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制造业附加价值低 信息化深化有必要
尽管台湾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受到欧债危机尚未解除、美国就业市场疲弱及消费意愿不振影响,加上日本灾后复苏力道有限、中国大陆紧缩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全球市场发展几乎都陷入停顿的状况,经济复苏步调也因而走缓。
伴随市场环境日趋艰困,企业除要有够优秀的产品服务外,也必须懂得集结众人力量拉升服务能量。以制造业为例,就不能只是靠加速产品研发时程,或是提升制程品质等面向来提高营收获利而已,而是必须懂得以资通讯技术,紧密的结合上下游合作夥伴与顾客,确保能偕同合作夥伴、及时提供顾客所要的产品服务,才是因应未来的策略及趋势。
台湾制造业附加价值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各大产业面临下一波竞争力瓶颈,不但中低端产品被新兴国家取代,中高端也为日德美韩所牵制。经济部指出,相较于美国、日本制造业的附加价值率都超过30%,台湾制造业2010年仅21.29%,过去二十年下滑速度甚快,与OECD国家30%以上仍有差距。
因此,为了强化台湾工业基础技术,经济部计划投入新台币103亿元的经费,选择材料化工、机械和电子电机与软件领域中的10项基础技术,整合产、学资源,进行重点技术研发,期盼到2020年时,台湾整体制造业附加价值率能达到28%,追上先进工业大国水准。
一旦高端制造系统技术建立,工具机品级可从A到A+,平均单价从150万元一举提升2、3倍至300~500万元。经济部技术处处长林全能指出,期盼藉由这个方案,让台湾制造业附加价值率追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前10名的水准,晋身工业先进大国行列。
透过e化提升制造业效能
其实早在2001年起,经济部工业局就已开始推动产业电子化相关计划,目前已经进入第三期(98-101年)之「制造业价值链信息应用计划」。工业局指出,有监于中大型制造业价值活动的转移、全球布局之深化,及中小型制造业展现强烈之信息应用需求,在信息应用能力「M型化」之际,一方面鼓励业者应用e化、M化、U化等工具,协助研发设计、品牌行销等价值活动的信息整合及经营模式调整,另一方面协助业者自我评估信息应用现况,加速提升产业信息化水准,并同时增加信息服务业者之诊断服务商机。
以兴采实业为例,所产制的机能性、智能纺织品虽颇负盛名,但随着生产成本逐年提升,台湾成衣制造厂纷纷外移至低成本国家,接单代工模式营运,削价竞争不利企业生存,加上成衣市场生命周期短,必须改变企业营运模式以因应市场需求变化。
因此该公司目前正着手建置营运总部e化平台,希望能透过企业内基础建设升级与企业组织流程再造的推动,设立产销、采购、生产、研发总部与战情中心,达到整合集团资源与有效运用的综效,促使客户端订单达交率提升2%,整体获利产值增加2倍,使领导阶层可进行正确的决策,提早掌握商机,领先进入市场。
此外,台湾汽车零组件专业厂商万在工业,虽已在北美AM市场3,000种车用空调引擎冷却系统及零件,在专业经验与技术都已居领先地位,但随着关键原料国际价格高涨,整体供应市场的快速竞争,客户对产品功能需求日新月异,导致产品生命周期大幅缩短,加上该公司亦面临全球竞争,因此也正透过经济部工业局辅导之全球车用空调AM市场设计服务中心专案计划,运用资通讯科技提升代理商与供应商之间信息流通,统合产品相关信息与进行各项研发,提供客户生产计划弹性化调配,增加采购下单频率,提升整体工作效率,对代理商的准交率提升10%,希望能让新产品的研发效率,从原来的每月50件提高到80件,创造超过新台币8,000万元的经济效益。
提升全球化竞争力
因应全球数码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必须应用信息科技达成全球分工运筹的营运模式,并藉由企业内部与企业夥伴间交易流程的改变及全球资源分配,布建跨区域的生产据点,建构全球性的接单、研发设计、生产、存货管理、采购、品牌行销、代理及售后服务的体系,方能透过打破价值链间的时空阻隔,进行金流、物流、信息流及商流的整合,快速回应整体经济环境的变动,以提升企业全球化营运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