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程中看见管理智能 智能应用 影音
D Book
231
TCA-未来科技馆-媒合
AVNET

从流程中看见管理智能

  • DigiTimes企划

明基逐鹿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规划处处长 林忠信
明基逐鹿股份有限公司 产品规划处处长 林忠信

许多企业在衡量投资IT的价值,常常是从成本高低切入。但明基逐鹿产品规划处处长林忠信指出,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时代,IT的价值应该在于能否实时有效的引进和利用科技的创新,与取得适当的资源,确保事业本体在全球竞合的舞台上的竞争力,把事业做的更远、更快、更广以及更深。

换句话说,IT的投资成本应该是相对的,并非绝对,能否达到灵活、弹性与快速调适的目标,才是主要的课题。但在实务上,每个企业看待IT,都会希望更好、更快,同时要更便宜,最好是「马儿会跑,又不用吃草」。因此,林忠信提醒IT人员,应该要思考如何取得并应用最优的资源,而不是必须拥有所有资源,包括企业流程外包(BPO)、云端运算(Cloud)等,都应该要设法有效率的使用。

事实上,公司策略的创新,往往需要商业模式的配合,包括人员组织、企业流程及信息系统等,才能反映在经营成果上。

林忠信更指出,不同的策略目标,就要调整不同的商业模式。企业模式的调整与转变,自然会带来IT流程的改变,IT基础设施自然也要随之调整,才能因应企业模式需要改变的需求。

如深耕市场需要接触经销商,信息架构就得国际化,每月只需要接触几千笔;但如果要接触终端消费者,每月订单可能会上百万笔,两种信息架构其实有很大的差别。

林忠信认为,企业流程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以「类别」来归类,如产、销、人、发、财,每一种类别还可以有更细致的流程,如供应链系统还可以细分为Plan、Source、Make、Deliver、Return等;另一种分法则是分为「内部」、「外部」,如流程规划横跨产业上中下游,从供应商、经销商到终端用户,如何让流程串连,让价值得以呈现。

以HR系统为例,如人事、薪资、考勤、教育流程、招募等业务流程,如果没有很好的整合,就会变成一个个的孤岛,就会造成组织信息无法共享及沟通,就容易变成山头主义或独立作战,单位彼此之间无法透过合作产生更强的力量。

此外,流程的创新,也可以当成框及线的重新组合。框就是业务类别,如业务、生产等,线则是每一个框的信息,或是异质系统的串接,框也可能是不同的行业,如供应商、经销商、门市等。

因此,林忠信强调,企业流程串连的关键在于流动及连结,透过一个好的流程平台,可以打开信息的透明度,才能建立学习性组织。

林忠信更进一步指出,好的流程创新思考,必须把握「简单就是美」的原则,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但实际上的作业流程,一开始可能会过度简化,而随着考虑因素的增加,流程才会跟着愈来愈复杂,但执行一段时间,通常就会发现很多事先考量其实是多余的,此时就得重新思考,才会进入一种「深刻的简单」境界,这也是IT建置最后追求的目的。

此外,企业流程设计虽然可以有很多的假设及想像,但也要把握一些原则。林忠信建议要像爱因斯坦一样:「跳脱纷乱寻找简单、从喧嚣中寻找和谐、在困境中自有契机」。

所以一个好的工作流平台,应该能整合企业内外各种流程,达成企业内部或企业与企业间的作业电子化、流程自动化、管理透明化的目标,才不会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

此外,林忠信认为,工作流平台还必须具备跨系统流程串接及大量数据处理的能力。如企业内部有许多系统,包括ERP、CRM等,这些系统都有非常丰富的数据在系统之间流通,大量数据处理的效能是否够好,自然需要特别关注。而这些系统的串连、跨接及沟通,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流程平台,这些系统就会变成独立系统,需要解决问题时,使用者就得辛苦的一个个去查询,对工作效率自然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影响。

工作流还必须具备全球签核功能。林忠信指出,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许多信息来源来自各地,每一个分公司都会有自己的流程及签核机制,总部必须要有能力在同一个据点处理全球每一个据点信息的能力,如移动设备就是所有商务使用者非常看重的地方,很多人都已经拥有智能手机,工作流平台自然需要予以支持。

林忠信最后强调,改变虽然会带来创新,但改变是循序渐进,需要时间累积,不要躁进,把握问题的本质,掌握解决的目标,选择正确的工具,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一个好的工具,必须搭配好的制度、好的流程,更需要好的人才及执行力,信息系统才会变成神兵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