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应转型及升级需求 制造业e化大势所趋
因应全球化数码经济时代的来临,运用资通讯科技达成全球分工运筹的营运模式,以建立企业内外部的交易流程及资源分配,进而建构全球性的接单、研发设计、生产、存货管理、采购、品牌行销、代理及售后服务体系,本就是许多企业升级或转型的主要策略,因此各国政府无不将信息应用列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政策。
由于内需市场空间有限,台湾制造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本就是以出口为导向,深化全球布局的需要颇高,加上近年来对于中国大陆制造资源依赖度始终不坠,且制造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渐由代工制造转移至设计制造、品牌行销,也让制造业e化的需求有增无减。
转型及升级是主要目的
行政院早在2006年10月就已通过「2015年经济发展愿景第一阶段三年冲刺计划(2007~2009年)」之产业发展套案,而2008年总统经济发展重要政策「产业再造」,均鼓励提供无所不在的服务,以吸引全球金流、物流、信息流在台湾聚集、加值,发展台湾成为「台商营运总部」,并促成制造业「从成本降低迈向价值创造」、「大企业协助关联中小企业」、「走向高值化及低碳化」,以协助我国产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更成为制造业e化的重点发展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各大产业面临下一波竞争力瓶颈,不但中低端产品被新兴国家取代,中高端也为日德美韩所牵制。经济部指出,相较于美国、日本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都超过30%,台湾制造业2010年仅21.29%,过去二十年下滑速度甚快,与OECD国家30%以上仍有差距。
因此,为了强化台湾工业基础技术,经济部计划投入新台币103亿元的经费,选择材料化工、机械和电子电机与软件领域中的10项基础技术,整合产、学资源,进行重点技术研发,期盼到2020年时,台湾整体制造业附加价值率能达到28%,追上先进工业大国水准。
因此,为了因应前述趋势,也让制造业的e化需求有所变化。据DIGITIMES所进行的「2011年台湾制造业e化大调查」显示,「云端运算」最受青睐,有近7成的制造业信息部门受访者,认为该项技术将于今后3年内,在台湾制造业e化进程中,造成深远的影响,其次是虚拟化,也得到近6成的支持。
除前述两大热门技术外,其余得票率高于1成的信息技术,依序包括「移动技术」的30.9%、「商业智能」的25.5%、「数据?文件管理与存储」的23.4%、「安全技术」的17.9%、「网络?语音?数据通讯」的16.9%、「服务导向架构」的13.4%,以及「IT服务管理」的11.6%。唯独欧美多所关注、但亚太国家反应相对冷淡的「Web2.0社交运算」,仅获得5.6%受访者的支持,终至敬陪末座。
不能只是维运 而是更加注重创新
但尽管制造业对于e化的重视程度相当高,但包括微软、IBM及IDC等公司的研究指出,大多数企业的IT预算,高达七到九成是用在简单操作及维护,发展创新系统的比例显然偏低。微软指出,制造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一大特性,就是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制造流程或业务模式,以致于IT应用及环境亦大不相同。因此,每当制造业面临结构性的改变,必须由台湾出走到世界各地时,企业IT也必须设法开发全新的应用。
如由于中国等新兴国家在制造方面的低成本诱因,吸引不少本土制造业外移,使得留在本国的制造业必须思考转型与重新定位的问题,也让制造服务化的趋势因此成形。但由于制造服务化强调以顾客为主(Customer-focus)和交易组合(Bundle)等概念,结合产品、服务、支持、知识和自助服务,而服务为最重要的元素。制造业者必须跳脱传统以产品价格、功能性来区隔价值差异的思维模式,唯有透过资通讯技术,透过商业流程管理,串连及整合企业内部的数据库、ERP、SCM等系统,进而扩大连结客户端及上下游厂商的e化系统,建立共通平台,才能有效的连结客户、上下游厂商,正确掌握全球消费趋势,建立弹性、高效能的制造流程及运作模式。
而在贸易自由化的时代,为了争取最佳的关税优惠条件,全球布局需求将较过去更加殷切,且节能减碳风潮依旧,各国环境保护法规日趋严格,更让制造业需要仰赖e化来提升企业效能,以面对压力日高的营运成本。
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完成全球布局就是相当重要的选项,这也正是DIGITIMES针对制造业e化进行地调查时,「云端运算」、「虚拟化」等技术也大获青睐的原因。而制造业还在进行海外据点扩张时,还必须克服包括电话、邮件与实时通的整合通讯挑战,企业可运用各种标准化的虚拟工具,大幅降低实体会议及差旅费用,以及削减通讯与管理的成本,并达到减碳的目的。
然而,不管是制造服务化或全球化,都代表制造业都不能再将制造流程管理,单纯的看成制造产品而已。制造及研发的流程及管理,应该要设法加以整合,一方面整合非组织化的数据并转化为知识,另一方面则透过最佳实务来强化创新的执行效率。
信息软件服务业也有商机
制造业e化的发展趋势,不仅带动制造业转型及升级的契机,对信息软件服务业而言,无疑也是一大商机。尤其是中国的「十二五」计划,更是大举投入制造业e化工程,希望能带动相关软件产品与系统的应用率提高10%,尤其是在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与软件产品方面,更为重视,显然是希望能此提升中国大陆在企业IT软件业的实力,进而拓展海外市场,摆脱目前多由外国厂商主导的局面。
但中国科学技术部指出,中国制造业e化系统目前多半分布在设计制造和管理的环节上,对于产业价值链高端的服务环节支撑明显不足,无法摆脱模仿跟踪的局面,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无法满足制造业多层次和多类型的需求。
对在中国大陆早已生根立足的台商而言,若能掌握中国大陆官方在制造业e化的规划策略,提早因应,一方面能比其他业者掌握更多的制造优势;而对台湾的信息软件服务业而言,更要趁此良机,充分运用多年来透过「产业e化服务团」等方式所累积的宝贵e化实务经验,积极发展中国大陆市场,在中国大陆大举投入制造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将过去的成功经验复制过去,进而建立更强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