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商务管理须与企业营运策略相结合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6
AI EXPO 2026
electronicAsia 2025

智能商务管理须与企业营运策略相结合

  • DigiTimes企划

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产生不同的策略目标,需要调整不同的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调整与转变,自然会带来IT流程的改变。导入智能商务,需要与企业营运策略紧密结合!
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产生不同的策略目标,需要调整不同的商业模式。而商业模式的调整与转变,自然会带来IT流程的改变。导入智能商务,需要与企业营运策略紧密结合!

随着制造代工营运模式遭遇瓶颈,一昧依靠大量制造销售,以降低成本的竞争能力已不再能为企业带来优势时,如何透过透过商务自动化、协同营运与资源整合等方法,已逐渐成为公司治理与成长的主要动力,更成为企业IT重要的投资策略。

许多企业在衡量投资IT的价值,常常是从成本高低切入,但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IT的价值应该在于能否实时有效的引进和利用科技的创新,与取得适当的资源,确保事业本体在全球竞合的舞台上的竞争力,才能把事业做的更远、更快、更广以及更深。

中央大学EPR中心主任陈炫硕指出,很多企业制定各种KPI,但却不清楚公司核心发展策略为何。

中央大学EPR中心主任陈炫硕指出,很多企业制定各种KPI,但却不清楚公司核心发展策略为何。

明基逐鹿产品规划处处长林忠信指出,IT的投资成本应该是相对的,并非绝对,能否达到灵活、弹性与快速调适的目标,才是主要的课题。事实上,公司策略的创新,往往需要商业模式的配合,包括人员组织、企业流程及信息系统等,才能反映在经营成果上。

为了提升竞争力,企业往往会订定各种KPI,并与商业智能系统相结合,希望能创造更高的获利。但中央大学EPR中心主任陈炫硕指出,很多企业订定KPI,却不知道是为何而战,是因为多赚钱?降低成本?还是提升竞争力?有些企业甚至想直接引用其他优秀企业的KPI,其实并不见得适用。

企业选择的KPI,其实跟策略订定息息相关。根据波特的五力分析法,一家企业所选择的产业,进入障碍很高,对供应商及客户的议价能力很强、替代性商品及竞者都很少,这家企业的获利能力就会很高。

但企业要赚钱,不一定要待在正确的产业。陈炫硕指出,过去几十年来,美国最赚钱的产业是制药业,最赔钱的产业是航空业,但航空业中最赚钱的企业获利,还是比制药业中最赔钱的企业要高,显示企业是否拥有异质的核心能力,也是策略订定的关键。

但根据核心能力挑选策略,也不见得适当,因为企业相对杰出的核心能力,可能放到市场上,还是不如其他企业。因此也有企业在策略订定时,考虑的是客户需求,陈炫硕认为,唯有创造价值,企业才会成功。

但企业通常只会注意现在的客户、大客户,或是对营收贡献最大的客户。如任天堂的Wii技术,不见得比得上微软或Sony,所以很难在重量级玩家市场取得足够的优势,因此任天堂选择轻量级玩家市场,选择「非客户」反而掌握到创新的价值。

公司如何帮客户及股东创造、交付并抓住价值,其实就是企业的经营模式。陈炫硕指出,一家公司首先要思考的是,要提供什麽样的价值,如便利商店的价值,并非所销售的商品,因为客户重视的价值是「便利」,如果企业只是努力降低成本,反而忽略应该关注的价值。

企业应该要思考找哪些客户,如果企业的价值在于「便利」,却努力去找在乎价格的客户,就不是正确的策略,因此企业订定策略时,价值必须跟客户契合,思考如何维护客户关系、透过哪些代理抓住客户,再透过关键动作(如品牌业者做广告、代工业者盖工厂)、关键夥伴等与成本结构有关的资源,将价值交付给客户,也是一种营运模式。

换句话说,企业想要创新,应该从如何创造价值而非产品,会比较能找到策略制定的方向。由于策略决定方向,经营模式则是要用来执行策略,企业流程则是用来配合经营模式,因此IT人员在努力完善及执行企业流程的所作所为,也就跟营运模式乃至于企业策略,有着紧密的关系,企业也才能找到符合自己需要的KPI。

由于不同的策略目标,就要调整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模式的调整与转变,自然会带来IT流程的改变,IT基础设施自然也要随之调整,才能因应企业模式需要改变的需求。

以商业智能系统建置为例,耐特普罗信息技术总监吴承谕指出,在一个BI完整的架构中,会有一个数据库,而因为不同的产业需求而有不同的模型,且因为使用者无法直接使用后端数据库,必须要有前端展现应用系统搭配,包括统计报表、决策支持、枢纽分析、战情报告等,才能将后端的数据顺利送至前端,产生使用者真正需要的信息。

此外,由于移动科技及云端运算日渐受到重视,如何让商业智能系统与前者相结合,也是企业IT的重要趋势。凌通科技信息管理部经理周贤良指出,移动BI的价值,就是可让企业决策者随身携带BI,提升执行力及应变力。

但导入BI往往是IT人员的恶梦,在国外投资建设BI的企业,有60%~70%以失败告终,主因包括产生的数字不正确、需要人工作业调整,提供信息不够实时等,更重要的是,建置BI需要时间,时间可能长达一年,检讨的压力很大。

为了能让BI发挥如期的效能,周贤良指出,BI必须能够让企业了解过去、调整现在及决策未来。BI建置也要考量终端使用者的需求,如高端主管、业务、工程、常驻厂商,由于每个人需要的都不太一样,如高端主管重视的是如何判断及决策管理;分析人员重视的是查询分析及比较趋势;信息人员看重的是报表设计及管理维护,建置过程要设法照顾到各层级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导入商业智能系统,让商务运作更具智能,对企业管理实务而言,无疑是一大变革。但改变必须循序渐进,需要时间累积,不要躁进,把握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的目标,选择正确的工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个好的工具,必须搭配好的制度、好的流程,更需要好的人才及执行力,信息系统才会变成神兵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