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湾半导体业2022年营收达1,750亿美元
臺湾上市柜半导体企业在2022年的总营收来到1,750亿美元,由于GDP是附加价值的概念,如果以半导体业65%的附加价值对比GDP总量来计算,臺湾半导体业对臺湾总体GDP的贡献值是13%。2022年,臺积电的税后利益高达1萬億165亿元,年成长是惊人的70.4%,以美元计算则是341亿美元,大约相等于臺积电在2023年预定的资本支出。臺积电一枝独秀,但联电表现也十分亮眼,加上力积电、世界先进等晶圆代工厂,2022年晶圆代工产业总营收达到910亿美元,对整个臺湾半导体业的贡献值达到52%。除晶圆代工业之外,IC设计业也是臺湾半导体业的主力,年营收超过400亿美元的臺湾IC设计业,在全球的比重超过两成,成就远远高于日本与韩国。韩国前十大IC设计业的营收,估计不到全球的2%,也就是臺湾的1/10而已。臺湾领先的关键在于臺湾有庞大的筆記本電腦与手机产业组装能力,尽管产品的生产基地不见得在臺湾,但臺系业者相互支持,也互动二、三十年,加上都是上市柜企业,财务透明,容易追踪,这些都是臺湾IC设计业成功的关键。但未来两年个人电脑、手机市场趋于饱和,过去总是依赖筆記本電腦、手机与中国市场发展的臺系IC设计业者,未来要走向车联网、工控等多元需求,必然要面对严厉的挑战。2022年全球IC设计业成长最佳的企业都是美系、欧系业者,这也是臺湾IC设计产业的警讯。此外,跟随著全球半导体业的荣景,臺湾的封测产业也是水涨船高,但从2022年年底开始,高度短缺的ABF载板在HPC大厂的订单减少,原本短缺的状态趋于平衡,要恢复2022年上半的荣景,得等到2023年下半年之后。但封测代工业者(OAST)仍然贡献230亿美元的产值,在臺湾半导体业中的贡献值仍然高达13%。在各大厂商中,除了日月光、力成之外,臺积电在封测领域上的布局与投资也深受瞩目。臺积电跨足封测,而日月光集团的环隆电气涉足毫米波雷达模塊,以及矽品加码在臺中科学园区投资800亿元的封测新厂,都可能影响封测产业的生态结构。臺湾的半导体产业在2022年仍有15%的成长率,关键在于晶圆代工大厂在前三季虎虎生风,IC设计业因为多数仰赖筆記本電腦、手机产业的需求,因此从下半年开始就进入修整阶段,必须等待手机、筆記本電腦、面板需求復蘇,以及在电动车相关领域的突破,才会有较佳的成长动能。
2023-02-06
2022臺湾电子业上市柜企业 总营收达9,530亿美元
臺湾电子业稍具规模的公司都已经是上市、上柜企业,在企业发表暂订年度财务指标时,已经可以掌握产业的成长动能,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连动关系、中长期展望。DIGITIMES汇整ICT量产组装、半导体、光电、电子代理、零组件等几大产业的数据,让大家掌握电子产业的全貌,并前瞻2023年产业趋势。尽管2022年下半电子业景气逆转,「清不完的库存,看不见的明天」成为业界相互取暖的笑话,加上臺币贬值,以美元计算的臺湾电子业上市柜企业总营收从2021年9,390亿美元,仅仅小幅成长到9,530亿美元,几乎是平盘的状态。受疫情影响而中断的供应链、车用芯片短缺,以及因应分散型生产体系的需求,供应链移转到东协、南亚这些国家的过程,都会形成企业的隐形成本与生产时间的递延。臺湾949家上市柜电子业者的营收能维持平盘,已经是难能可贵,而平均每家10亿美元的营收也十分惊人。如果再对照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第4季的获利暴跌、日本还在整合战力的过程,邻近国家的困境,更对照出臺湾在高风险的压力下,仍然展示强韧竞争力的可贵。对照韓國贸易结构,可以发现臺湾还有519亿美元顺差时,韓國已经出现472亿美元的逆差,如果扣除半导体的贸易盈余的话,韓國更达1,02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臺湾与韓國都高度仰赖半导体,但臺湾拥有更均匀的产业结构,这是韓國羡慕,但却难以复制的现实。一旦臺海生波,臺湾当然受害,但韓國也难独善其身,少了臺商的份额,三星、SK海力士(SK Hynix)还能获利吗?所以,稳定的臺海情势是韓國、日本安全的基础,更是全球经济、供应链的定锚。在各大产业中,半导体业以1,750亿美元的规模,成长15%的力道最受到瞩目,但营收规模最大的仍是电脑周边与ICT产品量产制造业。富士康、和硕加上电子五哥为主的EMS制造大厂,一直都是臺湾的中流砥柱,将近5,000亿美元的营收,也是臺湾挺立不摇的关键。以全球前30大EMS制造厂的营收估算,超过7成来自臺商的贡献,而5,000亿美元的背后是将近4,000亿美元的零件、半导体采购需求,当然也成了臺湾IC设计业、零件代理业在全球供应链上占有核心地位的关键。2022年是臺积电税后净利超过1萬億元(341亿美元)的里程碑,对比臺积电759亿美元的年营收,这的确是个了不起的成就。不仅臺积电获利创新高,联发科、联电也有1,000亿元以上的税后净利,臺湾半导体业「内外皆美」,护国群山当之无愧。但臺湾电子业也不是毫无隐忧,过去以NB、手机需求为主的零件产业发展模式,可以在低毛利的架构下,以快速周转的速度创造足够的营收与获利。但未来的产业发展模式逐渐走向多元产品、应用驱动的新时代,未来购买自驾车的买主是驾驶人或是乘客,当买主不再以汽车性能、加速奔驰的快感做为购车指南时,如何理解智能座舱的价值,以及在软硬件整合的过程中,掌握接合处的痛点呢?
2023-02-03
景气谷底时,三星会不会改弦更张?
2022年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营收是302.2萬億韩元(约2,457亿美元,汇率1,230:1美元),比2021年的279.6萬億韩元(约2,274亿美元)成长8%,这是三星营收的历史新高,但这些数据背后却充满隐忧。2022年第4季,三星开始面对严厉的考验,第4季的获利4.3萬億韩元(约35亿美元),比2021年的最后一季下跌69%。营收70.5萬億韩元(约573亿美元)也下跌8%,这也是2014年以来最糟的纪录,而这个颓势尚未结束,2023年的第1季,韓國媒体预告可能会有更糟的结果出现。三星说明经营面疲软的原因,是全球经济景气走低,以及PC与手机市场饱和等因素。是的,我们知道NB在2021年达到2.47亿臺之后,在2022年已经回到1.9亿臺,短期内需求不会暴增。而手机市场正在等待中国的商机,中国年轻人何时回来买手机,以及在中美贸易大战之后,中国的手机品牌还能在全球的新兴市场上呼风唤雨吗?这些都是影响三星手机与关键零件布局的因素,但这些也都是表面文章,只要最资浅的记者就写得出相关的新闻内容。产业关切的是,三星半导体部门还会维持高档的资本支出吗?三星的手机营运策略会调整吗?是的,中低端手机比重增加,是为了因应市场走软的现实,但这会影响先前的关键零件发展进度吗?2000年前后重押中国的三星,早就从2010年就开始分散布局,积极经营区域市场。如今三星不仅是越南与印度手机市场的第一品牌,更是最主要的手机出口大厂,但我相信销售主力不是高端机种,跟臺湾采购的零件比重也可能持续增加,也将影响半导体等相关零件的销售与获利。以三星为首的韓國电子业,崇尚高额投资,以技术、产能、品牌力,同步在三星的招牌下展现肌肉。过去20、30年,三星的确绩效卓著,但面对多元、缓和成长的市场新局,三星还可以一成不变地经营全球市场吗?他们如何改弦更张,才是各国产业界应该关注的议题。我认为过去三星在手机、平板、电视机等终端产品与Android平臺上「抢头香」,掩藏的战略就是带动之前高额投资的前端技术商机,例如DDR5存儲器、AMOLED面板、折疊屏手机等。但在市场景气趋缓的情况下,这一次三星不见得会采取2008年金融海啸时「危机入市」的做法,我相信三星的策略会比以往保守,也就是这次的不景气,可能会延续一段比较长的时间。三星从来都不是家墨守成规的公司,频繁变动的高层意味著创新、竞争与绩效导向的管理文化。我们能理解的三星战略,是现在的三星看长,还是看短?看短,就是注意高速周转的存儲器、OLED商机;看长,就要注意三星在汽车上的布局,及卫星通讯上的努力。几年前,三星与NASA合作卫星通讯技术的案例让我印象深刻。什么人养什么鸟,三星不是区域性的小厂,是一家年营收2,457亿美元的公司,他们想要的是世界级的竞争地位。美中不足的是軟件标准、元宇宙、车联网的规格定义都掌握在西方大厂的手中,三星要突破,那是抢人家的家当,当然不是件容易的事啊!
2023-02-02
韓國进出口统计显现的地缘政治风险
根据韓國进出口统计显示,韓國2022年进出口总额是1萬億4,152亿美元,其中进口7,312亿美元,出口6,840亿美元,高达472亿美元的逆差,这对外债高达6,390亿美元(2022/10)的韓國而言,绝对是个沈重的负担。韓國的逆差来自进口原物料的上涨,而顺差则是ICT产业的贡献,其中半导体更是扮演关键性角色。韓國ICT产业的顺差是808亿美元,光是半导体顺差也有557亿美元,如果韓國没有电子产业,或者没有半导体业,韓國还能维系经济的成长动能吗?韓國半导体到底卖给谁?韓國半导体有60%卖到中国,但是卖给中国公司,还是在中国的臺商呢?一旦臺海生波,韓國怎么买卖半导体或电子产品呢?另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是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该公司营收早已超过2,000亿美元,哪些产品三星会生产,哪些会基于事业结构、获利重要性、毛利而放弃呢?三星与臺厂间的竞争关系,将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驱动新的连动关系。韓國前十大IC设计公司的营业额,不到全球IC设计产业产值的2%,更多的驱动IC、电源IC,甚至应用处理器都会来自臺湾,而我相信更多的产业电脑、网通设备,乃至服務器、NB,都可能会仰赖臺商生产。对韓國而言,在臺厂与红色供应链中,取得适当的平衡也是战略布局的一环。当我们大谈「苹概股」的时候,「星空联盟」悄然成为业界新的架构。这件事臺湾的媒体不会这样看,韓國的媒体、社会也缺乏足够的认知,臺商惦惦吃三碗公,却都闭嘴不谈。对全世界的买主而言,臺商是「无害」的伙伴,就算三星也不例外。不久之前,BMWCEO访问韓國,重头戏就是与三星的对谈,这是三星在电动车的出师表吗?三星已经放弃LCD面板,还会执著于传统、标准的存儲器吗?车载显示器究竟会以传统的LCD,还是AMOLED、Mini LED、Micro LED为主流,如果大家知道三星也重押臺湾的镎创,那么该如何理解三星与臺湾的关系呢?产业经营数据的背后,也看得到彼此之间的竞合关系,臺韩如果坚持留在民主阵营,那么尽管臺韩同床异梦,也会出现同舟共济,「竞合并存」不会只出现在商业行为,国际关系在未来十年的过渡期中,将会不断出现在我们眼前。
2023-02-01
新年新希望:祝福老狗变出新把戏!
未来三年,将是考验臺湾能否在时代变革中存活的关键,G2大战、通膨威胁、饱和的PC与手机市场、崛起的电动车商机、半导体产业的结构性变革等,都是臺湾产经环境的重大挑战。但臺湾发展新時代的电子业已经将近半世纪了,在这个行业,无论是政府或产业界,我们都是条老狗,能变出新花样吗?即将走马上任的行政院长陈建仁强调,臺湾社会需要「经济、社会与环境的韧性」,我非常赞成,但全球虎视眈眈,没有创意,韧性从何而来呢?技术性的问题找专家会诊,不难解决,但结构性的问题、落实的方法就不可能闭门造车。如果缺电、缺水、缺人、缺土地,政府的回应方式一如既往,那么能有多少期待呢?单从「产经议题」来看,一方面需要创造内部需求的价值,二方面又要面对国际经济环境可能走低的压力,政府对这样的事情有足够的理解吗?以电子业为例,2024年中以前能够復蘇,都算是运气不错了。但另一个角度是多元需求增加,无论是已开发国家或是有意发展汽车、电子的新兴国家,都会将臺湾厂商视为潜在的战略伙伴,臺湾产官能提出好的说帖吗?当臺积电在亚利桑那举办装机仪式时,我们的政府官员是主人,还是来宾呢?一旦主客异位,也提不出政府的角色时,旁观的政府官员就很难得到尊敬了!政府得提出可以说服产业界的方案,否则企业界一定躲著政府,大家相敬如宾,怎会有「韧性」呢?产业界举办活动,经常会请政府官员来致词,大家期待官员讲话的目的是希望听到施政的创意,官员也得善用这些机会跟大家沟通。如果都是主办单位准备讲稿,请政府官员致词不就本末倒置了吗?臺湾不是中国,中国政府最厉害的招数就是「给你一个政策」,因此请官员讲话是有道理的,如果只是行礼如仪,那意义就不大了!2022年,臺积电的获利超过1萬億元臺币,联电也有1,000亿元的成绩,一年获利超过100亿元的企业比比皆是,大家都不是小朋友了,政府提出的方案要有格局、想像力、前瞻性。从施政角度来看,没有百亿元效益的政策,都不该是大家期待中央政府说明的重点政策,别让中央政府扮演地方政府的角色,舆论、产业界的错误期待,也是大家虚掷光阴、错置资源的源头。政府的钱不是用来补贴产业的,是用来创造环境、做为激励产业发展之用的;政府资源如果一如既往地只能透过财团法人、公协会,那么也能期待民间机构积极参与吗?半导体业大前辈胡定华过世前不久,我向他请教如何在困境中做出关键决策。他说:「我们这个行业是往前看的」,我深以然。未来三年,臺湾必然艰困,政府准备好了,还是换汤不换药呢?
2023-01-31
吴静吉教授的一堂课
占著同臺为清华大学担任讲师的优势,我讲完课之后赖著不走,继续听吴静吉老师讲「创造力是性感的」这堂课。由于是在宜兰异地教学,身为宜兰人的吴静吉教授在讲课时也问大家:「什么样的元素,让您觉得宜兰是性感的」。「创造力」是未来领导人最重要的能力,而创造力的性感,更增添了很多的生活情趣,但我们如何定义创造力呢?能利用不同元素混搭出新产品的都是「创造力」,这也是激发创意的源头。老师先以《上帝也疯狂》这部电影开头,利用文明社会与原始部落的差异,再以可口可乐的瓶子当引子,编剧创造出很大的想像空间与乐趣,这就是创意、创造力。贾柏斯将学习舞蹈的经验演化到鼠標的应用,也是很好的例子,而智能与金钱之间的对比,落差、对比都是最好的创意来源。平庸无奇的男人、女人也可以让人觉得性感吗?毕卡索就是!人在面对危机时,创意特别有用、特别性感。人生有八个不同的阶段,面对困难的情境与心态都不同。就像爬楼梯一样,您可能会摔下来、重来,不断重复过去的错误,但每一次跌跤都可以带来更大的韧性,一旦您发挥创意时,结果可能就大不同。吴静吉以两个重要的女干部吵到老板面前,老板不胜其烦地说:「好,别吵了,丑一点的先说」,这是女人的「死穴」,这件事就这样平息下来,老板用创意的语言化解危机。我们要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美学家,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无言。每个人用不同的角度看世界,不必坚持赞美只有一个角度,change your words, change your world.宜兰什么样的性感 最令人印象深刻吴静吉问大家,如果以宜兰经验为例呢?整体而言,宜兰最性感的人事时地物是什么?有人说是美食,我想到龟山岛,看到龟山岛,家就到了!他说,宜兰在ESG的概念提出来之前,已经开始朝著ESG的概念前进了。1981年担任县长的陈定南提出「好山好水好人文」,进行宜兰人创造力与心态的实验。1987年陈定南与臺塑王永庆在电视上辩论五轻该不该落脚宜兰,显然陈定南不仅赢得辩论,甚至以小虾米对抗大鲸鱼的架势,挑战了臺湾大企业予取予求的传统地位。之后冬山河亲水节、国际龙舟比赛、绿色博览会都是经典,这些工作都是宜兰人或公务员受到感召之后自动自发的创意。个人、一个小团队的创意并不难,但要40多万宜兰人(或者加上旅外的宜兰人)同心一气地为家乡贡献,这就不容易了。我曾跟陈定南说:「风行草偃,何其不易!」,我们都愿意跟随您奉献家乡。只是高速公路通车之后,往来臺北、宜兰之间更为便捷,臺北人称宜兰为后花园,但吴静吉期许大家的是自成一格的「桃花源」。TEAM, Together Everyone Achieves More,这是吴静吉老师的期许!
2023-01-19
越南应更值得被重视
不久之前,我接受蓝涛集团总裁黄齐元的邀请,在臺湾半导体产业联盟的活动中介绍DIGITIMES对臺越合作的看法。根据DIGITIMES调查,臺湾NB制造业转移生产基地,越南是首选,估计会有15~20%的比重落脚在越南。对臺湾的运筹服务业、零件代理业,甚至IC设计业而言,都是机会与挑战。过去零件代理业都以香港为运筹中心,未来桃园机场将更加重要。NB落脚北越河内附近,产业电脑与网通设备会以市场更大的胡志明市为中心吗?其实臺湾对越南这个邻国十分陌生,臺湾人想到越南,都是「降低成本」,至今为止,没听说过臺商找越南做軟件代工,现在臺商对越南的投资成长,也可能带来机会。上周做軟件代工的越南FPT来访,COVID-19之前,我曾受邀到河内参与亚洲智能城市论坛,与創始人Dr. Binh见面时知道FPT营收大约20亿美元,以軟件代工见长的越南公司,以印度的Infosys、Tata为师,将成为越南发展ICT产业的旗舰企业。负责臺湾业务的总经理谈到,FPT在日本就有2,000名员工,其中90%是越南人,这在老龄化、少子化的日本是有价值的。FPT也与乐金集团有些代工合作計劃,每个計劃都是50人起跳。由于过去都是欧美客户训练的运作机制,价格差距并不明显,这两年日韩市场的营收成长超过30%,就是臺湾市场难以突破,我想是「观念」的问题。FPT已经决定进军半导体业,臺湾也是锁定的合作目标,臺商会有兴趣吗?进口替代对组装电子产品的国家言之成理,但轻薄短小的半导体对原厂而言,关键不是运输,而是当地国家的基础建设、人力条件,否则臺湾哪有条件发展尖端的半导体产业呢?臺湾人对越南缺乏一定的了解,能讲越南话的臺湾人更是少之又少。据说广东话与越南语比较接近,与闽南语在发音上有一定的不同,难度不低,而平日以普通话沟通的臺湾人,恐怕难度就更高了。生产基地的移动是一种外观上的改变(Change),多数臺湾人心态上并没有太大的转变(Transition),两者之间是有差异的,大家领略了多少?
2023-01-18
车用显示器的商机
传统LCD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又受制于中国面板厂的扩张压力,臺厂积极往车用商机布局,根据DIGITIMES Research调查,2022年全球车用面板的总量已达1.89亿片,需求仍会稳定成长。但厂商所见略同,没有人想啃硬骨头,那么如何在车用商机中找到立足点,甚至布建健康的产业生态系,避免价格上的过度竞争呢?根据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师杨仁杰报告,车用面板大致区分为中控臺、仪表板、后照镜、抬头显示器与(HUD)其他五大类。中控臺几乎应用在每一辆汽车上,2022年因为欧洲车厂出货不顺,全球出货量从2021年的9,680万片,略减为9,530万片。中高端汽车都几乎以面板取代传统的仪表板,因此2022全年也有6,570万片。这两个车用面板的主力市场,比较需要关注的是新的面板解决方案,例如仪表板、中控板是否会三合一,整合成为一片大尺吋的面板,亲民车款的主流需求是否会从7吋面板扩大到9吋规格,而Micro LED面板何时开始量产,并逐渐替代传统的LCD面板呢?日厂丰田(Toyota)与日产(Nissan)的主流车种,都将中控面板升级到9吋,仪表板也会逐步电子化。但更劲爆的是各种规格在车厂走出传统供应链,供应商推荐的新规格不断出现,以3片12.3吋面板并列在前座,甚至30.4吋的长型仪表板,搭配副驾驶座22吋仪表板的解决方案也被推上台面。2022年HUD仅有650万片的商机,但预期2023年将会有显著的成长,全球市场将扩张到929万片,从2022~2027年间的年均成长率可达17.5%。在诸多车厂中,大眾汽车(Volkswagen)已经在2020年推出AR HUD概念车,亮度虽然不如DLP的技术,但虚像距离、视野都获得明显的改善。LCD面板成为HUD的选项,也有助于臺湾面板厂扩张新商机。至于后照镜面板的需求,目前仍以大型车辆为主,一年仅有260万片的商机,DIGITIMES估计,在Level 3全面普及之前,后照镜仍不会被取代。整体而言,中控面板的全球需求将在2023年突破1亿片,其中9吋以上的面板渗透率将过半。至于仪表板面板的需求,将在智能式座舱普及后慢慢走进大尺吋的时代。至于HUD与后照镜的面板需求,目前仍属于缓慢成长的利基型需求。到2027年为止,TFT LCD面板仍是主流面板,AMOLED与Micro LED虽然慢慢看到商机,但数量有限,臺厂应关注如何在传统面板上,附加新的价值,系统整合的能力将会是下一个重要的挑战。展望未来,中系面板厂商在车用商机上紧守中国市场,而在中国从清零到大解封的过程中,国际知名车厂陆续调整汽车供应链过于仰赖中国的结构,臺厂在新的时代会有新的商机,如何挑战高端商机是一大课题,只是臺湾在AMOLED等新技术上过于保守,专攻、深化LCD面板商机之外,并无太多的选择。
2023-01-16
平板电脑撞墙,OLED渗透率不如预期
2022年平板电脑使用OLED面板的比重是6.2%,2023年比例会增加,还是减少呢?DIGITIMES Research研究员许纯嘉简报告知,2023年的比重将会略降为5.2%,而使用传统LCD面板的比重将是94.5%。这是市场需求导致,还是供应链的影响呢?根据DIGITIMES Research调查,全球平板电脑的销售量,从2020年的1.54亿臺,减少到2021年的1.4亿臺,以及2022年、2023年的1.37亿臺。市场需求平缓,导致厂商在控制成本上更为谨慎,当高单价商品不易突破时,降低成本反倒成为关键性的考量。所以新技术投资如何最佳化,是经营者最大的挑战,臺湾并未真正投资OLED面板,走的是系统加值的路线,在车用商机浮现时,也有一定的道理,我还记得半导体业的前辈杨丁元曾说,太早的创新会是种惩罚!其次,在平板电脑的品牌商中,除苹果(Apple)之外,其余的主力大厂集中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与华为、联想。为了拉抬平板买气、创造附加价值,苹果从2021年起试著带动Mini LED产品商业化,最显著案例导入是12.9吋的平板电脑(iPad Pro)与MacBook Pro。臺湾显示驱动IC(DDI)设计业者也积极投入,并已陆续于2022年量产各种方案,希望能把MBLU(Mini LED backlight module)效能更加提升,让Mini LED在IT产品(包含Tablet/NB/Monitor)的渗透率大幅提高。2022年三星、联想、华为都尝试提高OLED面板的比重,其中三星平板OLED面板比重是20.5%,华为是15.7%,而联想则是11.1%,显示品牌上并不迷信新规格、新产品的效益,这在IT终端产品中,是极少数的例子。表面上,品牌业者并非臺商大厂,但背后零件供应链都是臺商的生产体系。长期而言,如果OLED渗透率提高, 表示背光模塊需求降低,供应链相关厂商会有负面的影响。因此Mini LED的商转/落地与渗透率,甚至不久的将来,Micro LED的商转都会是平板供应链关心的话题。
2023-01-13
多元的应用,无限的商机
2007年iPhone出现以前,个人电脑是创造数据的主力,之后的智能手機将市场延伸到庶民百姓,而现在大家想像的是电动车与车联网可能带来的商机,这将会是第三臺的移動电脑。那么驱动第四臺移動电脑的关键应用从何而来?有人告诉我「卫星通信」会是10年、20年后的关键力量,那时6G无所不在,山巅水涯也不是障碍,无线基站不再是唯一的依赖,那么由半导体驱动的新商机,应用到高频、高功率的技术需求,无论是应用面或产业面,既是商机也是危机。此外,我们必须用「时程」的观念来因应产业的变迁,长期而言,氮化镓(GaN)必然影响卫星通信与手机的应用。未来5年内,GaN元件运用仍以基站与军事用途为主,中低轨道卫星应用则在5~10年内慢慢看到雏形。臺湾就算无法参与基本规格的订定,但这些未来商机,可能出现高度差异化的应用结构,臺商从晶圆制造、IC设计,到终端设备的生产制造都有尚待发掘的商机。从大趋势看,无论电动车、人工智能或轨道卫星等新兴领域,中国知道这是国家生存的命脉,必然会善用各种资源,不计成本地打通任督二脉。加上中国市场的多元结构,地方政府「尝鲜」的习性,都有助于新兴科技在中国落脚生根。以电动车为例,中国电动车之所以能在全球占有一半的比重,与中国领先推动电动车产业息息相关,而中国市场中,除与物联网产业连结的商机之外,又推演出城市用的低端电动车与长程、国际规格的电动车。各种价位区间,甚至连结到电动巴士的产业链,让全球仰赖中国供应链的同时,也有很多疑虑。新商机形成的模式可以出现在电动车,当然也会出现在轨道卫星、元宇宙、区块链、虚拟货币等各种新兴领域。特别是中国具有优势的维稳、监控、網安领域,中国在国家政策与战略指导之下领先全球,我也一点都不意外。对臺湾厂商而言,正面思考的人认为商机无所不在;负面思考的人,认为红色供应链崛起,就没有好日子过了。在美国高喊重新掌握供应链时,制衡中国的力量也给了臺厂转圜空间,商机与危机,存乎一心而已。
2023-01-12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