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D产品的发展现况与未来挑战
前言:虽然MID的产品光环,几乎都被Netbook抢光,但实际上MID其设计概念上在市场仍极有应用价值,只不过Netbook的市场定位与MID过于接近,除非MID在系统整合与网络、定位、通讯...等新技术融合上寻求新的突破,才能为MID产品带来新面貌,而不是在Netbook的阴影下夹缝求生...
本文:
MID为「Mobile Internet Device」的全名缩写,直接检视其名称就会发现,产品名称已直截了当告诉你这是个上网用的随身设备,姑且不论MID到底能不能再创继Netbook的销售高峰,但仍可先讨论其硬件设计与方向在众多近似用途设备已充斥坊间的现况下,讨论其可行的设计方向与未来设计重点。
MID装置的硬件设计挑战
MID要做到随身应用,关键的操作易用性(如触控、声控、多点触控),即是这类装置能否好用的关键,另为满足随时开机就能使用,其操作系统能否支持开机即用,且效能可在随身装置达到最佳应用效率,这又是这类装置使用是否顺畅的观察重点。
当然,要达到Mobile移动化,关键问题在于电池的续航力,为了携带便利电池绝对不能太大,但电池容量与体积几乎呈现正比,那要如何延长续航力又同时不增加体积与重量呢?那只能从减低系统电能耗用下手了。在实际设计案例中,这类型动装置想进一步达到省电目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降低处理器的功耗,而其余如面板、存储器、周边板卡的电力耗用,则可透过电源管理机制来达成省电目的。
遭UMPC、Netbook夹击 如何突围是关键
虽然MID被UMPC与Netbook左右夹击,造成市场定位不明,较保守的业者通常已将开发中或即将商品化的产品纷纷喊停,一来MID最近的气势相较Netbook是弱了许多,对比UMPC屏幕又小了一点,而随身已经有如iPhone或Android...等高端智能手机了,那MID又有存在价值?
其实别小看MID这个概念,MID概念架构,可是曾经独领风骚过一段时日!以美国旧金山年度举办的IDF(Intel Developer Forum)大会,在2008年钜细靡遗呈现未来MID产品概念形象实,这个Mobile Internet Device移动上网装置,不只是仅有概念呈现,而是已经有相关厂商针对此概念规划,提出实机试作产品。
而早在Intel释出MID相关设计概念与资源实,为开发MID产品要求的体积小、效能高、低功耗目标,也在Intel内部专为MID应用推出几次技术平台,但只不过其中较成熟的Atom平台,还看不到MID市场开花结果,就被强势的Netbook所遮蔽。
网络随身应用是MID发展命脉
观察其网通支持实力,其实MID除是做为移动运算平台外,最大的关键应用是整合无线网通技术,力入3G、WiMAX...等不同无线应用技术,除移动网通平台概念外,MID亦可整合如GPS导航、网络电话拨打、收信、浏览网页...等需求,而重要的是只要随身使用MID,就可以不用再携带相对笨重的笔记本电脑,达到随时随地接取网络资运的目的。
为了实现这种愿景,其实在技术层面就得克服许多障碍,例如,移动设备的系统核心处理器,就是一大关键,这部份若无法有整合同时压低功耗,在硬件开发上就无法达到MID最初要求的随身携带目的,虽然目前已有Intel Atom或相关应用架构,其整合度距离SoC(System on Chip)的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屏幕尺寸限制MID发展?
而MID在Intel的定位下,原先的开发目的在于提供介于PDA、笔记本电脑间,的个人随身携带上网设备,但其产品定位又与极近似的UMPC不同。由Intel的定义,MID屏幕约在4.8寸左右,而UMPC至少就是7寸左右,除两种装置都可支持触控操作,也同时能支持Windows Vista操作系统安装运行,甚至支持Linux都不成问题,但两者产品仍有应用场合方面的差异。
观察MID的特色即在于利用无线宽频网络的优势,将过去以定点应用网络的习惯,透过MID导入而大幅改观,转换为个人随时皆可使用的无线网络环境。换句话说,MID的诉求是比UMPC更具可携性的应用条件,反观UMPC的产品定位,则较朝向商用市场靠拢。
不同芯片架构 亦能实践MID设计
而最初率先推出MID样品试作机种的业者,有华硕、Aigo、富士通、HTC与三星...等品牌电脑业者,原McGaslin平台架构为搭载Intel A1x0处理器,并且搭配使用Intel 945GU Express芯片组和ICH7U I/0控制芯片,搭载的联网技术初期仍以Wi-Fi为主。继第一代McGaslin平台后,第二代的平台Menlow架构,已导入最新45纳米制程芯片技术,而新平台也将使用代号Silverthorne的低功耗处理器,搭配Poulsbo芯片组。
另外,在架构升级的同时,原有支持的Wi-Fi与蓝牙无线功能,还将提供WiMAX、3G...等选配模块搭配升级,另多数试作机也将尝试导入GPS导航、网络语音、电话...等功能。其实MID的发展除在Intel系的x86解决方案外,目前新的趋势有的采取ARM架构,有得则着眼更具成本优势的设计架构,预计就如同Netbook的低价热潮带起市场风潮一般,只要装置本身架构与设计完善,搭配卖价便宜,也可在同质性平台或设备大量重叠互用的市场环境,冲出出1条自己的路。
观察MID的价格,会发现价格是多数IT产品能否快速抢市的关键,以第一代的MID平台产品,售价约为800美元上下,Menlow平台推出后价格可望压至500美元,预估2009年MID价格还可望再进一步压低。
除了Intel的架构外,实践MID目标也可透过AMD或VIA产品达成,以AMD为例,低功耗手持装置用处理器即有以往是以旧款GeNode嵌入式产品,但新架构概念的产品也会为MID应用带来更多新意。VIA多半以自家的C7-M系列ULV处理器为主要应用模式,并搭配自家芯片完成MID装置架构需求。而使用VIA解决方案的业者则有Samsung、Aigo...等。
Moblin势力不可小觑
目前市场上的MID,如果是采以Linux为基础的操作系统,这些系统多半是以Moblin为基础的Midinux操作系统。而Midinux操作系统能在市场上获得青睐、取得占有率,可以发现一些大厂运作的痕迹,例如,日本Sophia PEARTREE、联想的Ideapad U8、Aigo P8860、明基S6...等目前台面上的MID产品,基本上都是以Intel Atom架构下搭配Asianux Midinux系统建构的环境。
为甚麽这些大厂都朝向选择这类解决方案?其实原因很单纯,首先Intel Atom架构在Intel大力推广Moblin平台,投注大量研发资源进行Atom架构用于MID的运作最佳化设计,透过搭载Moblin会有提昇规格标注的待机时间至少20%以上。
另Midinux已内建如浏览器、RSS阅读软件、实时在线通讯、VoIP软件、多媒体播放器、图片管理、录音软件、照相处理、邮件软件、办公室软件与PDF检视软件,根本已经是具体而微的作业环境系统,导入Atom加上Moblin平台,等于可让厂商的开发资源得到最有效率的应用,加速产品商品化动作,也同时为MID产品的附加价值加分。
根基于Internet应用导向设计的Moblin平台系统,其实设计目的就是为了提昇Internet使用体验而开发,又同时兼顾MID屏幕尺寸较小、输入效率有限的先天限制做了最佳化配置,例如,从Moblin平台整合的应用软件与功能就能发现,几乎8成应用程序都是与Internet有关,而相关开发成果已经相当完整,且足以达到商品化的要求。
而Moblin平台的开发架构与目前常见的PC或Mac平台系统不同,采开放式的透明系统架构,目的再提供平台功能,加速MID产业发展,而不仅硬件开发者可以在各自的商品导入现有的Moblin平台开发成果,而标准画的硬件环境也能加速相关应用功能良性、正向发展,甚至建构一第三方软件开发市场需求,丰富Moblin平台应用价值。
目前Moblin平台最新版本为2.0版,未来将朝3.0技术进行整合,虽然Moblin平台是针对MID强化应用目的而催生,但实际上由于Netbook、Nettop市场热络,Moblin平台也在其系统支持性提供Netbook与Nettop的导入架构。
检视MID无法热卖的主因
接着检视为何MID无法热卖的原因。其实MID概念可以说是来自Netbook,只是其架构更加精简,却又十分接近UMPC与PDA产品。在实际功能规划上,主要是以触控屏幕作为最常用的输入方式,屏幕尺寸在7寸以内,支持无线网络是基本要求,另如WiMAX或3G网络,目前的作法是以外插网卡或是外接方式实现。
在操作系统方面,主流仍是以x86架构为大宗,另用户也能自行改采Linux或Windows XP操作系统架构,但关键的问题在于电力,因x86架构是相对较消耗电力的平台,多数参考设计或试作机,大部分仅有3小时上下的续航力,这对于要作为随身上网用途而言,这种电力水准,显得有点吃紧。
而x86的劣势,即便换用具备更低耗能的Atom处理器平台,其耗能水准依旧高于ARM架构,在省电能力的考验明显趋于劣势。如果要将朝向修改电池的方向去延长系统续航力,但其结果可能又会回到原点,因为MID若加大电池设计,超过初期规划的700克内的要求,那就等于是UMPC吨位,此即失去MID的产品定位意义。
操作体验左右产品接受度
再来检视MID的关键问题,其实就在于其7寸以内的屏幕显得有点过小,此即会造成输入便利性受限,另外也是屏幕尺寸衍生的问题,目前主流网页的分辨率,大多设于1,024x768,而7寸面板大多无法完整显示,若MID的面板为800x600,将会大幅减低使用与采购意愿,而若透过软件技术压缩显示画面,那使用体验也会大打折扣。而MID建议的屏幕尺寸,正好落于诡异的分辨率范围,可能也会影响其产品最终接受度与增加推广的难度。
而MID关键的网络支持性,其实会发现,目前部份装置仅提供至Wi-Fi与蓝牙无线,这在要搭配3G或3.5G上网应用时,等于要准备3G电话、传输线,或是透过蓝牙传输网络信息,这对使用者来说是极不方便的设计。
MID的输入方式除了触控技术外,其实部份机种会搭配滑盖式键盘,在QWERTY加持后虽然看似输入方式变多、也能有近似Netbook的操作效率,但MID的问题也如同UMPC,加了滑盖键盘后,产品体积绝对会增加,对于携带性又会造成不便,其中的设计两难,仍需业者发挥巧思加以克服。
观察现有的移动设备产品,MID、UMPC、PDA、智能手机与Netbook,众装置似乎存在极大的产品同质性,其设备投资似乎又大量重叠,这也会影响消费者选购的意愿,在任何一款商品都存在某一部份弱势设计时,也不可能为了面面俱到让用户每样都带在身边,但短线看来MID最需改善的重点仍是电持续航力,如果电池性能无法与手机、PDA抗衡,那使用者应用的必要性与不可取代性就相对低了许多。
- A10 Networks创始人兼CEO陈澧:云端时代对企业带来重大变革 朝Data与应用网络化全力驶进
- 智崴信息发表3D小笔记本电脑用户界面 让操作更具人性
- 浩鑫New Notebook Ecosystem荣获Best of CES 2010创新大奖
- CES 2010 MSI 展出新时代笔记本电脑
- 全新NVIDIA Tegra处理器驱动平板电脑革命
- 狂贺!支持DirectX 11的AMD绘图处理器 出货量突破两百万大关
- 快捷半导体全球功率资源中心大中华区团队 提供创新解决方案以实现高能效的系统设计
- TOSHIBA小笔记本电脑2010年式 NB305时尚三色 纤巧登场
- PowerDVD Linux支持Intel Moblin 2.1操作系统
- 三星推出全新小笔记本电脑尽展超长效电力 优雅风格无限经典轻巧便利带着走
- 宇辰光电创新推出新一代多点触控技术 具生产成本低、尺寸应用广、高透光率、低耗电等优势
- 中华电信与台湾微软携手合作 推出超优惠Windows 7轻巧笔记本电脑方案
- 英特尔公司2009年重点回顾
- Intel推出新一代Atom处理器平台
- Broadcom升级其InConcert技术并为迷你笔记本电脑及笔记本电脑提供更强的 Bluetooth与Wi-Fi共同运作效能
- NVIDIA 3D Vision技术延伸至NB市场 与各大PC制造商、NB面板厂与内容开发业者紧密合作
- 投射式电容触控商-富创得科技取得新台币15亿元MID触控面板订单
- 微型化再升级 威盛Mobile-ITX轻松打造便携型嵌入式系统
- ANALOGIX Displayport 发射器解决方案获华映笔记本电脑面板生产线采用 提供eDP面板测试设备最佳性价比
- 笔记本电脑设计将决定使用者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