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半导体贸易关系解析(4):美国才是半导体业大赢家
大家会不会很惊讶,扣除以转口功能为主的香港,臺湾其实是全球第一大半导体出口国。2023年香港出口的半导体总额1,940亿美元,但香港并无真正的半导体产业,类似文晔、大联大、安富利这些零件代理商,高度运用香港极佳的运筹服务体系,将产品转口到中国与东协、南亚国家。因此排除以运筹服务为主的香港,全球第一大的出口国其实是臺湾。根据国际贸易中心的數據,在香港之后排名第一的是臺湾。2023年臺湾半导体出口金额1,668亿美元,贡献全球17.5%。这个数据与臺湾2024年半导体出口金额1,650 亿美元非常相近,也可以对照以出口为主的臺湾半导体上市柜公司,在2024年的总营收是1,865亿美元。臺湾出口的半导体,虽然多数是用于满足美国客户的需求,但直接出口到美国的比重很低,而是依据客户的指示,将产品销售到不同的国家,进行更进一步的组装生产工作。例如,臺湾生产的半导体会经由香港出口到中国,卖给富士康、广达、纬创,或者中国本土的立讯、闻泰、比亚迪。也会出口到韓國、越南组装成手机用的芯片,或者交给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这些国家加工之后再出口。进口半导体直接用于本土市场的,美国才是真正的典范。2023年美国出口半导体的金额436亿美元,占全球出口市场的4.6%,这个金额都是英特尔、德州仪器、美光、Global Foundry在美国生产之后出口的产品。在美国之后名列主要出口国的还有日本、菲律宾、德国。显然易见,日本有瑞萨、罗姆、铠侠这些整合元件厂(IDM)厂,出口一定比例的半导体很容易理解。菲律宾没有本土的半导体制造厂,出口金额多数来自以封测为主的外商,至于德国有英飞凌,除了自家汽车产业之需,也有很多外销海外市场的产品。基本上,半导体产业是个全球分工的产业,每个国家依据自己的专长、投资、历史经验取得市场上的地位,但真正主导全球半导体产业的其实还是美国。例如,臺积电的客户2/3是美商,但最上游的材料设备厂商、EDA工具与IP是美商为主,他们结合微软(Microsoft)、AWS的云端服务创造价值。芯片原厂的主要客户是微软、AWS、高通(Qualcomm)、博通(Broadcom)、Google、Tesla、苹果(Apple)、Meta、惠普(HP)、戴尔(Dell)等,他们将臺湾生产的硬件产品创造出更高的价值,臺湾甚至臺积电都只是帮忙抬轿子的合作厂商,并非是决定整个产业价值链分配的重要关键。全球半导体制造业最关键的趋势是,我们正从国际专业分工,又走回系统整合的老路。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说联发科并不只是一家IC设计公司,而是一家系统整合服务公司。这样的大趋势可以从新思科技(Synopsys)购倂Ansys,将服务领域往前延伸到系统产品,而臺积电也在扩张整个生态系,他们主张的Foundry 2.0也是半导体产业的新格局。上述是一个不断演化的产业结构,冒然由不同的政府去定义谁该做哪些事,确实很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不仅制造厂不乐见,委托芯片制造的美国原厂更可能是最大的受害者。然而,一只看不见的手正在影响全球的供需结构,如果说要选出影响全球产业最大的黑天鹅,那您会选谁呢?
2025-02-12
臺美半导体贸易关系解析(3):投鼠忌器,非不为,是不能为
如果川普政府对进口美国的半导体课征关税,哪个国家会受到最大的影响,影响又有多大呢?根据DIGITIMES汇整2023年全球主要IC进口国數據显示,中国进口金额3,508亿美元,占全球各国进口总金额的32.1%。若不计香港(18.5%)、新加坡(8%)的转口功能,臺湾进口金额733亿美元,占全球比重6.7%,是全球第二大IC进口国。中国进口的半导体,多数用在组装、加工、出口的用途上,一旦中国不再是世界工厂时,中国进口的半导体便会逐年减少,这也不是中国政府愿意看到的。中国希望外资厂商扩大终端产品在中国的量产规模,自然不会课征IC进口关税,因为这与中国的总体经济实力、竞争力息息相关。课征来自臺湾、韓國、美国IC进口关税,无疑是拿石头砸自己的脚。臺湾进口的IC以高端存儲器为主,这是因为服務器返臺生产所带来的需求,现在美光有七成的存儲器在臺湾生产,臺湾当然会提供美光最好的生产条件,希望能创造进口替代的功能,如果美国政府课征美光高关税的话,那也是砸自己的脚。紧跟在臺湾之后的主要进口国依序是韓國、越南、马来西亚、美国。韓國也有很多从臺湾进口的半导体,例如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最新的S25手机芯片也是使用高通(Qualcomm)的,而高通的芯片是臺积电代工的。越南因为China +1而获利,马来西亚是全球主要的封测基地,进口IC加工,赚点蝇头小利,真的要从进口来源课税的话,做为出口最后一里路的马来西亚,现在恐怕也是如坐针毡。但问题是马来西亚的半导体业者都是外商,当地的政府官员、经理人能著力的空间很有限,甚至也不可能深度掌握全球供应链的信息。找马来西亚开刀,就像是头痛医脚、心绞痛找医美医师没有两样,根本不是对症下药的好方法。2023年美国进口的IC总金额是361亿美元,占全球比重3.3%,那么美国进口的IC是哪一类的产品,最后的用途,以及有无进口替代性才是关键。根据DIGITIMES的研究,美国进口的IC以逻辑芯片、微处理器类的产品为主,主要的用途应该是數據中心,如果为了满足美国当地的需求,那么到美国生产也无可厚非,只是直接用在美国的比重很低,对全世界的影响很有限,值得川普政府大动干戈吗?美商确实是臺积电、三星、海力士的大客户,但美商是全球布局经营的企业结构,在臺湾、韓國生产的IC完成生产流程之后,部分出口到马来西亚、越南完成封测流程,也会直接、间接卖给中国、臺湾、韓國、越南,这才是产业结构真实的面貌。臺湾真要以课税培植本土产业的话,一定很想课征韓國进口的存儲器,同理,韓國也一定想课征臺湾进口逻辑芯片的关税,但为什么按兵不动?谈到以关税培养本土工业,中国、臺湾、韓國都比美国更具实力,但谁都不敢轻举妄动。半导体产业的分工体系非常复杂,牵一发动全身,这些研究,美国的顾问公司不一定擅长,臺湾人、韓國人得自己做,才能中立、公正的化解可能出现的贸易摩擦。
2025-02-11
臺美半导体贸易关系解析(2):臺上市柜电子公司营收成长13.7%
2024年臺湾出口总值达到4,750.7亿美元,创造了仅次于2022年的佳绩。这两年因为中美贸易大战的影响,真正决定市场游戏规则的主导者,已经从微软(Microsoft)、苹果(Apple)、NVIDIA、惠普(HP)等科技巨擘,转换为美国政府,而一夕数变的关税政策,更可能让制造厂疲于奔命,原本計劃以墨西哥基地供应北美市场的和硕、纬创、富士康、臺达电集团,现在都得面对新的局面。除了出口结构之外,DIGITIMES试著从1,009家上市柜电子公司分布结构,对照出完整的产业信息。2024年臺湾所有上市柜电子公司营收总额新臺币30.32萬億元,若以汇率32:1估算的话,营收总额是9,475亿美元。包括富士康、广达、和硕、纬创、仁宝、英业达在内的量产制造厂,贡献了4,959亿美元,约是整个产业总产值的53%。其次是半导体业的1,865亿美元,贡献值约20%,而代理商、零件制造厂、网通与光电厂则贡献了其余的27%,云端服务与軟件公司的贡献比很低,仅有微不足道的0.1%。基本上,由于臺湾具规模的电子公司都已经透过上市柜、公开发行的管道公开募资,因此臺湾上市柜公司的总营收数据,大致已经显现了总体的产业结构,2024年9,475亿美元的营收,比2023年成长13.7%,也展现了2024年基本上因为AI服務器与臺积电大商机的激励之下,缴出了一份「中上」的成绩单。产业结构随中美贸易关系的变化而移动臺湾因为大量组装服務器相关的产品,而这些敏感性的产品正从中国往他国,包括往臺湾移动,韓國是高端存儲器的供应大国,只要臺湾要组装服務器,5~10年内想发展HBM这一类高端的存儲器是难上加难。同样的道理,臺湾出口到美国的半导体,以微处理器类的半导体为主,在美国具有大规模生产能力之前,甚至5~10年之内,要取臺湾而代之也一样困难,甚至更难。因此现代国际分工的概念与以往不同,臺韩两个过去对抗的竞争对手,现在是上下游伙伴关系,而臺湾的臺积电、纬创、富士康也是美国NVIDIA、微软、苹果不可或缺的伙伴。臺湾不可能以课征韓國进口存儲器的高关税培养出本土的存儲器产业,同样的美国要以高关税培养美国本土产业的竞争力,也是缘木求鱼。我倒是愿意跟美国政府、臺湾政府与产业界呼吁,让臺湾半导体业(特别是臺积电)以自己能力范围,最快的速度将2nm的制程布局到美国,至少得2~3年的建厂計劃,需要的不仅仅是政府一声令下,还得需要技术、生产设备、人才的配合。过于操切理所当然的政府政策,最后破坏的是产业原本健全的供应链关系,最大的受害者必然是产业界与消费者。
2025-02-10
臺美半导体贸易关系解析(1):从臺湾出口结构看端倪
2024年臺湾总出口4,750亿美元,其中65.2%来自电子产品的贡献,一方面电子产业主宰了臺湾的出口动能,整个结构的变动也与电子业息息相关。在4,750亿美元的总出口值中,半导体的出口值是1,650亿美元,比重34.8%,其余产品的出口值则是3,100亿美元。在其他的电子产品中,资通讯产品的出口值1,325亿美元,成长率高达59%,相较于其他化学、纺织、机械、其他类的电子产品成长率都属于持平状态,资通讯产品的高成长率显然与臺商返臺生产敏感性产品有绝对的关系。抽丝剥茧,就可以见微知著我们可以理解电子业不仅是臺湾的中流砥柱,在臺湾传统产业化工、钢铁因中国崛起受挫之际,成为支撑经济成长的关键。若无其蓬勃发展,臺湾难以在2024年达成4.3%的经济成长率。在臺湾总出口4,750亿美元中,出口到美国的金额1,113.7亿美元,年增46%,比重是23.4%,紧追中国之后,成为臺湾第二大出口市场,而且后续动能继续扩张。从进出口的关键数据来看,其他产业都只是持平或小幅衰退,只有两个数据出现巨幅成长,那就是对美出口,以及资通讯产品的出口大幅成长。这两份数据,就是臺湾面对2月18日美国政府裁量征收关税的关键数据。我们可以预期当敏感性产品返臺或赴美生产的大趋势形成之后,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的行政裁量,就真的会影响产业的供需结构。如同微软(Microsoft)創始人Bill Gates说的,现在决定供应链流向的不是科技业者,而是美国政府。其次,IC这一类的产品,出口主要对象国并不是美国,据悉美国市场贡献臺湾半导体出口仅有4%上下,而且主要是微处理器这一类的产品,显然就是供给美国当地服務器、數據中心的需求。川普政府课征臺制IC高关税,事实上并无实际的意义,而是项庄舞剑,希望催促臺积电加速最先进的制程到美国投资的进度。此长彼消,对美国的出口成长之后,臺湾对中国市场(含香港)的比重就出现显著下滑的趋势。根据中华民国的海关數據显示,2024年臺湾出口到中国、香港的总金额是1,506亿美元,占比31.7%,看似很高,但其实已经从2020年的43.9%大幅下滑。臺商是先行指标,臺系EMS制造厂占全球100大EMS厂商总产值大约在6成左右,这些数据显示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正在受到考验。除了与美国电子业的贸易值得关注之外,变化最大的应该是韓國。臺湾对韓國的出口207.9亿美元,成长14.2%,不可谓不高。但从韓國进口的电子产品与零件更高达437亿美元,导致臺湾对韓國的贸易逆差达到历史新高的229.2亿美元,也让韓國超越日本,成为臺湾第一大贸易逆差国。很长一段时间,臺湾因为从日本进口原物料、设备,导致对日本贸易的长期逆差,现在臺湾可以对日本出口半导体、关键零件,臺日之间的贸易关系趋于平衡,但反倒对韓國的逆差快速成长,那么我们需要调整进口结构,追求新的贸易伙伴关系吗?甚至比照美国课征韩制HBM存儲器高关税吗?
2025-02-08
新川普时代:从EMS产业看两岸供应链的势力消长(四)
黄钦勇/评析在2019~2024年间,几乎与COVID-19重叠的时段中,各国政府补贴的17萬億美元,让網絡巨擘因为「在家工作」而大发利市,这也是今日有9家科技巨擘市值超越1萬億美元的背景原因。由上而下,Top-down观察供应链的变化我们追踪2025年开年时,共有7家公司市值超越1萬億美元,加上臺湾的臺积电,这些企业的市值总额正好18萬億美元。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过去几年扩张的财富集中在少数科技大腕之手,不在名单之列的,如果是支持这八家科技大腕的供应链也可以分杯羹。从国家别的角度来看,臺湾躬逢其盛,是受惠的一群人,其次便是拥有独家技术的科技公司,也许是蔡司(Carl Zeiss)、新思(Synopsys)、ARM这些厂商,或者设备材料上取得领先地位的ASML等公司。以上游的臺积电为例,供应AI应用的高端运算芯片(HPC)占比过半,而营收成长率甚至高达58%,而智能手機的应用处理器贡献35%,也有23%的成长率。其余的物联网、汽车、消费电子的需求低迷,成长只是持平而已。这也可以推演EMS制造大厂中,掌握AI服務器商机的大厂表现较佳,自然也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苹果(Apple)、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两大品牌在2024年的全球市占率下幅下跌,取而代之的是其他八家以Android为平臺的中国手机厂。在中国品牌的挤压下,苹果、三星两大品牌会提高低端手机外包的可能性,二方面中国本土手机厂的订单量也会跟著水涨船高,这是确保红色供应链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2025年AI NB将慢慢成为主流,AI手机也是如此,基于在美中贸易大战的背景下,区域分工成为必然,甚至连臺系的NB品牌也会将中国市场需要的NB也在中国生产。红色供应链在现实的压力下,只会跑的更快。中国借助本土市场的优势,已经打破过去那种雁行理论的架构,不仅日本、德国没有优势,臺湾、韓國也在胆战心惊,墨西哥、越南、印度都觉得有希望在China + 1的潮流中获利,但显然他们并未找到与本土产业挂钩的好方法。臺湾强在供应链的连结能力,过去NB产业累积的基础,加上美中贸易大战的关系,臺资企业成为服務器商机的大赢家,富士康、纬创、广达、英业达、纬颖都是主力供应厂,陆资中的华勤也有参与,但基于国安上的考量,美系买主避开红色供应链乃是必然。红色供应链最大的危机,是国家的财政以及人口老化的危机。过去是中国经济重要支柱的营建业、金融业不断的爆雷,而到2035年的时候,印度30岁以下的人口会比中国多出3.8亿人,无论从劳动力、市场考量发展潜力时,印度必然会成为中国强大的对手。目前Top 20的EMS制造厂中,虽无印度业者,但TATA等业者积极购并臺厂在印度的工厂,显然印度业者将会是EMS战场上的新兴力量,未来的发展也值得大家注意。
2025-01-30
新川普时代:从EMS产业看两岸供应链的势力消长(三)
黄钦勇/评析除了营收规模之外,我们能从毛利率、营益率、库存、应付帐款看到陆资、臺资企业间的不同。营收已经冲到第三名的立讯最值得注意,这家公司并没有因为规模扩张而出现利润率明显下跌的现象,我们不能把原因归诸于「政府补贴」,新锐公司挑战高难度事业的锐气才是关键。新兴国家的产业发展路径一般而言,臺湾的资金成本远低于美国,以及邻近的中国、韓國、南亚、东协国家,跟臺湾相近的仅有日本。就电子量产企业与代理商而言,「资本密集」是行业的特性之一,如果以百米赛跑为例,资本深具优势的臺湾在参与百米竞赛的竞争者中,其实已经偷跑了10米,如果没有独到的优势或策略很难跟臺商竞争的。但从财务报表上已经看出陆资业者杀气腾腾,如果没有美中贸易大战的有利条件,臺资企业也很难长期维持领先优势。在美中对抗的大格局下,臺资如何布局下一个阶段的战略,对东协、南亚地区的EMS制造厂而言,臺资是敌、是友,也应该有一定的认识。越南、菲律宾、泰国的业者还很难成气候,但印度的TATA、信实集团在做策略调整之际,我们如何理解在电子业有上千亿美元贸易逆差的印度,要如何调整产业结构。除了印度传统的大集团之外,印度的独角兽企业能成为臺湾的助力,甚至目标市场吗?过去半世纪,新兴国家从无到有真正成功的范例只有三个,韓國、臺湾与中国。臺湾、韓國发展半导体与ICT产业都在产业发展初期,也以举国之力全力以赴。中国则是以聚合菁英,善用本土市场在移動通信时代结合外资之力,建构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发展模式。2009~2019年间,全球GDP的总量扩张了27萬億美元,其中有3分之1来自中国的贡献。中国GDP有外资的因素,但本土养成的菁英、政策全力支持,以及风起云涌的智能应用商机,都是中国红色供应链崛起的关键。只是这样的产业发展模式不会重现,除了印度拥有同等级的市场之外,其他国家都难望项背。只是世局的演化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在美中贸易大战的背景下,如果以后的手机厂都是中国制造的,甚至无人机、人形机器人等众所期待的边缘运算产品都必须来自中国,那么西方世界现在积极布局的「美中脱钩」就是白费功夫了。1月20日川普上任,脱钩是既定政策,那么全球有哪几个国家具备替代中国供应链的条件呢?也许我们从人口1亿人以上的国家盘点起,先进国家中的日本不可能回头组装手机,乌俄战争中的俄罗斯也不可能。尼日利亞等非洲国家与南亚的孟加拉、巴基斯坦都需要基础建设,可以考虑的「候选国」只不过剩下墨西哥、越南、印尼、印度等少数几个国家而已。川普以中国为假想敌,打散了供应链,世界跟著团团转,但真正能替代臺湾与中国的选择,在可预见的未来还是非常有限的。
2025-01-29
新川普时代:从EMS产业看两岸供应链的势力消长(二)
黄钦勇/评析大者恒大,可能是大趋势,但有哪些趋势是表面数据之外的弦外之音呢?从EMS大厂的排名变化看端倪前20大业者当中,臺商有7家,陆资有9家,其余4家是北美厂商。美商也是组装服務器的主力业者,但美商经营模式不同于华人业者,同质性高的两岸业者在很多大型OEM专案中开始短兵相接。此外,在美中脱钩声中,苹果供应链仰赖陆资厂商的比重反而逆势上扬,当臺资的纬创、光宝、可成陆续把中国工厂卖给当地业者之后,臺商开始忧心陆资业者可能会后来居上,厂商也都怀疑这是苹果的既定策略。在前20大的所有厂商中,营收超过100亿美元的业者,有13家,要挤入前20大,则要有70亿美元的实力。基本上臺系的富士康、广达、和硕、纬创、仁宝、英业达,都在2024年以200亿美元以上的营收名列领先群中。立讯是前7大业者中唯一的一家陆资厂商,而且相较于臺系的六大厂商,营益率维持在2~5%之间的「稳定」,立讯在营收扩张的同时,营益率可以维持5.2%,是一个相当难得的成绩。另一家名列前十大EMS之列的比亚迪,营益率是2.8%,但最近GMT研究机构指出比亚迪有美化债务结构之嫌,除此之外比亚迪近两年积极冲刺电动车事业,2024年电动车的产量甚至超越Tesla。但在川普上任后,立即签署行政命令,全力开发传统石油燃料,并取消所有电动车的补助。未来比亚迪不仅将面对更沈重的关税压力,中国内卷的市场已经难以支撑快速扩张的产能。在新的年度中,比亚迪经营绩效将面对严苛的检视。到今天为止,谁拿到比较多的苹果(Apple)订单,仍然是市场上的领导厂商。在成本结构改变与是否继续在中国生产的策略驱动下,更多臺商选择出售中国的工厂,也给陆资的业者带来很多新的机会。这样的大趋势,可能是苹果高层的策略在背后驱动,也可能是负责苹果采购的主管刻意分散采购来源,甚至刻意的安排印度公司接班。苹果一方面加码陆资订单,二方面又让到印度设厂的臺商,在建构初步的生产体系之后出售给当地的业者。从最近几年臺厂的反应,也可以理解苹果修正后的采购策略不见得有利于臺商,只是大家心照不宣而已。在前20大中,排名往前靠的业者有广达、纬创、立讯、纬颖、蓝思,他们多数与服務器、苹果供应链息息相关,而服務器的商机是2024年最大的變量,这也是为什么黄仁勋与苏姿丰风靡全臺的原因。在前20大中,富士康营收就超过2,100亿美元,如果扣掉富士康的营收,两岸业者的规模其实已经非常相近,如果没有服務器的商机,臺厂在传统的NB、手机领域已经没有领先优势了。那么9家陆资企业中,谁能真正「取臺商而代之」?是成长最快的立讯,还是已经在电动车领域弯道超车成功的比亚迪?其实,在美中贸易大战、川普呼吁各国加码投资国防工业之前,中国政府已经悄悄的建造从航空母舰到各式作战舰艇的大型海军,现在中国拥有的各类作战舰艇总数,甚至超越具备长臂管辖实力的美国。也许有人嘲弄中国生产各式舰艇像是「下饺子」一样的随意,但在第六代战机上,甚至传言中国的技术超越美国。如果我们看到CES的新产品,也看到乌俄战场上出现各种无人机、机器人的新应用,我们必须理解,各种创新的应用在AI等新科技驱动下,正以加速度融入世界的新局势中。众多中国业者出现在各个新商机的背后,「锐气」显而易见。「锐气」是面对新商机的法则,停止创新将成为企业最大的风险。当供应结构改变时,上游零件原厂的新客户会悄悄的偏移到对的另一方,也许臺积电会更专注在8家網絡巨擘需要的自研芯片上,但韓國的存儲器,日本、德国的设备材料厂就可能做出不同的策略布局。
2025-01-28
新川普时代:从EMS产业看两岸供应链的势力消长(一)
黄钦勇/评析2024年刚刚结束,各大企业陆续发布初步财报。同一时间,AI教父黄仁勋绕行两岸,他在臺北宴请主力核心大厂的CEO,臺厂斗志昂扬,加上AI服務器相关产业蓬勃发展,业界普遍看好2025年臺湾的前景。相较之下,陆资电子厂商在川普二进白宫的背景下多少有些不确定性,但中国人向来韧性坚强,我们不仅看到中国生产的电动车横扫全球,在无人机、AI眼镜领域也是锐气十足的摆出机海战术。相较于各国保守的产业政策,中国政府开放更多城市实现智能自驾,那么让人形机器人走上深圳街头,也不是太令人意外的新闻。每个人都说全球供应链重组的浪潮难以避免,臺厂继续主导核心的服務器、NB产业,但边缘运算的终端设备会由中国业者主导吗?或许我们可以从EMS大厂的经营指标中,找到观察两岸产业差异与产业变化的一些洞见(Insights)。两岸业者引领风骚,EMS领域臺厂暂时领先EMS业者意指不做自有品牌,专注在PCB插件、次系统与系统组装的制造厂商。这类组装商源自于美系的Flextronics、Celestica、Jabil,但从1990年代生产个人电脑开始,臺系的业者从主机板、NB组装领域起步,慢慢扩及智能手機等新商机,至今为止,都是主导EMS产业的关键力量。2010年以后,中国手机产业带来的红色供应链成为另外一股力量,慢慢地成为威胁臺厂领先地位的重要体系。由于牵涉到经济规模、产品良率、研发经验、供应链的生态系,全球其他新兴国家想在EMS领域挑战臺湾与中国的领先优势,现阶段仍有相当大的难度。上游EMS大厂的财报,标志著各种大型OEM订单的移动状况,春江水暖,成为我们观察产业脉动的领先指标。近日DIGITIMES汇整了2024年EMS大厂初步的产销数据,这些不做品牌,以量产制造为主的业者,向来都是终端市场的领先指标。根据研究报告显示,全球100大EMS业者的总营收接近7,000亿美元,其中前20大业者营收总值接近6,000亿美元,比重达到85%,因此我们可以从前20大业者的经营指标,理解供应链的重要变化。在前20大厂商中,包括富士康、广达、和硕、纬创、仁宝、英业达在内的臺系六大厂商,2024年的总营收达到3,465亿美元,贡献前20大业者营收的比重高达六成,显示臺厂依旧是EMS领域的主导力量。特别是在AI服務器等敏感性产品上,臺商具有绝对的优势,但我们也看到陆资业者陆续接收臺厂在中国的手机生产基地,而苹果似乎也不排斥将手机供应链转移到陆资业者的手上。但我们觉得相较于渐趋成熟的智能手機生产体系,刚刚在美国Las Vegas举办的CES展中,可以看到陆资业者在电动车、无人机、人形机器人与AI眼镜等新兴领域,展现了无比强大的韧性,在乡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下,我想各国业者不敢轻忽中国业者已经在下一代边缘运算上掌握了先机。
2025-01-27
黑天鹅横空出世 供应链酝酿新局
就在全世界华人欢度农历春节的前夕,一只黑天鹅横空出世,让全球科技产业进入极冻模式。由中国高考状元梁文锋领军的DeepSeek以较低端的芯片组合,在回答数理问题与逻辑推理的能力上超越Open AI,让在人工智能领域遥遥领先的美国似乎失去了领先优势,NVIDIA股价暴跌,美国白宫也示警,认为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只有领先中国3~6个月。有人在检讨芯片流向中国的路径,探索中国如何以不到200人的顶尖人才打败了硅谷一帮傲视全球的科技公司呢?来自中国的传媒说,这个团队是从最顶尖的人才中再筛选出1%的绝对高手,打败了硅谷99.99%的科技公司。在爱国主义的驱动下,中国有用不完的顶尖人才,号称不是尖子不用、创办于2023年的团队,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创造了科技史上难得一见的奇迹。如果DeepSeek的AI平臺禁得起市场的考验,可以用较少的算力创造出一样的效率,那么我们就不需要那么多来自NVIDIA的芯片,而原来紧绷的臺积电产能也将快速抒解,这也是臺积电也在黑天鹅出世时,在美国ADR的股价暴跌13.3%的原因。上游的芯片产业受创最大,但很少人去探索AI服務器与各种边缘运算的商机会不会出现典范转移的新局。当重心从服務器转移到边缘运算的终端设备时,红色供应链可能更具优势。全球有上萬億美元的资金投入AI相关领域,过去绝大多数流入以算力为目标的IT基础建设,網絡巨擘主导资源的流向,投入边缘运算的比重相对较低。如今DeepSeek的出现,舒缓了算力不足的压力,资金就可能分头流入手机、筆記本電腦,甚至流入以无人机、电动车、人形机器人、智能眼镜等新兴领域的边缘运算,而这些领域都是中国厂商近几年即早布局的潜力事业。我们可以从刚刚结束不久的CES展中看到端倪,智能眼镜的百镜大战,中国厂商才是主角,遑论已经在西方世界掀起滔天巨浪的电动车、无人机产业,而我们也无法忽视中国厂商在人形机器人的显著地位。相较于臺商紧紧的依偎在NVIDIA发展服務器上下游产业,抢攻高毛利、量产订单的经营脉络,中国新锐企业反倒积极布局前端的边缘运算商机。这些多元的需求,在DeepSeek出现之后可能迎来新的商机,也改变整个行业的生态。如果中国从基础算力到边缘运算都能与美国平起平坐,那么我们可以预期更激烈的美中贸易大战不会舒缓,未来10年、20年的国际关系将会进一步激化,科技业成为新冷战竞逐的主战场,而我们也会离和平,与优质分配的繁荣越来越远。
2025-01-24
挑战未知 迎接媒体3.0的新时代
2024年的最后一天,也是《电子时报》纸媒的最后一天,我们向支持《电子时报》的读者告别,并宣示将以大椽-DIGITIMES全面的數字知识服务平臺提供更专业、有效的服务。2024年是公司营收续创新高的年度,2019年之后的五年内,大椽-DIGITIMES营收、获利倍增,对很多经营者而言,稳定成长,那又何必改弦更张呢?一如既往,我坚信所有的科技都不可靠,唯一可靠的是学习新科技的能力。不断的挑战自己,抛弃稳定、可行,但不一定是符合未来价值的事业模式则需要更大的勇气与企图心。我知道弯道超车仍有可能,但我更服膺学习曲线,相信只要保持经营锐气,不断的造自己的反,就是企业持盈保泰的黄金法则。1998年创业以来,《电子时报》在媒体的黑暗时代中挣扎,27年来臺湾的电子业风风雨雨,历经过亚洲金融风暴、網絡泡沫、产业外移、SARS、金融海啸、COVID-19,以及美中贸易大战。但科技业总部90%集中在新竹、臺北一小时车程内的优势,让日报型的纸媒营运仍为可能。然而,我们很明显感受到不断进化中的联网系统,已经进入到我们撷取、传递信息的工作细节中,并深刻的影响了企业运作型态。例如,送报生不再送报,他们加入吴柏毅(Uber Eats)的行列,创业之初我们很难想像傅胖达(Foodpanda)这种美食快递竟然成为终结臺湾送报体系的元凶,而传统纸媒的广告、发行营收骤减,更是带动传统媒体必须彻底变革的关键要素。大椽-DIGITIMES体量小、单价高,又从创业第一天起就将所有的文字、图表、客户行为数据化,我们几乎从未因「數字转型」而苦,在模塊化的数据,与独特的经营模式背后,我相信大椽-DIGITIMES拥有最好的弹性与经验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唯一需要补强的反而是经营团队的智能与勇气。虚拟到府的新媒体时代1950年诞生的《征信新闻》是现代臺湾媒体1.0的滥觞。在人均所得只有200美元的时代,只有富裕的家庭会订一份报纸,每一份报纸的传阅量与价值,决定了那个时代的舆论走向,影响力不言可喻。1988年报禁解除之后,百花齐放,之后的十年,也是臺湾媒体界黄金半世纪的最后十年。千禧年之前,網絡兴起,开启了传统纸媒与網絡媒体大乱斗的「媒体2.0」新纪元。这也是媒体黑暗时代的开端,而我与大椽-DIGITIMES的团队,就在最不好的时刻参与这场世纪的变革。前20年在暗黑的隧道中摸索,乏善可陈,直到2016年之后,才掌握如何虚实并进、国内外双轨,善用實時新闻与研究报告交错的事业模式,建立了「媒体2.0」企业往「媒体3.0」迈进的基础。我想像中的「媒体3.0」,是在ChatGPT与人工智能、云端服务相继成熟之后媒体可能的因应之道。当大语言模型(LLM)越来越成熟时,企业用户希望透过信息的查找、问答取得企业经营决策信息时,用户们一边赞美人工智能可能带来新的时代,一边会忧心信息焦虑与信息安全的问题,而一般的媒体更忧心从内容创作到客户行为都将再面对一次被大时代煎熬的考验。我们能想像把整个DIGITIMES搬到客户家里,提供查询信息的可能性吗?在虚实整合的架构下,虚拟提供每日更新的數據,又在关键时刻能提出洞见(Insights)的见解,可能吗?其他行业或许很困难,一旦定义在电子业与未来科技领域的范围内,又能同时掌握国内外客户需求的经营模式,将是未来大椽-DIGITIMES迈向「媒体3.0」的布局战略。(本文作者为DIGITIMES电子时报創始人)
2024-12-31
智能应用 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