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巡礼(4-3):臺湾越南合作刍议
尽管臺商是受邀到越南投资的一方,但臺湾也得面对臺湾人力短缺、土地资源昂贵等问题,生产基地的移动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只是过去二、三十年,臺湾前往中国投资时,藉著语言、文化上的优势,加上中国地方政府以房地产做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能,臺商惯于被奉为上宾的习性,到了越南还能依样画葫芦吗?其次,对企业而言,考察投资环境的成本是小钱,但确认投资环境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要素,臺商不能「因小失大」,反倒应该思考逆向行销的必要性。要让越南当地政府知道,找到臺商才是「捡到宝」,唯有臺商能够真正协助当地建构整个工业的生态系。而政府或公共团体应组团考察,并主动向对方讲解臺商的优势,争取更好的投资条件,而不是看对方接待好坏,来决定投资的顺位。DIGITIMES继2022年之后,将继续主办「亚洲ICT供应链高峰会」(Asia Supply Chain Summit),也将邀请印度、越南的重量级企业与会。越南的Vinfast已经投入电动车的发展,而Vingroup也瞄准半导体等关键零件产业。臺商完全清楚发展半导体等关键零件产业是一件高难度的工作,也有时代、机缘的因素,但没有人预期中美会脱钩,也应该以臺韩都成功发展半导体的经验,永远不要轻忽越南、印度也会是未来半导体、面板生产国的可能性。在访越期间,我也向合作伙伴Becamex建议在他们经营的东方国际大学(EIU)设置人才培训推广教育与提供投资人专业顾问服务的小规模智库。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说,中国的牌手机发展过程与臺湾的零件代理商关系密切,越南要发展电子工业,零件配套体系不可或缺,我们也相信在北越、南越都要兴建一套能与臺湾桃园机场紧密对接的智能仓储系统。孙子兵法有云:「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如果臺湾政府更主动积极,就应该善用过去的成功经验,为臺商争取更好的地位。新竹科学园区、南港軟件园区都是动见观瞻,透过与其他国家工业区授权经营的模式,不仅有投资聚焦、群聚的效益,科学园区的隐性影响力,更可以让当地政府不敢轻忽臺商的力量。臺湾向外投资,过去的经验与产业生态系就是臺湾最好的筹码,但会不会用、能不能用才是关键。
2023-05-17
越南巡礼(4-2):北越、南越大不同
从河内到胡志明市是1,638公里,开车要32小时,这个距离比首尔到臺北的1,483公里还远,两个都会区的口音也不同。越南从北到南,几乎可以视为两个国家的距离,越南政府当然知道沟通南北的重要性,但限于财力、技术,目前规划中的南北高速公路预计2030年才能完成,而高铁的計劃更是远眺2050。值得注意的是,环绕著胡志明市与河内的外环快速道路即将于2023年6月动工,以越南的国力、财政状况判断,在现实条件的限制下,要掌握越南的供应链,可能得从河内与胡志明市两个都会区去理解,而南越、北越只能各自发展,也会形成不同的产业样貌。越南在2023年4月宣称人口超过1亿人,以胡志明市为中心的湄公河三角洲有9个省,胡志明市约有1,000万人,人口最多的平阳省有300万人,也是基础建设最好的省分。对越南而言,这些优质地理条件与水电基础设施完备的都会圈邻近省分,想要的不仅仅是NB、手机,更希望能吸引高附加价值的半导体、工业电脑、网通设备厂。而具专业背景的技术专家,更希望在智能城市的建设上能让政府长官与市民有感。不但规划在地的应用需求,也跟臺湾工业电脑大厂采购相关设备,在经济每年维持7~8%的高成长下,臺商不应低估都会区的智能应用需求。此行一位参与座谈的新加坡专家说,「人才」是新加坡起步的基础,根据他的经验,只要供应投资原厂足够的科技人才,很少有投资人会说不!我们也建议Becamex以东方国际大学(EIU)为基地,先以大学教育推广建构培训基地,透过与臺湾知名大学联手,培养IC设计人才、建构零件仓储与运筹中心。这些人才不仅半导体业需要,其他科技公司也会趋之若鹜。只是越南人在外资涌进,以及西方知名大学也在越南寻找战略伙伴,臺湾如果想要争取更多的人才,不可能只以地利之便,就认为越南人才会近悦远来。位于湄公河三角洲出海口的胡志明市,是越南第一大城,三星电子(Samsung Electronics)与Panasonic在这里生产消费电子,2006年时英特尔(Intel)选择在胡志明市落脚,并带来最先进的半导体封测技术。夏普(Sharp)在这里生产鏡頭模塊,Jabil与QSIC是以EMS为主,Microchip有IC设计与研发。在邻近胡志明市的平阳省与同奈省,还没有很多电子厂商落脚,但却深具潜力,很可能是下一波重点投资区域。DIGITIMES针对越南、泰国、印度这三个布建ICT产业供应链最为积极的国家,对比这三个国家与臺湾、韓國、日本、中国、香港之间的电子产业进出口數據显示,2022年越南从这五个地区进口的半导体共336.9亿美元。其中,扣除出口的半导体,对韓國逆差157.88亿美元排名第一,其次为日本的25.15亿美元,对臺湾也有11.29亿美元的逆差。越南对这三个国家的逆差是194.32亿美元,这些都是个合理的数字。但以贸易总额计算,越南与中国、香港的贸易金额最大,中国本土的半导体产业并无经营国际市场的能力,估计这个贸易金额与胡志明市的英特尔封测厂有关。英特尔微处理器从胡志明市出口到中国,而三星手机(北越)与消费电子(南越)生产基地所需要的存儲器除了由中国、韓國供应之外,在香港运筹的比例应该也不低。
2023-05-16
越南巡礼(4-1):生产基地往越南移动的大趋势
在G2大格局的驱动下,东西两个阵营并无休兵的迹象,连带影响供应链的移转。在供应链转移的过程中,臺湾的半导体与ICT供应链占有非常关键的战略地位,臺湾如同三家分晋时的雁门关一样,成为众所瞩目的「衢道」,而越南、印度、泰国则是重要的出海口。GoogleCEOSundar Pichai说,人类思维的演化速度远远不如軟件、机器设备的进化,如今我们需要更多的哲学家、伦理学者在消费者运用人工智能时,能有更多的指引。对企业界而言,知道如何定义问题,善用机器设备与工具的人将成为天之骄子。更多人在论述「軟件将生成更多的軟件」,甚至直指这是个軟件大灭绝的时代,能力强的軟件开发商将主导核心应用。然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如何具象地生产各种与消费者接触的商品也成为另类考验,永远不能轻忽美国川普、拜登两任总统与幕僚,多次强调「有意义的重新掌握供应链」,美国人明白必须与中国供应链脱钩,否则西方世界将永无宁日。那么西方阵营的科技业,在限制尖端科技、设备流入中国的同时,越南、印度与其他东协国家的角色,甚至往上游关键零件发展的步调与影响,都是值得深度探索的议题。继二月底的印度之旅后,我再度背上行囊前往南越胡志明市,探访正在酝酿新時代产业的南越脉动。相较于从中国直接移出的NB、手机生产线,南越似乎更适合将重心放在物联网的多元应用与关键零组件上。针对南越的观察,加上越南政府、企业的期待,我先预作功课,并以自问自答,加上到第一线验证正确性、可行性来分享DIGITIMES的观点。那么,产业用什么样的模式移转到越南呢?这几年越南外资直接投资(FDI)维持高档,日本、新加坡领衔投资,中国、香港、韓國的投资客也不少,但臺商挤不进去前五名,这是事实,还是另有蹊跷?根据DIGITIMES汇整數據,2022年越南的外资投资总金额为124亿美元,投资金额的排名依序为日本、新加坡、中国、丹麦、香港与韓國,臺湾根本不在前五大的排行榜中。但负责工业区开发的Becamex却说臺商是主力,这与资金可能来自中国的臺商有关,或者臺商真正的投资动能是在2022年以后。富士康、广达、纬创的工厂都在河内附近,如今北越渐趋饱和,如果往南越移动的话,整个供应链将要面对不同的条件。
2023-05-15
在中美之间走出中庸之道,可能吗?
韓國总统尹锡悦近期在美国国会的演说,引起了韓國已经站队西方阵营的说法。几个月前我已经说过「韓國没有选择」,但尹锡悦的表态,只是反映了美国主导东亚大局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韓國国内的反中氛围,更是促使尹锡悦明确表态的关键。近期电视还出现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S. Jaishankar)与俄罗斯外长发表共同声明的画面,不久前我接受印度外交部之邀,到浦那(Pune)参加亚洲经济对话论坛。占著担任讲师之便,我与苏杰生有过短暂的对话,苏杰生在话语间总是流露著印度上流社会常有的精明与大国架势。苏杰生说,印度会以国家利益做为衡量外交关系的基础。是啊!印度是个大国,甚至是美中贸易大战中足以影响美国的国家,但印度也得找到平衡中美战略关系的重要法码,借以获取最大的利益。为了帮庞大的年轻人口找到工作机会,印度利用G2对抗的机会,积极争取成为下一代的世界工厂。印度与中国的竞争,是与生俱来的DNA,在中印都缺乏的能源上,印度怎可能放任中国无上限的采购俄罗斯能源,我知道印度购买更多的俄罗斯石油,而过去印度的武器系统也有很大的比例来自俄罗斯。美国是一个以科技、金融、专利为基础,以军事力量为后盾,让全世界都望而生畏的国家,不要随意挑战美国在专利技术与美元的霸权地位。英国前首相邱吉尔曾说:「过去400年英国的国家战略,是避免低地国家被欧陆大国所占领」。低地国家是指比利时、荷兰,而欧陆大国指的是德国、俄罗斯。每个国家都应该有国家战略,国际关系与意识形态、普世价值有关,但国家利益仍是最根本的问题。电子业前辈郭臺铭正为总统之路殚精竭虑,他说要在中美之间走出自己的道路,无论他能说出多少道理,有人愿意想总是件好事。只是复杂的国际关系,不能只靠想像力或坊间的媒体评论来构思,也很难类比商场上的买卖。我们不能期待政府官员、外交官,前天谈电池、昨天谈半导体,现在又要评论法国军舰靠著中国沿海北上代表的法国外交政策。这种整合性知识的政策人才最难被工具所取代。而臺湾处境艰辛,靠著ChatGPT或TruthGPT是无法找到答案的,我最想知道谁能比照邱吉尔,讲出一套臺湾可以遵循的国家战略。
2023-05-12
我们需要更多横向整合资源的人才
日前到竹北去拜访科技界的前辈宣明智,我跟老宣说,我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是1986年,他很惊讶地看著我,你怎么记得?1986年时,MIC第一次主办「收费」的研讨会,包括老宣在内的很多业界资深前辈都自己来参加。我问老宣,为何愿意参加付费的研讨会?他说相较于一次200元的费用,我们的时间更昂贵,这是我从老宣身上学到的第一堂课,这也是我认为优质信息可以收费的源头,所以我们也认识37年了。老宣现在把重心放在车用电子与智能医材的事业上,他认为臺湾拥有最好的电子与医疗人才,两者的整合将带来极佳的经营效率。前阵子与他在互贵兴业见面,这家公司发展内视镜与智能医材,相对于证照取得,甚至面对中国挟庞大的市场与资源竞争,臺湾从电子业发展经验出发,仍可以取得极大的优势,但产业资源的整合仍是一大考验。针对产业资源整合的方案,宣明智提出「虚拟园区」的概念,我说虚拟园区必须有3D、4D甚至5D的概念,透过人工智能的信息汇整技术,就可以让潜在客户找到可能的解决方案。我认为,相较于电子业至今仍是「Top-down」为主的产业信息流通架构,智能医材多元变化,「Bottom-up」由下而上,以拉力为主、推力为辅的应用商机,完整的數據库更为重要。每一家公司发展的医材都有适用的关键字,例如科别、供应商、技术类别、应用领域、目标客户等,根据标注的关键字,配合數據库的经营管理,就可以打造出一个虚拟园区。这个观念并不难,「知易行难」才是问题。多数自以为拥有关键技术的人,会以发展突破性的产品为职志,而具有IT专长的人,很少人拥有产业营运概念,甚至具有管理专长的人,也缺乏深度理解市场需求与技术变革的耐心。最后碰到的问题是,「到底谁出钱?」很多人期待有人「登高一呼」,根据麦肯锡(McKinsey)研究,能够串连利益关系人的专家,被工具取代的机率最低,我深以为然,这也是我的创业经验。臺湾不缺钱,建构这种服务机制的产业环境也是绝无仅有,需要的是愿意蹲下,弯腰查找与建构數據库的专家而已。
2023-05-11
电子六哥东协南亚战略(10):大军未到,信息先行
亚马逊(Amazon)是一家假装成網絡书局与零售代理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公司,现在主打云端服务;大椽(DIGITIMES)则是一家假装成报社的电子业专业信息服务与顾问公司,同时拥有「Data」与「Intelligence」两大优势,所以才能在媒体的黑暗时代存活。我的创业基础与专业知识,来自于1980年代中期臺湾以资策会MIC建构科技专业智库的经验。当年行政院的科技顾问Bob Evans跟李国鼎资政建议,臺湾中小企业多、政府官员对于科技大势所知有限,可以成立一个专责的任务团队,搜集、分析全球产业信息,这是MIC的源头,创业能够侥幸存活,也与在MIC工作时累积的经验有关。我深知信息的影响力与价值,如果数据是21世纪竞争的关键,那么对于产业的深度理解就更为重要了。臺湾小,不可能以人口优势创造数据、掌握数据。将所有的信息转化为具有意义的「Data」,并透过模塊化不断的连结,发挥专业数据的影响力,这便是臺湾科技产业的共同价值。如果产业往东协、南亚移动,与这些国家建构亚太ICT产业供应链的专属智库与战情系统,将更具战略性的意义。就电子业而言,臺日韩是亚太地区最先进的产业体系,这些地区主要的电子业都已经上市,不难从定期发布的新闻中掌握关键趋势。一般而言,产业信息关键在于如何定义内容与取材范围。除了报导各国上市的主力企业之外,透过公开信息,水平对比亚太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也是DIGITIMES的任务与定位。例如,对比亚太30大EMS制造厂、东协与南亚20大电信公司、30大系统整合商、东协与南亚国家半导体进出口数据对比等,都是可以独创,但又具备国际视听影响力的关键信息。亚太国家中,堪称一线大国,且与臺湾ICT供应链具有高度连动的国家包括印度、越南、印尼、泰国、新加坡,其次是马来西亚与菲律宾。抢占制高点,定义亚太供应链价值相较于「散弹型」的国际行销,以臺湾电子业为核心的亚太ICT产业供应链信息,只要掌握原创性,既可以满足企业开拓市场、寻求伙伴的需要,也可以反向行销,让潜在客户自行上门。这些工作不见得是个别企业独立进行,掌握话语权的工作,DIGITIMES也有舍我其谁的企图心,能让臺商的核心优势继续延续与扩张,锁定东协、南亚新商机,也是我们对臺湾产业的承诺与共同价值。我曾为过一位电子五哥总经理:「给印度10年、20年,印度有机会超越臺湾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为何要害怕呢?反倒应该从长期思考臺湾的核心优势,并以「剥洋葱」的方式,分阶段取得战略性的价值。
2023-05-10
电子六哥东协南亚战略(9):国家、产业背书的隐性价值
在全球化的时代,经济规模、效率是生产制造的关键要素,而地狭人稠的臺湾,更是将产业群聚效益发挥到极致。2000年前后,臺商大举前往中国发展,生产基地也从珠三角延伸到长三角,甚至成都、重庆、郑州落脚,中国的经验是垂直分工的极度发展。加上iPhone出现、中国本土经济蓬勃发展,在中国制造2025的概念下,给了中国建构本土电子工业供应链的契机。在地政府支持的电子大厂遍地开花,开始与臺商争抢苹果(Apple)供应链,而中国本土业者除了垂直整合的条件之外,更可以利用本土市场往水平整合的创新需求推进,很多人都预判臺商的好日子已经到了尽头!如同前述,1979年新竹科学园区创立之初可以用乏人问津来形容,但臺湾的产业政策跟企业经营一样充满了弹性。不像是日本的竺波或韓國的大德科学园区,过度偏重研发,导致科技类的生产制造活动难以落实。臺湾的科学园区也欢迎量产制造,更与几公里外竹东工研院高度连动,两者之间相互支持,但不相互统属,也保持了该有的独立性与弹性,这些都是新竹科学园区的成功要素。1980年代的中期,臺湾个人电脑与周边设备制造业开始起步,从汐止一路往南延伸的科技工业带,正因为新竹科学园区有了很好的中继力量。本土的电脑制造业、海归的半导体菁英,都在竹科的大旗下形成新的产业聚落,如今更因为半导体制造能力而名闻遐迩。竹科有限的土地已经充分利用,政府在臺南、臺中复制了产业聚落,也得到很好的成效。但我们相信「竹科」的大名不仅可以是臺湾的护国神山,更是臺湾产业新南向的尖兵。诚心建议竹科以授权或合作的模式在南向国家插旗,有了竹科之名,臺商更容易形成产业聚落,而在地政府「忌讳」竹科之名,也不至于过河拆桥,将竹科经验传承、复制、善用到海外,可以让竹科的无形价值再创新局。
2023-05-09
电子六哥东协南亚战略(8):虚拟的产业聚落
我们可以从印度、越南、泰国进出口的半导体与电子产品结构,虚拟研判未来的供应体系。东协南亚主要国家进口的半导体,多数是从中国、香港运筹,但中国、香港并未具有国际销售实力的半导体零件,反倒是臺商业者举足轻重。一般而言,零件代理商将客户区分为TBM、CBM、MBM(详见上一篇)。根据DIGITIMES在第一线访谈数据得知,现在东协、南亚进口的半导体零件,主要是以臺商体系的需求为主,中国业者次之,反倒MBM的成长有限。以印度进口的半导体为例,将近80%来自中国与香港,显然就是臺商在当地运筹体系调度的,而不是原产于中国的半导体。这个大趋势对照地缘政治上的演化,显示、模拟了零件代理商未来可能的布局。一方面在地业者将会崛起,印度的TATA、Vedanta在与臺商结盟之后,在地业者的比重将会增加,加上臺系的富士康、和硕、纬创三家公司在印度生产的手机不仅满足国内市场,甚至已经开始出口海外市场。加上臺达电与服務器、网通业者都虎视眈眈,尝试满足当地的需求,臺系业者的需求将大幅提升,也提供臺湾重新思考以桃园机场、新竹园区为核心的「亚太运筹中心」計劃。1990年代中期,臺湾尝试推动的亚太营运中心計劃并不成功,关键在于臺商往中国移动,且都以中国为外销的第一选择,导致过去20多年,两岸贸易的失衡,臺湾也出现过度仰赖中国市场与产业的现实。前进中国的产业界以效率为尚,经营上各自为政,但未来的物联网、区域生产需求,都需要更完整的解决方案,例如系统制造大厂与电源业者之间的关系正在改变。过去以中国为核心时,大家各怀鬼胎,都会担心口称合作,但私下备战的心态。现在市场延伸到东协南亚,就算大集团也认为「量产」不是唯一选择,「分工」可能是最佳的事业模式,愿意思考战略合作的企业正在大幅增加。1980年代初期,臺湾的零件代理业以代理商、贸易商的身份起家,之后随著产业规模的扩大,以及中国生产基地的需求,开始建立技术支持与智能仓储的能力,而透过上市柜的程序,社会资本也给予适当的支持,如今的零件代理业也成为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环节。2005年开始,世平兴业透过整并,与品佳、友尚、铨鼎合组大联大控股集团,成为全球顶尖的零件代理商,近几年推广LaaS(Logistics as a Services)的概念,希望透过共同建构的智能仓储系统,提供多样化的仓储服务,甚至透过流通数据的掌握,深化仓储服务业的价值,将主力业务延伸到医药、红酒等高单价的运筹服务上。
2023-05-08
电子六哥东协南亚战略(7):智能仓储,共创、双赢
一般而言,零件代理商将客户区分为臺商(TBM)、中商(CBM)与在地多国客户(MBM),在生产基地往东协南亚移动时,零件调度工作很多仍然仰赖中国与香港,但臺商仍是生产制造的主力。因此,表面上看起来是来自中国、香港进口的半导体,但实际上却是臺商的贡献,我们也可以理解「制造原厂」仍是决定零件流通动线的主力。在东协南亚主要国家中,真正能把本土制造业发展起来的仍是少数。相较于泰国、菲律宾有一、两家在地的电子制造大厂,印度、越南更展现出强大的企图心与潜力,他们未来更有机会成为调节核心客户的多元产能与商机。过去OEM原厂对臺商的要求可以说是「予取予求」,这是臺厂生产重心从深圳、东莞,一路往长三角与成都、重庆、郑州移动的关键原因。但那是以手机、NB生产为重心的Top-down时代,品牌大厂掌握关键订单,甚至是制造厂的兴衰荣辱。但随著物联网的兴起,面对未来电动车、元宇宙、ChatGPT、车联网与網安的商机,在地的业者扮演更关键的角色,不仅仅是区域型、分散型生产基地成形,在地的服务需求也会激励在地品牌与区域型的數據中心。如果臺厂能结合在地的力量,不仅可以平衡供需关系,也能跳脱「规模越大,毛利越低」的困境。相较于惠普(HP)、戴尔(Dell)、苹果(Apple)这些传统的硬件品牌,在地的电信公司、独角兽企业、在地的EMS制造大厂、代理业者等,都是臺系厂商可以争取的合作对象。越南的VinFast、FPT剑指汽车、半导体,印度正在筹组一个发展半导体的任务团队,印度的市场潜力与调节供需的功能在不久之后便可能成为事实。纬创携手Tata,富士康联合Vedanta布局印度供应链,苹果CEO Tim Cook亲访印度,都见证了印度市场的潜力,如果印度本土的IC设计产业能与新兴的半导体晶圆厂計劃连动,产业结构将与以往高度倚赖外商的结构大不相同。大联大早就在1990年代就开始经营印度分公司,文晔、益登、威健、全科都是年营收10亿美元以上的大型企业,一旦主力业者都愿意共建、共享智能仓储时,臺商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过去以大中华区为主力的臺系代理商,在新时代来临时,也开始积极布局东协南亚的新兴市场,这个经验也来自2010年前后,臺湾零件代理商为中国建构「山寨机」的经验。技术支持、金融调度与智能仓储是零件代理业者的三大功能,这些功能将会在东协南亚商机逐渐成形时,扮演更关键的角色。在PC时代,印度并非主要市场,到了手机时代,印度也有Micromax、Lava、Karbonn等当地大厂,但在中国手机品牌的压抑下,影响力有限。但面对未来的物联网、车联网商机,印度快速成长的经济总量,已经预告本土产业崛起的机会,而智能仓储系统回流桃园,直接与印度、越南连动的情境已经可以预期。
2023-05-05
电子六哥东协南亚战略(6):臺湾为何不可或缺?
从1985年起,我已经观察产业38年了,产业领袖说:「AI会吃掉軟件,而軟件将取代硬件」,但是大家也都明白,在ChatGPT兴起之后,AI新创正进入「大灭绝」的时代。因为軟件是赢家全拿的产业,第一名的企业遥遥领先,拿走独占型的利润,其余业者嗷嗷待哺,多数在创业大潮中沦为波臣。反倒是硬件制造业历久弥新,客户也分散供源,因此独占利润少,甚至创造大量技术劳动力的需求。从国际竞合、社会公义的角度看,硬件制造业的价值也被重新审视,美国政府「重新有意义的掌握供应链」的呼吁,让臺湾的角色、重要性也被高度重视。 如今时空环境大变,企业悄悄的在东协南亚落脚,臺湾从半导体、PCB、连接器,到NB、服務器、手机制造都是全球翘楚,少了臺商不成军,而且难以速成,硬件制造、代理成为铺陈全球供应链不可或缺的环节。1985年,臺湾开始推广IBM兼容电脑,在微软(Microsoft)Windows軟件与英特尔(Intel)386微处理器的加持下,臺湾开始了电脑王国的奇幻旅程。微电脑时代的臺湾,宏碁、神通堪称臺湾电脑业的少林寺、武当山,从这两家公司开枝散叶的业者,宏碁、华硕、纬创、神通、联强、神基、友达、佳世达、和硕都是当中的翘楚。而另外两大势力是从生产计算器起家的仁宝、英业达、广达,及郭臺铭创办的富士康集团。这几个流派衍生的企业,在1990年代开始承接代工订单,从1992年美系电脑吹起降价潮之后,短短五年之内,臺厂生产规模扩张10倍之多,并开始透过上市柜的手段,募集社会大众的资金。在资本公开化过程中,全球开始注意臺商的角色,2000年之后,臺商半推半就的往中国移动,有了中国的生产基地,单月产量数百万臺NB的业者开始出现,背后就是蓬勃发展的IC设计业、相关零件工业与代理业者,而臺商的主力也从NB扩张到手机与工业电脑。臺商羽翼已成,面对从中国转移的生产基地,东协南亚期待的不仅仅是手机、NB,也包括半导体、面板与其他零件产业,甚至未来车。各国都需要臺商之助,建构能与本土经济活动连结的量产制造业,聘雇更多劳工,也创造白领工程师与管理职的工作机会。对臺商而言,在G2竞合与中国社会成本激增的大格局下,部分生产线往东协南亚移动是必然的趋势。只是过去单纯以劳动力、社会成本为考量的企业,在面对ESG的新时代,必须考量与当地社会共创、共荣、共享的普世价值。因此,从布局开始就要有更宏观的视野,过去的量产能力,不过是让臺商有个起步基础的价值而已。
2023-05-04
智能应用 影音