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开始谈到數據经济(Data Economy),大多数人会开始连结到Open Data,或者觉得这就是跟AI有关的议题,这都是正确的,那为何会需要连结到分散式帐本呢?
记得每次我们在臺湾只要谈到數據的应用,就会提到的健保數據库吗?每每在不同的政府内外部会议中,提到了臺湾在全世界AI领域的可能性时,这大概都是个基本会被提到的题目。
聪明点的起手式都会先加个「如果先不考虑隐私问题」这句话,而这就是陷阱!
或许你在做研究时都可以先不用考虑隐私,但是问的人几乎都是为了商业化使用,不考虑隐私不就是处处踩地雷?
换个场景到了非医疗,也常看到有人提到可以把交通行车數據或者未来的自驾车數據做交换,来建立美好交通的大未来。这是很合理的想像,不过一样面对到商转后的隐私问题。这样说好了,你的车开在马路上,没经过你的同意,为何没事别的车或者别的单位来要數據你就缺省提供?
5G一样遇到这样的挑战,当大家在描绘马上要到来的5G美好时,是否想过在數字上目前诸多描绘的情境,等于是你家门户大开随时可以有人来来往往交换东交换西?为何5G时代到了,你家的门等于随时是打开的呢?
凡此种种对于數據的隐私都不谈,數字经济如何崛起?还是得等到业者们做大了,然后四处被兴讼时才是讨论隐私解决方案的时候?
大多数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业者,会透过请律师顾问们设计授权宣告来解决,但不代表这就是彻底的解决方案,更像是一个暂时解,并且去掉了數據流通后在不同应用上的可能性。
在數字经济下,我们会希望也需要數據有流动性(data liquidity),当數據能够像货币一样具备流通性时,无需个别探讨其应用,应用自己会跑出来,并且是在隐私解决的状况下!但數據流通性需要建立在最基本的數字身份及其去中心化的识别(Decentralized Identifier)上面,最基本得先做到數據归户开始,从而才有机会透过去中心化识别的追溯性,建立數據流通及授权方式。
实作上面,个人數據中心化的世界,可能就会由政府来操作,不过现今的世界没有政府做到这么多,或者无法解决數據穿透到世界各地的问题,但你会发现有几个網絡大厂例如Google、Facebook正扮演了这數據交换流通的角色,于是才产生了对于这些網絡大厂不信任,以及大厂们与政府端利益冲突的挑战。
另一种实作是现在几个如W3C、DIF (Decentralized Identity Foundation)等组织,正透过分散式帐本所建立的标准,期待透过还权于民的基础后,重新建立对于數據经济以人为本的运作机制,目前笔者服务的BiiLabs参与在W3C中,与其他伙伴刻正积极透过国际协作来试著解决这未来世界的基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