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合作到投资 精诚信息助新创国际化一臂之力
素有台湾信息服务业龙头之称的精诚信息,自2018年开始加大力道于培育台湾新创,并致力扩展其软件生态圈,旗下「AI新创加乘器计划」(AI+ Generator Program;AGP)每年皆针对云端、人工智能(AI)、物联网(IoT)、信息安全、零售科技、行销科技(MarTech)领域遴选8组新创公司,协助与精诚信息的3万家企业客户以及其他生态圈夥伴合作媒合,助攻拓展国内外版图。
此外,近年来精诚在投资海内外新创亦动作频频,包括2014 年,精诚投资硅谷新创Gemini Data,2021年购并专精大数据处理的新创团队ParseMe,目标将两者长期耕耘大数据分析领域的经验结合,打造一站式的解决方案。
针对过去几年精诚信息大张旗鼓地布局新创版图,国际软件事业合作部副总经理唐云顺指出,精诚接触新创事业的第一宗旨在于为既有的生意、产品及技术加值,新创本身具备企业尚未触及的新技术、创新思维,藉由这样的相互碰撞,才有机会合作扩大生态系。
企业看重新创三大条件: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可持续性
一般大企业寻求新技术、新产品、新方向,其一为内部创新,其二则为外部创新。针对这2种策略,唐云顺副总经理表示,精诚采取内外部创新相辅进行的模式。
在内部创业的部分,精诚自 1997 年起,便曾创立「入口查找网站」,其前身为精诚内部代理销售网景浏览器的中文版页面,该站由内部创业独立后,顺利于 2000 年以 2 亿美元的估值卖给雅虎(Yahoo!),是相当成功的内部创新案例。
而至于外部创新方面,精诚在寻找合作新创时,会尽量避开竞争,专注寻找可提升既有方案、企业尚未掌握的新技术为主。
唐云顺提到,如今市场变动快速,若一切都要靠企业内部研发团队进行开发,则容易陷入缓不济急的状态。对于精诚而言,相比于以自家 R&D 出发全权掌握最新技术,进入市场的时机(time-to-market)来得更为重要。透过外部创新的模式与新创配合,可节省企业内部2~3年以上的开发时间,加速上市时间,更可避免在开发过程中市场便遭竞争对手吞食的情况。
在选择合作新创上,唐云顺表示,首先,企业最看重的是解决问题、痛点的方式,以及「痛点」设定是否准确。再者,探究新创公司的技术与商业模式是否具备国际拓展,可规模化(scalable)的潜力,亦即产品需要能标准化、国际化,不能仅是专案型(project-based)产品。尤其,精诚特别关注其产品、服务在台湾、大中华区的销售可能性。其三,该产品及团队是否具备「可持续性(sustainable)」也尤为重要,如此一来对于客户来说才能有最基础的保障。
此外,唐云顺也指出,新创公司成功与否,与领导者的个人特质、能力、经验及国际化的视野呈正相关,因此精诚在挑选合作团队时,也相当在意创业家本人的条件。
首先,以具备领先技术力为基础,再来,创业者亦需对商业模式、财务、经济、市场、潜在客户有相当的视野与认识,在进入市场时,创业者也要能具备沟通、说服、销售的能力。
精诚携手新创出海 为客户寻求新兴解决方案
过去精诚信息在东南亚、日本、欧美做生意,皆采取至当地设立子公司、办事处,以代理商的方式代理欧、美、或以色列软件解决方案,加以包装销售给当地客户,但久而久之,精诚也开始思考,如何从「代理商」转作「原厂」,若透过与合作、投资、收购兼并新创公司,便可以透过新创公司的品牌销售全球,这也是为什麽精诚会于 2022年与硅谷的新创公司合作创立JV公司,进军日本市场。
过去 20~30 年间,台湾以代工厂、硬件制造着称,软件业在国际市场上则相对不具有声量及影响力,因此台湾软件品牌要在国际上取得信任仍相对困难。对此,唐云顺表示,对于台湾新创而言,品牌是一个问题,如果一间新创公司将自己定位为「硅谷公司」,则公司在软件界的公信力会因此而拉升,这是相当现实的状况。此外,台湾团队在软件开发阶段,是否具备足够能力,针对不同市场做到「在地化」的产品设计,也是台湾团队国际化的考验。
而为协助台湾新创进军国际市场,精诚也提供市场对接管道,唐云顺指出,对于新创,国际化扩张最困难的是接触当地企业,而精诚的价值在于全球庞大的客户群,藉由辅导新创使其产品、服务更具商业潜力、国际化视野,再将新创服务介接给当地客户做概念验证(Prove of Concept;PoC),对于新创来说将会是国际化很好的起点。
唐云顺指出,倘若新创有资金需求,而精诚也认为该新创为值得投资的标的,即便不是为了马上获利,公司也愿意等上 3~5 年的时候待其成长。可见在投资方面,精诚秉持着策略投资的精神,不以短期财务为目标,而是期待新创技术为公司带来更多创新产品线的可能性。
扶植新创事业 为台湾下一个40年软件产业发展打基础
谈及人才发展趋势,唐云顺指出,从前参与工业局旗舰计划,协助带领新创公司前往东南亚探访,便发现许多新创公司都缺乏国际人脉及国际市场行销人才。
唐云顺呼吁,长期来看,政府除带领新创出海打国际盃外,亦要多鼓励学校培育更多国际型人才,包括广纳海外侨生、外籍学生来台读书、工作,毕业后亦给予新创聘用国际级人才的优惠方案,当他们回到各自国家市场发展时,便有机会成为台湾企业在当地的合作夥伴,可以放大优势,以助台湾新创加速国际化发展。
近年来,企业、新创喊缺才,然而除广招本地大专院校学生外,更应该研究如何引进外国优秀人才。引进海外人才,看似小小的种子,经过10年、20年将逐渐开花结果,政策的改变有助于台湾再次成为亚洲多元人才聚集的基地,也将有助于台湾人才国际化视野的再展开。
至于人才进来之后该怎麽「留才」?唐云顺则提到,这当中包含政策如何保障国际人才的工作权利、居留、报税、健保等问题,这些皆需要政府机关提出完善规划,然而更重要的是,面对未来少子化所致的缺工问题,政府是否能够将外国人就业的法令放宽,让更多国际学生进来参与,对于台湾新创产业未来在国际化发展上,亦有相当大的助益。
唐云顺表示,政府推动新创事业的发展,要比过去更有魄力,一如过去孙运璿、李国鼎发展科学园区,新创亦需要更大规模的场域来创造交流、彼此切磋、网罗国际企业及人才的进驻,一旦量多,则人多,创业导师、成功创业家、辅导团队、创业者、国际品牌的汇流,将会成为推动台湾新创发展的根基。
过往数十年,中华民国政府倾国家之力扶植制造业发展,供水、给电,给予优化,然而台湾靠科学园区发展经济已经40年了,未来台湾还可以依靠什麽?唐云顺认为,扶植新创事业,鼓励台湾青年出海、也创造国际人才来台发展的空间,应是推动台湾软件产业的下一个40年,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由资诚联合会计师事务所(PwC Taiwan)、台湾经济研究院及DIGITIMES合作,经过700份问卷以及100 份投资人问卷、十多位新创领域专家专访,完成的《2022台湾新创生态圈大调查》于2022年10月28日正式出刊,可至官网下载完整报告,期透过团队调查研究,让中华民国政府、企业、创育夥伴和新创团队,一同擘划台湾新时代数码经济以及新创发展蓝图!
责任编辑:毛履万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