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支付百家争鸣 交易金额可望突破万亿元
自智能手机如秋风扫落叶般的席卷全球市场后,市面上也出现许多新兴应用服务,其中移动支付正是发展最快速的服务之一。根据Gartner在2014年底公布预测报告显示,2015年移动支付交易金额将从2013年2,430亿美元,大幅增加至4,400亿美元,而且有望在2018年达到9,180亿美元,朝1万亿美元的目标前进。
多数人谈到移动支付,最先想到莫过于结合NFC芯片技术,由Google主导发展的Google Wallet。只是Google Wallet发展的速度并不快,除肇因于并非全部手机都内建NFC芯片之外,也非所有业者都愿意与Google合作,也让全球移动支付发展呈现百家争鸣之姿。
移动支付技术可以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以NFC芯片技术为核心智能卡,也就是台湾消费者最熟悉的悠游卡,以及各地店家自行发行的储值卡,堪称是问世最久的移动支付方案。第二类则是无须搭配NFC芯片,而是由业者自行在智能手机上推出的支付服务,如阿里巴巴、腾讯、PayPal、星巴克、Uber、Line等。最后一类,则是以NFC芯片技术为核心,搭配智能手机上的支付服务,如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Wallet。
Gartner消费部门研究总监沈哲怡表示,移动支付服务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无所不在、价值、信赖感等三大关键因素,而由软件业者推出的移动支付服务,因无须搭配特定硬件装置,所以尽管推出时间较短,反而普及速度最快。至于需搭配NFC芯片使用的智能手机移动支付技术,在2015年大约仅会占整体成交金额的3%,即便到2018年也仅会达到6%左右。成交金额偏低的原因,在于消费者需先有内建NFC芯片的智能手机,商家也必须更换支持NFC交易功能的MPOS(Mobile Point of Sale)系统,消费者才能够享有移动支付服务。
确保移动支付安全 NFC芯片整合eSE元件
以智能手机为基础衍生的移动支付技术,在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Wallet等业者主导之外,也有由运营商将NFC与SIM卡整合为一推出的移动支付服务,因为SIM卡中原本就有属于个人的数据,当结合NFC应用之后,运营商便能依照消费者需求,进一步提供定制化的应用服务,不过这项服务在台湾尚未出现。
在移动支付发展过程中,交易安全一直是消费者最在意的因素,所以各大业者莫不积极投入安全技术研发,因此当NFC芯片要应用移动支付时,由于需读取信用卡数据,所以必须整合支持EMV标准的eSE(embedded Secure Element;内嵌式安全元件)芯片,以确保交易过程中的安全。
EVM规范是由EMVCo所制订,主要是确保移动支付过程的交易流程、标准等,符合全球一致的安全与互通性。EMVCo是由美国运通、JCB、MasterCard和Visa等四大信用卡业者所组成,各拥有25%的股份与管理权限,主要负责与信用卡相关的安全管理规范,管理范围除电子钱包之外,也涵盖POS系统的终端设备和自动柜员机(ATM)等等。
Google Wallet问世早 Samsung Pay支持旧POS系统
就知名度来看,Apple Pay、Samsung Pay、Google Wallet是目前最广为人知的移动支付服务,也都是以NFC芯片为核心的主要服务营运商,只要消费者事先把信用卡卡号输入系统中,即可享受快速结帐的服务。尽管三大业者的结帐流程类似,不过各作法仍然略有差异,也影响消费者信心与移动服务普及的速度。
Google Wallet推出时间最早,基本上只要采用Android系统的智能手机且有内建NFC芯片,多数消费者都可以享受该服务。Google为防止信用卡卡号在交易过程中被窃取,在结帐时会提供一组虚拟信用卡卡号,因此商店不会取得真正信用卡数据。由于信用卡数据被保存在Google的主机中,当商店对虚拟信用卡的消费请款时,Google才会同步对消费者预先设定的卡片请款。
在Google长期规划中,Google Wallet是设计满足消费者日常生活中的交易服务,所以在记录信用卡卡号之外,也能存储由商店发行的现金回馈卡、储值卡。如此一来,Google即可记录消费者所有的交易过程,进一步提供消费者可能有兴趣的行销广告,成为Google最主要的获利来源。
在Galaxy S6、Galaxy S6 Edge上市时问世的Samsung Pay,则是三星电子收购LoopPay而开发的移动支付服务,用户同样需要事先将信用卡卡号内建在三星手机中,并透过指纹识别来完成身份验证,才能在商家使用移动支付服务。由于Samsung Pay可同时支持NFC与传统磁条读卡POS机,所以在美国有90%零售商支持Samsung Pay,只不过受限于仅支持三星电子的自家手机,普及速度完全取决于手机销售量高低。
Apple Pay席卷美国 进军欧亚市场时间未定
苹果电脑在2014年推出的Apple Pay,是为与Google Wallet抗衡的移动支付服务,但并不支持所有iOS系统装置,仅有iPhone 6、 iPhone 6 Plus、Apple Watch iPhone 5、iPhone 5c、iPhone 5s等型号可以使用该服务。
为一口气打响Apple Pay服务,苹果电脑在美国推出该服务之前,已经事先与多家银行与主要零售业者洽谈合作,因此上市之后,美国当地消费者便立即能在Bloomingdale’s、Disney Store、Walt Disney World Resort、Duane Reade、Macy’s, McDonald’s、Sephora、Staples、Subway、Walgreens、Whole Foods Marke等商家使用。至于Apple Pay在欧洲、亚洲国家启用时间,则端看苹果电脑与当地银行洽谈结果,截至目前为止尚没有明确时间表。
由于Google Wallet会追踪消费者使用习惯的策略,已引发侵犯隐私权的疑虑,所以Apple Pay服务上市时,苹果电脑网络软件与服务资深副总裁Eddy Cue表示:「Apple Pay核心是建立在安全与隐私上,当消费者在商店、餐厅或其他场合使用Apple Pay付款时,收银员不会再看到姓名、信用卡号或安全码,有助于降低诈欺事件的发生。此外,苹果电脑也不会收集消费者购物记录,因此我们也不会知道消费者的购物内容、地点或金额。若消费者iPhone遗失或遭窃,也可使用『寻找我的 iPhone』立即停止该装置的付款功能。」
无须更新硬件设备 腾讯、Line后发先至
移动支付服务问世时间最久的技术,自然是建立在MIFRAE规范上的非接触式智能卡解决方案,如台北悠游卡系统、二代iCash卡、二代星巴克卡均属此类。MIFARE是由Philip研发的技术,其设计是遵循ISO 14443A规格所研发,目前针对不同应用差异,有MIFARE 1、MIFARE UltraLight、MIFARE Pro X等不同规格可以选择。相较于其他移动支付技术,智能卡尽管安全性最高,但也因为仅支持单一商家,所以便利性也相对最差。
至于近两年窜起的软件式移动支付服务,如阿里巴巴、腾讯、Line等,则是与第三方支付整合的付款机制,消费者只要事先将钱存入指定帐户,便可以在支持店家付款,由于店家与消费者完全无须更新硬件设备,所以在大陆与欧美国家地区普及速度非常快。
软件式移动支付服务在付款安全机制的部分,只能仰赖业者自行设计的监控服务,以使用LINE Pay为例,消费者必须设定一组与LINE帐号不同的七位数专用口令,作为第二层验证机制。若消费者是在个人电脑上进入LINE Store网站,使用LINE Pay的加值服务时,同样必须透过智能手机进行认证。
提供软件式移动支付服务的业者,都有24小时监测系统,能检测是否有可疑操作行为的帐号出现,让用户享有安心、安全的信息安全机制。至于在大陆市场普及率最高的腾讯,则是宣称一旦发生盗刷事件,会提供一定金额的赔偿费,拉拢更多消费者以Wechat付款。
- 大陆移动设备展现成本优势 手机、平板冲低价 8寸Win平板杀至50美元 5寸手机下压35美元
- 华晶科技积极转型 产品线军容齐备
- WLAN技术从标准战走向规格战 博通推4x4 MU-MIMO拼场
- 瞄准物联网领域 陆厂攻入COMPUTEX
- 移动支付百家争鸣 交易金额可望突破万亿元
- Windows 10实现新时代装置及云端解决方案
- 宜鼎国际推出最大容量16GB工控用存储器模块
- AMD发表第6代A系列处理器
- 浩鑫迷你电脑XPC-PLUS全新登场
- 迎接万物相连的物联网新时代
- 结合物联、行销功能的新一代 POS终端
- 意法半导体推出高功率密度智能马达驱动器
- 英特尔开创运算体验新时代 打造智能联网世界
- 2015 COMPUTEX铠应推出最新电视墙方案
- Conexant以完备的音讯解决方案在市场崭露头角
- TÜV:3D打印产品设计重性能更应重安全
- Seagate与商丞合作展出企业存储解决方案
- 邑锋于COMPUTEX展出最新平板式POS
- 振桦于COMPUTEX展出全系列POS解决方案
- 金桥电子于COMPUTEX展出最新AIO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