偿至规划路径上,让手术时的病人位移能被实时追踪,操作者可借此精确且稳定的执行手术。

透过机械手的精密控制,此款脊椎微创手术机器人已进一步拓展减压技术,骨头磨除精度可达纸片薄度,在手术过程中藉由力反馈系统侦测骨质密度变化,依实际情况动态调整磨削力度、深度与路径,确保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严谨医疗验证 炳硕生医获业界认可

Michael Lo指出,医材产品要获得医疗产业认可并顺利商品化,除了克服技术挑战外,还需经过长时间的临床验证。他表示机器人技术属于高精度尖端领域,再加上医疗产品与人体安全息息相关,每一版原型机都需经过严谨验证,并与临床医师持续沟通,确保产品设计符合医疗需求。在实际应用中,每位病患不同的骨质密度和其他外部因素,也会影响手术过程和结果,这些差异让产品从理论到临床实践乃至于商品化过程中充满挑战,炳硕生医的产品即是通过反覆修改与验证,达到医师期待的临床效益

炳硕生医的导航系统从2023年开始在临床使用,截至目前为止,已在150例手术中使用,第一代导航系统和手术机器人,也在2022-2023年陆续取得美国FDA以及台湾TFDA认证。对于产品行销规划,Michael Lo表示由于医疗产业对新产品持谨慎态度,因此先以市场接受度较高的导航系统将为敲门砖。接下来,炳硕生医将打造出能执行骨骼磨除等多种功能的减压手术机器人,协助医生执行更多的脊椎手术,提高手术效率。

炳硕生医的技术之所以能从概念转化为商品,除了团队成员的全力投入外,Michael Lo和Brad Lin都认为台湾逐渐完善的新创环境也是重要助力。炳硕生医在导入临床资源时,透过比翼加速器的辅导顺利找到合适医师,协助测试产品并回馈建议与可行方向。

此外热络的新创氛围与政策支持,也吸引多数海外台湾年轻创业家在疫情期间回台,这些归国的年轻企业家带回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与台湾科技、医疗、制造业结合,形成良性循环,放眼未来,台湾的新创生态系将逐步成熟并快速国际化,炳硕生医也期待与其他企业有更多互动合作,扩大台湾在全球医疗科技领域的影响力。

本文原刊载于TTA杂志2024年5月号,更多新创团队故事欢迎至TTA杂志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